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敢当故事考察
石敢当故事考察[20200103163223]
石敢当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镇宅辟禳之物,亦称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一系列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既是对泰山石敢当信仰的诠释,又是民众心理的自然流露。对其故事进行考察,考证石敢当故事的源头,这将更有助于探究泰山石敢当发展演变的过程,挖掘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特有价值。 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其民俗事像的特点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崇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和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泰山石敢当不难想到“重于泰山”、“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和“泰山压顶”这些成语的内涵,并由此增加几分对泰山的敬意。泰山以其无与伦比的的悠久历史和雄伟高大形象,成为全中国的镇山。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一种神奇的信仰使泰山的每一块石头都禀赋着正义的力量,成为中国家庭的保护神。可以说,泰山的名字就是一种象征:它是和平安宁的承诺,是富足繁荣的的象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信仰,石敢当故事
目 录
1 引言 1
2 石敢当故事概述 1
2.1 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 1
2.2 石敢当信仰与石敢当故事关系 2
2.3 石敢当传说数种 2
2.3.1 黄帝震摄蚩尤 2
2.3.2 五代勇士 3
2.3.3 石大夫 3
2.3.4 唐太宗与石敢当 4
2.3.5 泰山神说 4
3 石敢当故事探源 4
3.1 石敢当之石碑为人说的否定 4
3.2 石敢当是古代灵石崇拜 5
3.3 石敢当是泰山石神 8
4 石敢当故事传播 9
4.1 石敢当在台湾中的传播 9
4.2 石敢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9
4.3 石敢当在日本等地的传播 10
4.4 石敢当在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 10
5 石敢当民间崇拜习俗的现实意义 11
5.1 石敢当民俗有利于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 11
5.2 石敢当民俗有利于传承泰山文化 12
5.3 石敢当民俗有利于陶冶自身情操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关于石敢当的故事,在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可谓众说不一,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对石敢当这一民俗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本文章将着重探索石敢当故事来源和分析的来源,它可以研究出石敢当故事的发展轨迹。
石敢当,也被称为“泰山石敢当”,作为民间镇宅、护路、守村,卫桥的辟凶法物,同灵石崇拜、泰山崇拜、鬼魂观念、山神信仰等联系在一起。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之类的,有镇压不祥之俗,在民间很受欢迎。这种现象的民间起源众说纷纭。本文对“石敢当故事”在某些问题的上作初步讨论。探索故事传说隐喻的文化和内涵将会更有利于理解石敢当信仰。
2 石敢当故事概述
2.1 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是主要是与明清时期泰山民间信仰的广泛性密不可分。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1]其本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从民俗学来说,这源于古人对石头的原始崇拜。远古人类曾用石斧、石刀、石镰来猎兽、采掘、种植、取火、自卫······从艰难的洪荒时代顽强地生活下来。石敢当,正是对石头崇拜的流风余韵,是民俗学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镇宅石上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唐朝末年。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诸字,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
在明代以后,随着泰山信仰的发展,在各地石敢当的石刻中,有的加上了“泰山”二字。在传播的过程中,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是同时存在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字样的石刻,,如“石将军”、“石大夫”等,清代、民国年间以及当代,则以“泰山石敢当”为主。石敢当习俗,在历经各代,从而达于今日。清代以来,在泰山周边还出现了祭祀石敢当的庙宇——石大夫庙,同时存在庙会“石大夫会”,还有以石敢当为题材制作年画的。[2]
