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意识
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意识[20200103162430]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己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但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与其他不同的解读。莫言的乡土小说以其关注民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生活和乡土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诠释小说中的生存苦难的情况,以及为了生存而作斗争与反抗的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与反抗的精神是莫言乡土小说以及他的文学共同和着重表现的主题。莫言通过乡土小说中的苦难书写来表现他的乡土意识,促进莫言乡土小说的创作。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人文景观,生存状况,精神风貌,影响因素
目录
1 引言 2
2 莫言小说中乡土意识的表现 2
2.1 莫言小说中乡土人文景观 3
2.1.1 火红的红高粱 3
2.1.2 别具风味的猫腔 3
2.1.3 独有的高粱殡 4
2.2 小说中乡土社会人们的生存状况 4
2.2.1 自然灾害导致的困境 5
2.2.2 战争祸乱导致的不幸 5
2.2.3 政治侵扰下的痛苦 6
2.3 小说中乡土社会人们的精神风貌 7
2.3.1 强盛的生命意识 7
2.3.2 激烈的反抗精神 7
2.3.3 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8
3 莫言小说乡土意识的成因 9
3.1 个人的童年经历 9
3.1.1 童年饥饿的生活 9
3.1.2 童年屈辱的记忆 10
3.2 难舍的故乡情结 11
3.2.1 怀乡 11
3.2.2 怨乡 12
3.3 西方作家的影响 12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莫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文坛以来,在三十多年笔耕不辍的写作过程之中,一直以极其旺盛的写作热情与孜孜不倦的写作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着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无论是作品的发行数量,还是作品自身的文学品质;无论是作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还是作品被评论界所关注与研究的程度,莫言的小说都是当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他的小说写作己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里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言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初期1981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发端期在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正式引起学界关注,随后而来的高峰期在1986年—1990年里,著有代表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食草家族》、《白狗秋千架》等,拓展期在1990年以后,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酒国》、《丰乳肥臀》、《蛙》、《檀香刑》等。纵观莫言创作成绩斐然,1987年《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白狗秋千架》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红高粱》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1997年《丰乳肥臀》获得 红河文学奖,2008年《生死疲劳》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2011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并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在他创作的30多年中,一直执着于书写乡土小说。莫言的乡土小说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小说,都依附在那片广袤的“高密东北乡”土地上,童年记忆、乡村的景观习俗、乡村的生活、生命的坚强,在莫言的心里已经内化成浓浓的乡土情结。当把这份情结注入小说写作中时,便更加凸显了莫言强烈的乡土意识。莫言小说让读者能够深深体味到其中的浓郁乡土气息,尤其是对故乡的多角度的描述更是深深吸引着读者,而这种氛围则来源于莫言对故乡的复杂情感,通过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众多作品展现出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推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2 莫言小说中乡土意识的表现
乡土意识,是某一个体对某一地域内对‘乡土文化’全部的自我认识和情感接受,包括个体对该乡土范围中的物质资料生产形式和产品及精神价值、意识观念与伦理规范的认同、肯定和接受,也包括个体养成的乡土景观、风俗习惯和内在情感因素。而乡土意识本质上是以作家自身的主体意识对乡土进行重新塑造与打磨的过程。乡土情结是莫言小说乡土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莫言笔下得到了丰富的抒发和铺陈。
2.1 莫言小说中乡土人文景观
2.1.1 火红的红高粱
