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中的人生思考

论路遥小说中的人生思考[20191230170305]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路遥,人生思考,价值取向,生命意识,生存精神,生活价值
目 录
1 引言 1
2 路遥小说的价值取向 1
2.1 小说的社会性 2
2.2 小说的超越性 3
3 小说中的人生思考 4
3.1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4
3.1.1 苦难与良知 4
3.1.2 灵感与灵魂 6
3.2 小说中的生存精神 6
3.2.1 对农村的感性认同 7
3.2.2 对城市的理性向往 8
3.3 小说中的生活价值 9
3.3.1 制度中的爱情 9
3.3.2 逆境中的坚强 10
4 小说对现实人生的启迪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注 释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路遥,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他将自己认定为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1949年,他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生活非常坎坷。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好景不长,路遥的文学事业才刚刚开始,却在1992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43岁。苦难毁灭了路遥,同时也成就了路遥。他在这短短的人生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永远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他在1980年发表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人生》获得了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同一年里,《在困难的日子里》一文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他在1982年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这或许是路遥最辉煌的时代,他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此书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它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解读了路遥用十年的青春和生命跨越了人生的高度,超越了艺术的极限。
路遥是一个有着苦难人生经历、感悟生命、思考人生的作家。他矢志要把此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变成人生文学。他会欣喜于成功带给他的荣耀,但更渴望自己能超越胜利,感受创作过程中的幸福。所以,路遥即使被病痛折磨着,也拼了命的工作,玩命式的写作,自虐式的付出。他在这条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竭尽毕生,血泪同行,勇攀高峰。他的作品折射他的人生,展现了作者自己对故乡的钟情热爱,对人生的执着追求。路遥是伟大的,他有着远大的社会使命感,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自己不能把人生长期停留在某个温馨的时刻,应该重新出发,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领略无限风光。
2 路遥小说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在80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趋向于多元化。不同作者所追求的价值也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但是作家依然追求真善美,这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价值理想,特别是追求善的审美艺术,不管是作家还是批评家,他们都将其视为衡量文学艺术首要的价值尺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学拿出来进行比较,文学价值取向又具有嬗变性,印刻在读者心里的,一定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转型时期,文学的价值取向是呈现多元化的,比如历史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消费主义等等。但路遥的作品则采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文革以后这一阶段背景下的不同人物的命运都饱含了现实主义的色彩。路遥没有局限在这个时代,他以独特的视野叙写自己的感情。有人说路遥在用他全部的生命进行着文学的创作,探求的是蕴涵在社会和人生中关于“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内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文学作品的态度也发生了不少转变,以至于在文学艺术这一方面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此时,文学艺术呈现一派繁荣的多元化的趋势,作家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有一个单一的写作方向,很大一批作家以个性化的独到立场和个性风格开拓自己在文学表现上的新领域。路遥作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从自己热爱的黄土地出发,展示了发生在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在思想和艺术上极具指导意义。
“农村恶劣的生存环境、艰辛的生活,都给路遥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于农民自然会生发一种潜在的认同心理,正是这样的心理和生活经历使路遥自己时刻关注着这些普通人的命运”[1]。无论是高加林在城市追求中迷失,遗弃故土,最终成为被城市遗弃的人,还是孙少平在追求中逐渐成熟,总让人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和无奈。但是这一时期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以自己的城市情结去诠释认知和追求,获取物质、精神的自我价值实现。
2.1 小说的社会性
路遥的小说是以陕北黄土高原作为背景的。他刻画了西部辽阔粗犷的自然环境,艰难恶劣的生活环境,勤朴憨厚的劳动人民,这些构成了路遥小说丰富的文学世界,也让路遥的作品具有了浓郁的“西部色彩”。路遥在创作初期的小说中,虽然艺术上还是不够成熟,但作品具有一种凝重,悲凉的色彩。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拼搏奋斗的激情构成了路遥小说的鲜明的基调和旋律。
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的舞台,无产阶级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理想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它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为基本特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无等级的平等社会。但是,户籍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一平等的理念。城里人有稳定的工作和工资收入、较多的教育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而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多的农村人,他们却无法享受这些“优厚待遇”。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把农民集中在土地上可以更好地推进国家建设,但这样的制度是建立在牺牲亿万农民为代价的基础上的。它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的不平等,而且还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异扩大并趋于失衡,致使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长期延缓。中国社会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分结构就是城乡户口的划分。城乡分治是控制城市规模的策略,它虽能避免一些因城市化快速发展而带来的问题,但也使得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失去了许多的机会,并且使得城乡在利益格局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限制户籍身份的界定和转变使得公民初始机会处于不平等,影响了人们的发展。它可能使一些城里人养成了懒惰型或依赖性,另外也可能使部分农村人失去了一些发展的机遇。所以就路遥作品而言,我们在批评高加林个人道德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与弊端。《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展示了农村知识青年在巨大的城乡差异背景下的不幸命运,更在于它用文学艺术的手法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
在建国初到1976年期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在政治运动和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艰难前进,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尤其是农民生活贫困不堪。在历史转折时期,中国一方面要摆脱沉重的历史阴影,开辟新的征程;另一方面,旧的生产体制、思维方式仍然制约着时代的发展。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他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用《平凡的世界》以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的历史性的变迁,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整个民族在精神上的蜕变,描写了广大劳动人民面对社会转型的困惑与思考,揭示了社会转型期新旧力量的艰难更替,勾勒出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2.2 小说的超越性
路遥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中国农村在转型时期的发展历史,用自己平凡而又悲凉的一生塑造了一群农村青年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形象。他们在苦难中坚强的成长、努力的奋斗,战胜困难、超越苦难,为自己谱写出人生的赞歌。“郁达夫曾说过,‘一个作家所有的作品都是本人的自叙传,这同样是路遥作品的反映,他将自己的苦难人生经历投射在他的作品人物中,就如同他自己一样,遭遇苦难但从不轻言放弃’[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