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现如今,幸福感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它逐步成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在逐渐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为调查单位,对100名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和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调查,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学习成绩关系显著。并且大学生在男女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地域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学习成绩也互为正相关。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学习成绩目 录
1 引言 1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1
2.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1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
2.3 研究假设 3
3 研究方法 4
3.1 测量工具 4
3.2 研究程序 4
3.3 主观幸福感量表的信度分析 5
4 调查问卷统计 5
4.1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5
4.2 调查问卷的数理统计 6
5 讨论 9
5.1 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的性别差异 9
5.2 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9
5.3 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在不同地域的差异 10
5.4 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10
6 建议 11
6.1 重视性格塑造 11
6.2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 12
6.3 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12
6.4 增进社会支持 12
总 结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A 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17
附录B 幸福感指数量表 18
附录C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19
附录D 大学生奋斗目标方面 20
附录E 对社会支持的看法 21
1 引言
自人们开始研究心理学起,专家学者们相应地就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而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人群。所以,对于其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非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附录B 幸福感指数量表 18
附录C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19
附录D 大学生奋斗目标方面 20
附录E 对社会支持的看法 21
1 引言
自人们开始研究心理学起,专家学者们相应地就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而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人群。所以,对于其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和各种因素有关,同时被这些因素所影响。其中包括:教师评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等等。在我国现如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大家最为关心的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辩证关系。那么,本文以的学生为研究主体,了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学习情况,从而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2.1.1 幸福感含义
关于幸福感的定义,人们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外在标准来定义的。专家们否定了幸福感对事实的主观臆断,认为它是价值系统和标准角度的综合考量。二是定义为自我认知,即生活满意度。专家们大多认为幸福感是基于自身的生活质量而进行有效评估。三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学者们表示幸福感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积极和消极情绪这两种[1]。
2.1.2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1789年,就有外国学者对人们幸福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主观幸福感的萌芽。近几年,主观幸福感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但大部分都着重于理论的分析肯研究。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和理想实现的心理体验[2]。这种体验包括对积极、快乐等正性体验以及出现忧愁、郁闷等负性体验[3]。国内学者尹明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的心里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而学者刘春英觉得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是人们对客观条件的事实判断,也是生活满足程度的价值体现[4]。
那么目前主观幸福感研究最主要是涵盖了两个标准,即认知和情感成分。情感成分对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幸福、对很多事情感兴趣等。消极情感有失望、空虚、悲伤等。在特定的时间,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不是相互独立的。情绪可以被压制,虽然机制不明确[5]。但正是由于这种压制机制,这两种情绪在发生频率上不是独立的,也就是两者呈负相关。生活满意度就是对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满足程度。现在的生活和自己理想生活差距越小,生活满意度越高。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消极情感减少,积极的情感增多,主观幸福感提高。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2.1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物质条件也有所提高。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得到父母的关爱也很多。那么,学生的幸福感应该会特别高,但是结果却相反。自1990年之后,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幸福感进行调查和研究。但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结论,不同的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李敏芳、谢丽以山西地区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6]。李琦、刘华以徐州地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偏高。而李学、苏琪等人以杭州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结果是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低,甚至偏于中等水平。郑和基以Campbel幸福量表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也处于中等水平[7]。虽然调查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2.2.2 主观幸福感因素研究
以黄旗为代表学者研究得出了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可以很好的体现一个人生存的价值,也可以影响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父母关心、朋友的帮助、老师的关注等等[8]。学者陆丰元的研究得出,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对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积极的作用。
其次,对于学生的物质条件,很多学者也进行了调查研究,但观点也不是统一的。有的学者认为学生的经济条件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的则认为,只有在物质条件特别差的时候,才会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影响,否则影响很小。而对学生来说,经济来源都来自父母,所以这就引申出,学生的家庭条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严松的调查可知,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高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总之,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感都会产生影响。