小说中的高密地区经常发生水灾,普通农作物不易生长。高粱由于植株高大,便成为农民生活的依靠。在小说中高粱不仅仅起着农民的粮食的作用,在情节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秋水》、《白狗秋千架》、《老枪》等小说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尤其是在《红高粱家族》中达到了顶峰。使其中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在高粱地中发生:高粱地中伏击侵略者、高粱地中搭建土匪窝、高粱地中埋葬死者、高粱地中与野狗作战;又有用高粱酿酒、在高粱棵子中猎雁、土匪们生吃高粱米、抗日歌曲中唱到高粱情节,以及在高粱地中发生的爱情。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铺天盖地的红高粱为背景,叙写民间抗日传奇,以及土匪的日常生活。由此,红高粱正式成为“高密东北乡”的代表。使得红高粱真正确立了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莫言小说中写高粱如血海一样的红,既是写民间抗日行为的残酷,又是歌颂家族先人们的勇武血性。有评论者曾论道:“‘红高粱’是莫言小说世界的文化图腾。它来自于乡土文化的原生地层,是乡土文化模型的巨大地域标志和象征。”[1]在整个《红高粱家族》中,时时会闪现出广阔无际的高粱身影,由此可以看出莫言对于高密乡村景观在其乡土小说的重视。
2.1.2 别具风味的猫腔
别具风味的“猫腔”,就是青岛人熟悉的茂腔。这是一种流传于山东高密一带的地方小戏,作为当地民间话语的一种代表形式,为莫言的历史书写提供载体。也是小说中高密乡土文化的一个代表。《檀香刑》中全篇始终在贯穿着一种悲怆凄厉的猫腔小调。《檀香刑》中猫腔作为这部小说的主体,实现了感情的内容与语言的统一。小说主人公孙丙被上了檀香刑,而此时此刻孙丙在台上唱起了猫腔的大悲调,这个悲调是孙丙抗击德国势力和袁世凯政府势力的悲哀写照。
《丰乳肥臀》中,茂腔剧团演员所唱的“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二姑娘骑驴奔阳关”就是茂腔剧。《红高粱家族》中,戴九莲的父亲送她回婆家时:在驴后哼起流行于高密东北乡的“海茂子腔”,“武大郎喝毒药,二中难过七根肠子八叶肺上下哆嗦丑男儿娶俊妻家门大祸”[2]而当路旁边的高粱地中,有人唱起“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唱词后,他则斥之为茂不茂,吕不吕,什么外腔邪调!这里的“茂”,即高密的猫腔;“吕”则是流行在山东地区的另一种民间戏曲形式。
2.1.3 独有的高粱殡
独有的“高粱殡”来自于同名中篇小说,《高粱殡》通篇围绕“我的祖母”戴凤莲的殡葬仪式展开叙述。从移动尸骨、购买棺材、席棚守灵,到孝子引路、起棺发丧、路祭焚香等种种描写,有一种仪式化的意味:“招魂幡儿在无风的天空中哗哗乱响,又后边是一幅高三丈的旌表,由一个身强力壮的铁板会会员领擎着,旌表用白绞做成,下垂银丝流苏在号锣的悲凄鸣声里,六十四个铁板会会员步伐一致,像六十四个牵线傀儡。”通过“高粱殡”的一系列过程描述展现了高密人对于死者的尊重,对英雄的反抗精神的钦佩与赞扬。
可以看出莫言有意把猫腔与高粱殡与高密紧紧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凝结了作者笔端深藏的乡土意识。通过文化习俗的描写,莫言努力实现其向乡土回归的创作理念,从而在创作中探索民族与世界的契合,追寻一种乡土意识的指引与依托。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己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但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与其他不同的解读。莫言的乡土小说以其关注民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生活和乡土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诠释小说中的生存苦难的情况,以及为了生存而作斗争与反抗的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与反抗的精神是莫言乡土小说以及他的文学共同和着重表现的主题。莫言通过乡土小说中的苦难书写来表现他的乡土意识,促进莫言乡土小说的创作。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人文景观,生存状况,精神风貌,影响因素
目录
1 引言 2
2 莫言小说中乡土意识的表现 2
2.1 莫言小说中乡土人文景观 3
2.1.1 火红的红高粱 3
2.1.2 别具风味的猫腔 3
2.1.3 独有的高粱殡 4
2.2 小说中乡土社会人们的生存状况 4
2.2.1 自然灾害导致的困境 5
2.2.2 战争祸乱导致的不幸 5
2.2.3 政治侵扰下的痛苦 6
2.3 小说中乡土社会人们的精神风貌 7
2.3.1 强盛的生命意识 7
2.3.2 激烈的反抗精神 7
2.3.3 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8
3 莫言小说乡土意识的成因 9
3.1 个人的童年经历 9
3.1.1 童年饥饿的生活 9
3.1.2 童年屈辱的记忆 10
3.2 难舍的故乡情结 11
3.2.1 怀乡 11
3.2.2 怨乡 12
3.3 西方作家的影响 12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莫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文坛以来,在三十多年笔耕不辍的写作过程之中,一直以极其旺盛的写作热情与孜孜不倦的写作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着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无论是作品的发行数量,还是作品自身的文学品质;无论是作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还是作品被评论界所关注与研究的程度,莫言的小说都是当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他的小说写作己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里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言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初期1981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发端期在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正式引起学界关注,随后而来的高峰期在1986年—1990年里,著有代表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食草家族》、《白狗秋千架》等,拓展期在1990年以后,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酒国》、《丰乳肥臀》、《蛙》、《檀香刑》等。