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营策略研究(附件)【字数:12610】
目前,众创空间的研究多为静态分析或者研究其内涵及相应功能,没有真正考虑到其作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通过对系统内部的要素进行研究并建立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将作为一项新的创新研究。同时,阿里百川作为新兴的综合性生态众创平台,帮助其建立生态系统并给出运营策略对于进一步实施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将会促进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更好的发展。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理;运营策略
目 录
0引言 1
1国内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2
1.1众创空间总体规模与地域分布 2
1.2国内众创空间发展模式 2
1.3众创空间发展的支持政策 3
2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 5
2.1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与要素构成 5
2.2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特征 6
2.3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运行机理 8
3阿里百川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成与存在问题 9
3.1阿里百川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9
3.2阿里百川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4改善阿里百川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运营绩效的策略研究 12
4.1阿里百川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12
4.2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路径 13
4.3阿里百川运营策略启示 14
结论与展望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营策略研究
0引言
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创新创业一直都是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创新、创业、创优”;2015年政府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在现阶段,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经济发展动力趋于不足,创新创业将更加重要,并进一步提出“双创”战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创新创业的提及次数创历来之最。据此,不难看出创新创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2015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将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纳入到国家的创业创业管理体系中。众创空间是一个新词概念,不同学者对于界定这一概念提出不同的看法。王佑镁、叶爱美(2015)认为众创空间是创客服务空间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创业孵化器的组合[1]。侯晓等(2016)认为众创空间是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双螺旋的双向驱动的新型创业服务模式[2]。郝君超、张瑜(2016)认为众创空间是提供线下孵化场所与线上虚拟服务的独立企业法人[3]。宋刚等(2016)认为众创空间是创新2.0下的创客实践活动[4]。然而,以上观点主要是集中于对众创空间概念、性质、特点等的界定,缺乏用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
许多学者在近几年也对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付志勇(2015)提出面向创客教育的生态系统构建,他认为通过对创客进行实践教育形成社群和合作型创新来构建生态系统[5]。白峰(2015)认为分析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而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6]。汪群(2016)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定义为各种要素互相依存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7]。
尽管很多学者都看到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性,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现有的研究一部分是分析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特征,缺乏整体的系统运作机制研究。还有一部分是缺乏动态的分析系统理论,也没有具体分析系统与要素重要性变化带来的风险及其应对机制。本文将首先介绍国内的众创空间发展现状,然后,研究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并构建一般的动态生态系统,再引入实际案例——阿里百川,分析阿里百川存在的问题,帮助构建众创生态系统并指出系统如何运作,并结合著名管理学家Ichak Adizes(198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最后提出改善案例实际运作绩效的策略和建议。
1国内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自2015年“双创”战略的提出,关于众创空间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始展开,各地区政府如北京、上海、吉林、江苏等相继出台了支持性的政策文件,各省市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
1.1众创空间总体规模与地域分布
自国家将众创空间纳入到国家创业创新管理体系中,截止去年年底,经国家科技部审批和公布的众创空间数量达1337家,其中第一批为136家,第二批为362家,第三批为839家。从数据来看,国内的众创空间发展规模在逐渐增大,影响也在逐渐提升。同时,为了近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强院校、科研所的源头技术创新,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合。另外,国家科技部还拟定标准对现存的1337家众创空间进行评估,通过调研和论证2016年最终确定十七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专业化创业孵化计划之中,专化的平台与普通平台最大的区别就是专业平台是精英创业,门槛具有一定高度。如智慧家庭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海尔集团的内部环境,进行产品创新、宣传创新、营销创新等,借助海尔集团的资源优势为存在条件,有效发挥平台的孵化作用。
据一项调查显示(见表1),除北京外,江浙沪地区是发展核心,数量上也占据多数,整个的众创空间从地理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数据从侧面说明了众创空间的建立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依赖[8],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近两年在吉林、安徽、湖北等省份也呈现逐步增多态势,可见众创空间的发展也不会偏安一隅[9]。