还有一部分学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他们应该更容易满足或者感受到幸福。但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每天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弱。尤其最近几年,学生自杀的情况频发,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当然感觉不到幸福。张烨也对学生的性格与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外向的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幸福[9]。因为性格内向
1 引言 1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1
2.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1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
2.3 研究假设 3
3 研究方法 4
3.1 测量工具 4
3.2 研究程序 4
3.3 主观幸福感量表的信度分析 5
4 调查问卷统计 5
4.1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5
4.2 调查问卷的数理统计 6
5 讨论 9
5.1 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的性别差异 9
5.2 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9
5.3 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在不同地域的差异 10
5.4 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10
6 建议 11
6.1 重视性格塑造 11
6.2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 12
6.3 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12
6.4 增进社会支持 12
总 结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A 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17
附录B 幸福感指数量表 18
附录C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19
附录D 大学生奋斗目标方面 20
附录E 对社会支持的看法 21
1 引言
自人们开始研究心理学起,专家学者们相应地就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而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人群。所以,对于其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非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附录B 幸福感指数量表 18
附录C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19
附录D 大学生奋斗目标方面 20
附录E 对社会支持的看法 21
1 引言
自人们开始研究心理学起,专家学者们相应地就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而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人群。所以,对于其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和各种因素有关,同时被这些因素所影响。其中包括:教师评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等等。在我国现如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大家最为关心的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辩证关系。那么,本文以的学生为研究主体,了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学习情况,从而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2.1.1 幸福感含义
关于幸福感的定义,人们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外在标准来定义的。专家们否定了幸福感对事实的主观臆断,认为它是价值系统和标准角度的综合考量。二是定义为自我认知,即生活满意度。专家们大多认为幸福感是基于自身的生活质量而进行有效评估。三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学者们表示幸福感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积极和消极情绪这两种[1]。
2.1.2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1789年,就有外国学者对人们幸福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主观幸福感的萌芽。近几年,主观幸福感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但大部分都着重于理论的分析肯研究。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和理想实现的心理体验[2]。这种体验包括对积极、快乐等正性体验以及出现忧愁、郁闷等负性体验[3]。国内学者尹明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的心里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而学者刘春英觉得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是人们对客观条件的事实判断,也是生活满足程度的价值体现[4]。
那么目前主观幸福感研究最主要是涵盖了两个标准,即认知和情感成分。情感成分对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幸福、对很多事情感兴趣等。消极情感有失望、空虚、悲伤等。在特定的时间,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不是相互独立的。情绪可以被压制,虽然机制不明确[5]。但正是由于这种压制机制,这两种情绪在发生频率上不是独立的,也就是两者呈负相关。生活满意度就是对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满足程度。现在的生活和自己理想生活差距越小,生活满意度越高。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消极情感减少,积极的情感增多,主观幸福感提高。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2.1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物质条件也有所提高。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得到父母的关爱也很多。那么,学生的幸福感应该会特别高,但是结果却相反。自1990年之后,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幸福感进行调查和研究。但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结论,不同的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李敏芳、谢丽以山西地区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6]。李琦、刘华以徐州地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偏高。而李学、苏琪等人以杭州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结果是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低,甚至偏于中等水平。郑和基以Campbel幸福量表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也处于中等水平[7]。虽然调查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2.2.2 主观幸福感因素研究
以黄旗为代表学者研究得出了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可以很好的体现一个人生存的价值,也可以影响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父母关心、朋友的帮助、老师的关注等等[8]。学者陆丰元的研究得出,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对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积极的作用。
其次,对于学生的物质条件,很多学者也进行了调查研究,但观点也不是统一的。有的学者认为学生的经济条件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的则认为,只有在物质条件特别差的时候,才会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影响,否则影响很小。而对学生来说,经济来源都来自父母,所以这就引申出,学生的家庭条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严松的调查可知,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高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总之,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感都会产生影响。
还有一部分学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他们应该更容易满足或者感受到幸福。但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每天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弱。尤其最近几年,学生自杀的情况频发,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当然感觉不到幸福。张烨也对学生的性格与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外向的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幸福[9]。因为性格内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