纵观莫言创作成绩斐然,1987年《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白狗秋千架》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红高粱》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1997年《丰乳肥臀》获得 红河文学奖,2008年《生死疲劳》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2011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并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在他创作的30多年中,一直执着于书写乡土小说。莫言的乡土小说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小说,都依附在那片广袤的“高密东北乡”土地上,童年记忆、乡村的景观习俗、乡村的生活、生命的坚强,在莫言的心里已经内化成浓浓的乡土情结。当把这份情结注入小说写作中时,便更加凸显了莫言强烈的乡土意识。莫言小说让读者能够深深体味到其中的浓郁乡土气息,尤其是对故乡的多角度的描述更是深深吸引着读者,而这种氛围则来源于莫言对故乡的复杂情感,通过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众多作品展现出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推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2 莫言小说中乡土意识的表现
乡土意识,是某一个体对某一地域内对‘乡土文化’全部的自我认识和情感接受,包括个体对该乡土范围中的物质资料生产形式和产品及精神价值、意识观念与伦理规范的认同、肯定和接受,也包括个体养成的乡土景观、风俗习惯和内在情感因素。而乡土意识本质上是以作家自身的主体意识对乡土进行重新塑造与打磨的过程。乡土情结是莫言小说乡土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莫言笔下得到了丰富的抒发和铺陈。
2.1 莫言小说中乡土人文景观
2.1.1 火红的红高粱
小说中的高密地区经常发生水灾,普通农作物不易生长。高粱由于植株高大,便成为农民生活的依靠。在小说中高粱不仅仅起着农民的粮食的作用,在情节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秋水》、《白狗秋千架》、《老枪》等小说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尤其是在《红高粱家族》中达到了顶峰。使其中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在高粱地中发生:高粱地中伏击侵略者、高粱地中搭建土匪窝、高粱地中埋葬死者、高粱地中与野狗作战;又有用高粱酿酒、在高粱棵子中猎雁、土匪们生吃高粱米、抗日歌曲中唱到高粱情节,以及在高粱地中发生的爱情。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铺天盖地的红高粱为背景,叙写民间抗日传奇,以及土匪的日常生活。由此,红高粱正式成为“高密东北乡”的代表。使得红高粱真正确立了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莫言小说中写高粱如血海一样的红,既是写民间抗日行为的残酷,又是歌颂家族先人们的勇武血性。有评论者曾论道:“‘红高粱’是莫言小说世界的文化图腾。它来自于乡土文化的原生地层,是乡土文化模型的巨大地域标志和象征。”[1]在整个《红高粱家族》中,时时会闪现出广阔无际的高粱身影,由此可以看出莫言对于高密乡村景观在其乡土小说的重视。
2.1.2 别具风味的猫腔
别具风味的“猫腔”,就是青岛人熟悉的茂腔。这是一种流传于山东高密一带的地方小戏,作为当地民间话语的一种代表形式,为莫言的历史书写提供载体。也是小说中高密乡土文化的一个代表。《檀香刑》中全篇始终在贯穿着一种悲怆凄厉的猫腔小调。《檀香刑》中猫腔作为这部小说的主体,实现了感情的内容与语言的统一。小说主人公孙丙被上了檀香刑,而此时此刻孙丙在台上唱起了猫腔的大悲调,这个悲调是孙丙抗击德国势力和袁世凯政府势力的悲哀写照。
《丰乳肥臀》中,茂腔剧团演员所唱的“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二姑娘骑驴奔阳关”就是茂腔剧。《红高粱家族》中,戴九莲的父亲送她回婆家时:在驴后哼起流行于高密东北乡的“海茂子腔”,“武大郎喝毒药,二中难过七根肠子八叶肺上下哆嗦丑男儿娶俊妻家门大祸”[2]而当路旁边的高粱地中,有人唱起“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唱词后,他则斥之为茂不茂,吕不吕,什么外腔邪调!这里的“茂”,即高密的猫腔;“吕”则是流行在山东地区的另一种民间戏曲形式。
2.1.3 独有的高粱殡
独有的“高粱殡”来自于同名中篇小说,《高粱殡》通篇围绕“我的祖母”戴凤莲的殡葬仪式展开叙述。从移动尸骨、购买棺材、席棚守灵,到孝子引路、起棺发丧、路祭焚香等种种描写,有一种仪式化的意味:“招魂幡儿在无风的天空中哗哗乱响,又后边是一幅高三丈的旌表,由一个身强力壮的铁板会会员领擎着,旌表用白绞做成,下垂银丝流苏在号锣的悲凄鸣声里,六十四个铁板会会员步伐一致,像六十四个牵线傀儡。”通过“高粱殡”的一系列过程描述展现了高密人对于死者的尊重,对英雄的反抗精神的钦佩与赞扬。
可以看出莫言有意把猫腔与高粱殡与高密紧紧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凝结了作者笔端深藏的乡土意识。通过文化习俗的描写,莫言努力实现其向乡土回归的创作理念,从而在创作中探索民族与世界的契合,追寻一种乡土意识的指引与依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