石敢当习俗经历了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的发展,除了西藏和新疆,泰山石敢当习俗遍布全国各地,并且流传到东南亚各国以及朝鲜、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泰山石敢当习俗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先后经了早期泰山石敢当的萌芽阶段、泰山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和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兴盛期诸阶段。特别是从宋金时期开始,泰山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更加紧密结合,它的职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在历史的演变中,关于泰山石敢当的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
凡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泰山石敢当历经五千年而不衰,说明泰山石敢当在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它的习俗之所有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泰山石敢当习俗是一个活态的,依然在传承中的文化现象。[3]
2.2 石敢当信仰与石敢当故事关系
石敢当信仰源自古老的灵石崇拜和影响广泛的东岳信仰。其信仰范围十分广泛。从北方到南方,从汉族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从大陆到台湾再到日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
石敢当信仰在全国各地传播的过程中,与地方文化和地方宗教相结合,使石敢当具有各地地方特色。例如,在碑刻上同时刻上一些地方宗教的图形,如八卦图、如五岳真型图等;又如与风狮、石狗、虎头等相结合的碑刻等。
同时,全国的石敢当信仰都具有文化的同源性,这就是被民间广泛接受的发源于泰山的平安文化。
泰山石敢当的信仰和故事,是泰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间信仰。泰山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石敢当在各地的传播中,除了普遍存在的石刻以外,还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以石敢当或者以石敢当为中心的泰山风物传说为蓝本,结合本地的具体事物或者流行宗教信仰,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故事群,在民间广为流传。[2]
2.3 石敢当传说数种
2.3.1 黄帝震摄蚩尤
传说黄帝时代,蚩尤十分残暴,头角无人能敌,所触之物,玉石难存,黄帝屡遭惨败。有一次蚩尤登上泰山,在泰山上自称:天下谁敢当?蚩尤的狂妄激怒了女娲,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暴。上面镌“泰山石,敢当”,终致蚩尤溃败。黄帝乃遍立,泰山石敢当,蚩尤每见此石,便畏惧而逃,后在涿鹿被擒,囚于北极。从此,泰山石敢当便成了民间辟邪神石。
2.3.2 五代勇士
明人陈继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愍帝议事,智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智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2.3.3 石大夫
把石敢当看作是一位大夫,这种说法流传在山东地区,主要是在北方,南方没有这种说法。
石敢当是一位医术很高明的针灸先生,他的家就住在泰山上,因此人人都叫他泰山石敢当。这个先生从来没有架子,甭管是谁,也甭管是什么时候,随叫随到,给人家针灸也不要钱。他特别拿手的就是治那妖魔鬼秽邪不拉子病。不管是千年修炼,还是万年修炼成仙的狐狸精附了人体,只要他去看准穴位,致命的一针,这狐狸精当时死去,病人立时就好。叫他扎死的狐狸精无计其数。因此,狐狸精又怕他又恨他。这一天夜里,石敢当睡得正香,听见有人叫门。他翻身就起来开门一看,见一老头牵着一头毛驴说:“石先生,你快去吧,我儿子有病,胡念八说的,可能是着了狐狸精。”石敢当一听没有怠慢,拿着他的针盒子上了驴跟着老头走了。约摸走了两个时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一座深山里还是不见有人家。石敢当问:“快到家了吧?”老头说:“到家了,到了你的老家了,下驴吧。”石敢当一听:“坏了,上当了。”只好下驴。老头说:“好大胆的石敢当,我是报仇来了,俺有多少伙伴惨死在你手里,你就在这里等着吧,天到午时就杀你,看你也飞不到哪里去。”说完老头和驴都不见了。石敢当站了一会儿,心想:“走是走不了,黑天半夜的,四周是山没一有条路,反正是死,我不如逛逛看看。”于是他就摸着黑向西北方向走去。走了约摸有二三里路,见有一间小屋,屋里有灯光。他想有灯光就有人,就敲了敲门,里面说:“进来吧。”石敢当推门进屋,见里面有一老太婆正坐着纺棉花呢。老太婆抬头一看说:“怎么还是石先生,你来干什么?”石敢当把来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太婆说:“你可上当了,这山叫皮狐山,你幸亏是碰上了我,要不可真的活不出去了,来。”老太婆说着把石敢当的右手拿过去,在他的手心里划了个“十”字,说:“你好好攥着用了急的时候再敞开,快去吧。”这老太婆就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她是特地来搭救石敢当的。 石敢当又逛荡着来到了下驴的地方。天已大明了,他见从四面八方,旮旮旯旯来了成群结队的狐狸精,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枪,嘴里不住地骂着向石敢当围来。石敢当坐在一块石头上,紧攥着右手,一动不也不动。天快到午时,石敢当周围的狐狸精足够好几百好几千,大的小的一齐向他围来。石敢当站起来猛一下子敞开手,只听平地一声霹雳,山摇地动,这些狐狸精有的当地就被霹死,有的被震昏,没有伤着的撒腿就跑。 从此后,这些狐狸只要听着石敢当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地快跑。到了后来,人们为了不再受狐狸精的害,就在路口墙上写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凡是人走到那里都自然而然地念一遍,这样就永远不招鬼魔了。