表1 2016年江浙沪皖主要地区众创空间数量
地区
上海
南京
无锡
苏州
杭州
宁波
合肥
数量(家)
299
51
14
47
115
52
19
目 录
0引言 1
1国内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2
1.1众创空间总体规模与地域分布 2
1.2国内众创空间发展模式 2
1.3众创空间发展的支持政策 3
2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 5
2.1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与要素构成 5
2.2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特征 6
2.3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运行机理 8
3阿里百川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成与存在问题 9
3.1阿里百川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9
3.2阿里百川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4改善阿里百川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运营绩效的策略研究 12
4.1阿里百川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12
4.2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路径 13
4.3阿里百川运营策略启示 14
结论与展望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营策略研究
0引言
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创新创业一直都是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创新、创业、创优”;2015年政府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在现阶段,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经济发展动力趋于不足,创新创业将更加重要,并进一步提出“双创”战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创新创业的提及次数创历来之最。据此,不难看出创新创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2015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将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纳入到国家的创业创业管理体系中。众创空间是一个新词概念,不同学者对于界定这一概念提出不同的看法。王佑镁、叶爱美(2015)认为众创空间是创客服务空间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创业孵化器的组合[1]。侯晓等(2016)认为众创空间是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双螺旋的双向驱动的新型创业服务模式[2]。郝君超、张瑜(2016)认为众创空间是提供线下孵化场所与线上虚拟服务的独立企业法人[3]。宋刚等(2016)认为众创空间是创新2.0下的创客实践活动[4]。然而,以上观点主要是集中于对众创空间概念、性质、特点等的界定,缺乏用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
许多学者在近几年也对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付志勇(2015)提出面向创客教育的生态系统构建,他认为通过对创客进行实践教育形成社群和合作型创新来构建生态系统[5]。白峰(2015)认为分析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而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6]。汪群(2016)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定义为各种要素互相依存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7]。
尽管很多学者都看到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性,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现有的研究一部分是分析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特征,缺乏整体的系统运作机制研究。还有一部分是缺乏动态的分析系统理论,也没有具体分析系统与要素重要性变化带来的风险及其应对机制。本文将首先介绍国内的众创空间发展现状,然后,研究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并构建一般的动态生态系统,再引入实际案例——阿里百川,分析阿里百川存在的问题,帮助构建众创生态系统并指出系统如何运作,并结合著名管理学家Ichak Adizes(198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最后提出改善案例实际运作绩效的策略和建议。
1国内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自2015年“双创”战略的提出,关于众创空间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始展开,各地区政府如北京、上海、吉林、江苏等相继出台了支持性的政策文件,各省市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
1.1众创空间总体规模与地域分布
自国家将众创空间纳入到国家创业创新管理体系中,截止去年年底,经国家科技部审批和公布的众创空间数量达1337家,其中第一批为136家,第二批为362家,第三批为839家。从数据来看,国内的众创空间发展规模在逐渐增大,影响也在逐渐提升。同时,为了近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强院校、科研所的源头技术创新,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合。另外,国家科技部还拟定标准对现存的1337家众创空间进行评估,通过调研和论证2016年最终确定十七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专业化创业孵化计划之中,专化的平台与普通平台最大的区别就是专业平台是精英创业,门槛具有一定高度。如智慧家庭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海尔集团的内部环境,进行产品创新、宣传创新、营销创新等,借助海尔集团的资源优势为存在条件,有效发挥平台的孵化作用。
据一项调查显示(见表1),除北京外,江浙沪地区是发展核心,数量上也占据多数,整个的众创空间从地理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数据从侧面说明了众创空间的建立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依赖[8],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近两年在吉林、安徽、湖北等省份也呈现逐步增多态势,可见众创空间的发展也不会偏安一隅[9]。
表1 2016年江浙沪皖主要地区众创空间数量
地区
上海
南京
无锡
苏州
杭州
宁波
合肥
数量(家)
299
51
14
47
115
52
1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