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
2 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
2.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2
2.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3
2.3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3
2.4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
3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以为例 4
3.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情况 4
3.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
4 高校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10
4.1 优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 10
4.2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11
4.3 丰富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 11
4.4 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12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民族历史的烙印,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演绎,更是每一个华夏子民的精神财富。当代中国进入了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上各种文化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相互融合和交流形成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受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逐渐呈现复杂化、多样化,面对复杂环境易在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与价值取向背离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关注,但其仅仅停留在摸索阶段,所以高校有必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研究出一套更适合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1.2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经历史沉积下来的、成为反映民族特色和风貌的、并且具有稳定形态的一种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汇集道家、法家、佛家学说,包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不同层面的内容。中医、武术、戏曲、建筑、文学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正如赵吉惠所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历代积累相对不变的文化因子,就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取向,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1.2.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多种表现方式,就其根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从“宗法-专治”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从内容、社会功能、精神走向等方面看,一般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政治型的,西方文化属于认知型的[2]。在这个基本特征下,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既经历了封建时期的朝代更替,又经历了近现代的体制变革。在这些更替变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显得愈发充满生机,依附在不同的时代里,融合进不同的文化里,最终经由时间的沉淀,成为体现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才能从本质上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区别。
第二,重群体,轻个体。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视群体而轻视个体,是因为中国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统治活动往往是以血缘作为统治工具,即宗法制。“所谓宗法制,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次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3],这样的统治手段强调的是群体的组织关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重群体,轻个体的色彩。
第三,重礼治,轻法制。礼治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而法治是法家的政治思想。礼治贯穿于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中调整群体关系的最高标准。《论语学而第一》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其意为: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另一方面,由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秦始皇以法治作为统治手段,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激起人民的恐慌和厌恶,致使法治名誉扫地。因此,历代统治者开始推崇礼治,也正是由于中国重视礼治,从而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第四,重视人文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是在农业的社会土壤中培育起来的,由中国文化的类别和特性所决定的。在人类的封建社会时期,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宗教主义,强调神灵的力量。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仕文化的活动领域和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4]。《礼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重视人文教化的,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才能避免中国走上宗教化的道路。
2 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沉淀下的是民族的智慧和精华,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教化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礼记曲礼上》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与动物不止区别于语言、行为,更重要的是区别于“礼”,即道德理性。中国传统学派儒家,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包括“恭、俭、温、良、宽”等品质的道德范畴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忠信精神;“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厚精神;“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的重义精神等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2.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精神,才能使中国在遭遇外敌入侵、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下,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的伟大奇迹。而当下,一方面,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改革开放下高速发展,中国家庭普遍进入小康社会。另一方面,80年代国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家长对子女产生溺爱。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代大学生存在意志力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的情况。而中国传统文化下自强精神的内涵:一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这对缺少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大学生只有学会了承担,才能学会成长。二是吐故纳新的改革意识,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能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强精神,培养其改革创新意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2.3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3.1.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感受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素养,是大学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表6:您通常从什么渠道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选) 父母长辈的影响 电视、网络、其他书籍杂志 学校课程 其他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
2 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
2.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2
2.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3
2.3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3
2.4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
3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以为例 4
3.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情况 4
3.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
4 高校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10
4.1 优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 10
4.2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11
4.3 丰富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 11
4.4 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12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民族历史的烙印,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演绎,更是每一个华夏子民的精神财富。当代中国进入了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上各种文化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相互融合和交流形成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受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逐渐呈现复杂化、多样化,面对复杂环境易在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与价值取向背离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关注,但其仅仅停留在摸索阶段,所以高校有必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研究出一套更适合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1.2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经历史沉积下来的、成为反映民族特色和风貌的、并且具有稳定形态的一种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汇集道家、法家、佛家学说,包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不同层面的内容。中医、武术、戏曲、建筑、文学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正如赵吉惠所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历代积累相对不变的文化因子,就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取向,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1.2.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多种表现方式,就其根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从“宗法-专治”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从内容、社会功能、精神走向等方面看,一般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政治型的,西方文化属于认知型的[2]。在这个基本特征下,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既经历了封建时期的朝代更替,又经历了近现代的体制变革。在这些更替变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显得愈发充满生机,依附在不同的时代里,融合进不同的文化里,最终经由时间的沉淀,成为体现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才能从本质上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区别。
第二,重群体,轻个体。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视群体而轻视个体,是因为中国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统治活动往往是以血缘作为统治工具,即宗法制。“所谓宗法制,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次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3],这样的统治手段强调的是群体的组织关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重群体,轻个体的色彩。
第三,重礼治,轻法制。礼治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而法治是法家的政治思想。礼治贯穿于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中调整群体关系的最高标准。《论语学而第一》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第四,重视人文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是在农业的社会土壤中培育起来的,由中国文化的类别和特性所决定的。在人类的封建社会时期,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宗教主义,强调神灵的力量。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仕文化的活动领域和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4]。《礼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重视人文教化的,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才能避免中国走上宗教化的道路。
2 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沉淀下的是民族的智慧和精华,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教化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礼记曲礼上》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与动物不止区别于语言、行为,更重要的是区别于“礼”,即道德理性。中国传统学派儒家,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包括“恭、俭、温、良、宽”等品质的道德范畴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忠信精神;“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厚精神;“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的重义精神等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2.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精神,才能使中国在遭遇外敌入侵、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下,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的伟大奇迹。而当下,一方面,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改革开放下高速发展,中国家庭普遍进入小康社会。另一方面,80年代国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家长对子女产生溺爱。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代大学生存在意志力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的情况。而中国传统文化下自强精神的内涵:一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这对缺少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大学生只有学会了承担,才能学会成长。二是吐故纳新的改革意识,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能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强精神,培养其改革创新意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2.3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3.1.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感受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素养,是大学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表6:您通常从什么渠道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选) 父母长辈的影响 电视、网络、其他书籍杂志 学校课程 其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