石敢当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镇宅辟禳之物,亦称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一系列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既是对泰山石敢当信仰的诠释,又是民众心理的自然流露。对其故事进行考察,考证石敢当故事的源头,这将更有助于探究泰山石敢当发展演变的过程,挖掘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特有价值。 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其民俗事像的特点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崇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和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泰山石敢当不难想到“重于泰山”、“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和“泰山压顶”这些成语的内涵,并由此增加几分对泰山的敬意。泰山以其无与伦比的的悠久历史和雄伟高大形象,成为全中国的镇山。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一种神奇的信仰使泰山的每一块石头都禀赋着正义的力量,成为中国家庭的保护神。可以说,泰山的名字就是一种象征:它是和平安宁的承诺,是富足繁荣的的象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信仰,石敢当故事
目 录
1 引言 1
2 石敢当故事概述 1
2.1 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 1
2.2 石敢当信仰与石敢当故事关系 2
2.3 石敢当传说数种 2
2.3.1 黄帝震摄蚩尤 2
2.3.2 五代勇士 3
2.3.3 石大夫 3
2.3.4 唐太宗与石敢当 4
2.3.5 泰山神说 4
3 石敢当故事探源 4
3.1 石敢当之石碑为人说的否定 4
3.2 石敢当是古代灵石崇拜 5
3.3 石敢当是泰山石神 8
4 石敢当故事传播 9
4.1 石敢当在台湾中的传播 9
4.2 石敢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9
4.3 石敢当在日本等地的传播 10
4.4 石敢当在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 10
5 石敢当民间崇拜习俗的现实意义 11
5.1 石敢当民俗有利于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 11
5.2 石敢当民俗有利于传承泰山文化 12
5.3 石敢当民俗有利于陶冶自身情操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关于石敢当的故事,在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可谓众说不一,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对石敢当这一民俗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本文章将着重探索石敢当故事来源和分析的来源,它可以研究出石敢当故事的发展轨迹。
石敢当,也被称为“泰山石敢当”,作为民间镇宅、护路、守村,卫桥的辟凶法物,同灵石崇拜、泰山崇拜、鬼魂观念、山神信仰等联系在一起。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之类的,有镇压不祥之俗,在民间很受欢迎。这种现象的民间起源众说纷纭。本文对“石敢当故事”在某些问题的上作初步讨论。探索故事传说隐喻的文化和内涵将会更有利于理解石敢当信仰。
2 石敢当故事概述
2.1 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是主要是与明清时期泰山民间信仰的广泛性密不可分。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1]其本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从民俗学来说,这源于古人对石头的原始崇拜。远古人类曾用石斧、石刀、石镰来猎兽、采掘、种植、取火、自卫······从艰难的洪荒时代顽强地生活下来。石敢当,正是对石头崇拜的流风余韵,是民俗学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镇宅石上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唐朝末年。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诸字,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
在明代以后,随着泰山信仰的发展,在各地石敢当的石刻中,有的加上了“泰山”二字。在传播的过程中,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是同时存在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字样的石刻,,如“石将军”、“石大夫”等,清代、民国年间以及当代,则以“泰山石敢当”为主。石敢当习俗,在历经各代,从而达于今日。清代以来,在泰山周边还出现了祭祀石敢当的庙宇——石大夫庙,同时存在庙会“石大夫会”,还有以石敢当为题材制作年画的。[2]
