高铁背景下长三角城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附件)【字数:8473】

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长三角城市群29个城市作为样本,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三个角度出发,对高铁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进行分析。分析后的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网络密度提高的非常之快;城市群中的城市,不管是点入还是点出的度数都在增长,城市间人才、信息、资源等流动加快;网络中心势下降缓慢,点入度中心势较稳定,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并不对称和均衡;长三角城市接近中心度在提高,城市间联系愈加密切;城市的中间中心度总体水平较低且还在下降,中心城市相对于之前,已不处于绝对核心的位置,并且交通网的结构愈加均衡;长三角城市群根据凝聚子群的定义来看可分为4个,大部分的子群间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整体的网络密度;高铁的建成和通车,优化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关键词高铁背景;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
目 录
0引言 1
1城市群空间结构 2
1.1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要素 2
1.2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3
2高铁背景下的模型构建 4
2.1社会网络分析模型 4
2.2经济联系引力模型 4
2.3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 5
3高铁开通前后的社会网络分析 6
3.1 网络密度分析 6
3.2中心性分析 8
3.3凝聚子群分析 12
3.4总结分析 13
4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14
4.1优化资源配置 14
4.2打造一区两点 14
4.3完善边缘城市对外交通设施 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高铁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0引言
交通方式的发展日新月异,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已慢慢步入高铁时代,因为各主要城市间已建成并使用高铁。高速铁路的出现,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相对于从前都大大缩小了。同时,高铁驱使区域中各种资源重新配置,区域内经济得以调整融合、城市体系得以重新塑造、空间结构得以重新组构。由于高铁是一种型式新颖、速度较快的先进交通方式,所以高铁网的形成势必会给城市群空间结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带来影响。
在2013年,宁杭甬高铁线已全线贯通,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的高铁密度成全球最集中之一,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众多区域中,属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分布密集度都是最高的。为了在世界上众多城市群中拥有较强的国际性竞争力,长三角首先得使自己空间结构的格局趋向单一完整。依照德国经济地理学家Taylor P. J.的观点,要想走向全球化,主要方法就是建立城市间的高效连接网络[1]。所以,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在高铁建成并通车前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如何演化、演化成怎样的。
目前为止,最早发现的对城市群网络的研究,是弗里德曼等对城市场还有城市系统层级网进行的研究[2]。现在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四点出发:一、城市群空间结构因何形成并进行演化[3];二、对优化路径的探讨[4];三、对某些特定特征的探讨[5];四、空间结构经济和特征的测度[6]。从这四点出发,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将会更加丰富,本文研究视野也会得到拓展。
我国学者李响进行了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他的方法是观测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在2009年的特点[7];而侯赟慧等人的方法是只参照经济实力以及人口数量等变化角度,从而观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如何演化[8]。事实上,空间结构特征如何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质量只是其中一种,还包括了城市间交通时间。所以,本文将重点切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改进,再考虑区域中的城市质量的因素,多角度分析高铁背景下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特点是怎样的。再根据分析结果,以实证数据来对空间结构提出优化的建议。
分形理论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空间结构特征测度常用的两种方法,分形理论模型从城市间交通距离入手来考察时空压缩特征,一般不考虑城市质量因素。而社会网络分析则把城市质量和交通距离同时纳入考虑因素。综上,本文研究思路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个城市为样本,从凝聚子群、网络密度和中心性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特点。
1城市群空间结构
1.1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要素
城市群,简而言之,就是城市的集合体。在一个规定的区域范围内,若干个城市围绕一两个作为中心的特大城市聚集在一起,并且城市的种类、特性、等级规模存在不同,这些城市以一定自然以及交通条件为背景,城市与城市的内在联系不断增强,从而使一个较完备的城市集合体得以组建而成[9]。城市群不只是简单的若干个城市的集合,它还至少有四点基本要求:建立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包含的城市种类不能相同;区域的核心,必须是一或多个特大城市;周边城市包括城镇间必须要存在联系。空间结构是构成城镇体系的结构之一,它表现了城镇间的空间组合在区域内是如何配置的,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自然环境特征在空间内的布局[10]。
综上,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态,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也代表了一种组织形式,用以反映区域范围内所有城市包括城镇在空间中是如何保持相对平衡的。各大中小城市包括中小城镇如何组合以及如何在空间上布局,就是其形式上的体现。同时,由于人数、信息、资源、经济等原因,不同层级的城市间开始互相产生了作用和影响,更是其在承载的内容上的体现。
要想让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良性发展,就必须从组成它的要素着手。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其要素可以直观的分成三种:一、节点,就是指在区域内部,由于经济活动向内结合,或者两极分化,而形成的中心;二、线及网络,线即是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之类确定的线段,而网络则是多条线路的组合;三、域面,即区域中除掉节点、线、网络之后还剩余的部分,通常称之为腹地。
历览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能够对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要素通常都是经济。作为一种关系的组合,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还是经济联系。所以,根据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归为四点:一、节点,即包含在城市群中的所有城市;二、廊道,即一种通道,用于节点与节点、结区与结区以及节点与结区之间的连接,比如交通通信线路[11];三、结区,即城市群中除去节点与廊道剩下的部分,通常是广大农村地区;四、流,以各种廊道为媒介,在点与点、区与区或点与区之间的转移运行,即称之为流,典型的例子有技术流、物质流、能源流、人口流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2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