石敢当习俗经历了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的发展,除了西藏和新疆,泰山石敢当习俗遍布全国各地,并且流传到东南亚各国以及朝鲜、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泰山石敢当习俗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先后经了早期泰山石敢当的萌芽阶段、泰山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和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兴盛期诸阶段。特别是从宋金时期开始,泰山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更加紧密结合,它的职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在历史的演变中,关于泰山石敢当的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
凡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泰山石敢当历经五千年而不衰,说明泰山石敢当在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它的习俗之所有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泰山石敢当习俗是一个活态的,依然在传承中的文化现象。[3]
2.2 石敢当信仰与石敢当故事关系
石敢当信仰源自古老的灵石崇拜和影响广泛的东岳信仰。其信仰范围十分广泛。从北方到南方,从汉族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从大陆到台湾再到日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
石敢当信仰在全国各地传播的过程中,与地方文化和地方宗教相结合,使石敢当具有各地地方特色。例如,在碑刻上同时刻上一些地方宗教的图形,如八卦图、如五岳真型图等;又如与风狮、石狗、虎头等相结合的碑刻等。
同时,全国的石敢当信仰都具有文化的同源性,这就是被民间广泛接受的发源于泰山的平安文化。
泰山石敢当的信仰和故事,是泰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间信仰。泰山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石敢当在各地的传播中,除了普遍存在的石刻以外,还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以石敢当或者以石敢当为中心的泰山风物传说为蓝本,结合本地的具体事物或者流行宗教信仰,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故事群,在民间广为流传。[2]
2.3 石敢当传说数种
2.3.1 黄帝震摄蚩尤
传说黄帝时代,蚩尤十分残暴,头角无人能敌,所触之物,玉石难存,黄帝屡遭惨败。有一次蚩尤登上泰山,在泰山上自称:天下谁敢当?蚩尤的狂妄激怒了女娲,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暴。上面镌“泰山石,敢当”,终致蚩尤溃败。黄帝乃遍立,泰山石敢当,蚩尤每见此石,便畏惧而逃,后在涿鹿被擒,囚于北极。从此,泰山石敢当便成了民间辟邪神石。
2.3.2 五代勇士
明人陈继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愍帝议事,智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智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2.3.3 石大夫
把石敢当看作是一位大夫,这种说法流传在山东地区,主要是在北方,南方没有这种说法。
石敢当是一位医术很高明的针灸先生,他的家就住在泰山上,因此人人都叫他泰山石敢当。这个先生从来没有架子,甭管是谁,也甭管是什么时候,随叫随到,给人家针灸也不要钱。他特别拿手的就是治那妖魔鬼秽邪不拉子病。不管是千年修炼,还是万年修炼成仙的狐狸精附了人体,只要他去看准穴位,致命的一针,这狐狸精当时死去,病人立时就好。叫他扎死的狐狸精无计其数。因此,狐狸精又怕他又恨他。这一天夜里,石敢当睡得正香,听见有人叫门。他翻身就起来开门一看,见一老头牵着一头毛驴说:“石先生,你快去吧,我儿子有病,胡念八说的,可能是着了狐狸精。”石敢当一听没有怠慢,拿着他的针盒子上了驴跟着老头走了。约摸走了两个时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一座深山里还是不见有人家。石敢当问:“快到家了吧?”老头说:“到家了,到了你的老家了,下驴吧。”石敢当一听:“坏了,上当了。”只好下驴。老头说:“好大胆的石敢当,我是报仇来了,俺有多少伙伴惨死在你手里,你就在这里等着吧,天到午时就杀你,看你也飞不到哪里去。”说完老头和驴都不见了。石敢当站了一会儿,心想:“走是走不了,黑天半夜的,四周是山没一有条路,反正是死,我不如逛逛看看。”于是他就摸着黑向西北方向走去。走了约摸有二三里路,见有一间小屋,屋里有灯光。他想有灯光就有人,就敲了敲门,里面说:“进来吧。”石敢当推门进屋,见里面有一老太婆正坐着纺棉花呢。老太婆抬头一看说:“怎么还是石先生,你来干什么?”石敢当把来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太婆说:“你可上当了,这山叫皮狐山,你幸亏是碰上了我,要不可真的活不出去了,来。”老太婆说着把石敢当的右手拿过去,在他的手心里划了个“十”字,说:“你好好攥着用了急的时候再敞开,快去吧。”这老太婆就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她是特地来搭救石敢当的。 石敢当又逛荡着来到了下驴的地方。天已大明了,他见从四面八方,旮旮旯旯来了成群结队的狐狸精,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枪,嘴里不住地骂着向石敢当围来。石敢当坐在一块石头上,紧攥着右手,一动不也不动。天快到午时,石敢当周围的狐狸精足够好几百好几千,大的小的一齐向他围来。石敢当站起来猛一下子敞开手,只听平地一声霹雳,山摇地动,这些狐狸精有的当地就被霹死,有的被震昏,没有伤着的撒腿就跑。 从此后,这些狐狸只要听着石敢当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地快跑。到了后来,人们为了不再受狐狸精的害,就在路口墙上写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凡是人走到那里都自然而然地念一遍,这样就永远不招鬼魔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