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岛崎藤树同名小说家中青年形象比较

巴金和岛崎藤树同名小说家中青年形象比较[20200103162421]
中国与日本在经历了战火硝烟的近代战争后,随之而来面临的是运动和改革,作者巴金和岛崎藤村站在各自国家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同名为《家》的著作,讲述了家族如何走向衰亡,逐渐分崩离析的故事。而作为小说的主体,青年人面对改革表现出的是不同的态度,尤其表现在他们对待自己的爱情、亲情、友情的态度,再加之不同的阶级立场,各种冲突矛盾像是煮沸的开水一样,慢慢的溢发出来。本论文旨在研究近代社会中日青年人在对待家庭、事业、爱情、国家未来态度的异同,以及大时代背景下家族未来的何去何从。巴金的家突出的是高家三子不同的选择与命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环环相扣,而岛崎作品以两大家族的衰败为主线,更为突出的是小泉与桥本家族长子的生活态度。本论文寻着这两条大的主线,分别从中国与日本近代出发,为其做出青年形象的比较,并且分析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巴金,岛崎藤村,家,青年形象,原因
目 录
1 引言 1
2 青年男性形象分析 1
2.1 封建家庭的维护者 2
2.2 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4
3 青年女性形象分析 6
3.1追求进步的新女性形象 6
3.2麻木不仁的旧女性形象 7
4 青年形象差异性原因 9
4.1 家庭生活的环境差异 9
4.2 作者创作的思想差异 10
4.3中日时代背景差异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注 释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巴金,中国现当代文学巨匠,生于1904年,卒于2005年,原名李尧堂,四川成都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经开始参加《半月》等编辑社的工作了,在此期间与进步学者创立了著名的“均社”,为自己日后宣传自由民主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巴金先生还参与了《民众》半月刊等一系列刊物的组织,并赴法留学,参加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23年,他回国后来到了南京、上海等地,由此拉开了他文学创作丰碑的序幕。
巴金的《家》叙述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描写了家族里形形色色的的人们,这个家族充满了各种明争暗斗,表面的繁华难以掩盖它的衰败。与此同时,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社会涌动着一股改革思潮,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反封建、男女平等、自主婚姻等主权运动,他们摒弃迂腐愚昧堕落的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平等的先进思想。在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分为以高觉新为代表的守旧派和以高觉慧为代表的革新派,再加上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多达50人,这使得《家》已然成为那个时代封建大家庭的代表。
岛崎藤村(1872—1943)又名岛崎春树,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生于长野县信州的没落封建地主家庭,青年时曾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家庭的原因,藤村很早便开始接触汉字。他于10岁开始到日本东京求学,后转入明治学院,正式开始学习西方文学。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岛崎藤村逐渐崭露头角,发表过许多著名诗集,如《一叶舟》、《嫩采集》等,这些作品在日本家喻户晓,也成为当时明治维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此后,岛崎的创作更加着眼于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破戒》是一部自然主义极强的作品,正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使得岛崎藤村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领头羊。随后,他又发表了《家》《新生》等一系列作品,都影响不凡。
2 青年男性形象分析
在封建社会中,青年人是一个家族的未来,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子承父业在封建大家庭里是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旧社会,这就要求青年人尤其是长子必须去遵照长辈的意愿去行事,不可以去违背长辈的言语。这样一部分青年人,他们是这个家族的维护者,他们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自己所生活的家族。当然,封建家庭里还有一群“另类”的青年,他们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在他们看来,封建家庭就像是一个大铁笼,限制住他们的自由,遏制了他们的发展,他们认为只有勇敢走出去,才能获得出路。在两部家中,幼子是叛逆者的典型代表,他们作为幼子,与长子们相比所担负的责任较小,家族关注度较低,因此,他们有较大空间去彰显自己的价值,实现自身的理想。
通过巴金先生和岛崎先生的同名作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里面,青年人所担负的责任不同,其生活的态度也不同,人物形象上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巴金的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继任者们如何去维护家族的利益,叛逆者如何去破坏这种封建专制的体制,而岛崎的家也同样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只是岛崎先生更多的是凸显了“分家”与“本家”之间的维系关系。
2.1 封建家庭的维护者
巴金笔下的中国和岛崎笔下的日本,无论是在政治体制改革,宗教信仰,亦或是文化观念等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在当时,两个国家恰好都处于变革时期,外来的先进文明冲击了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许多封建专制的维护者站出来希望去阻挡时代进步的洪流,但这无异于螳臂当车,最后也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两部《家》中存在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青年人,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家的觉新,桥本家的正太和小泉家的长子实。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维护封建家庭,但结局可想而知。成振鹏曾说:“不过,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已经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封建大家族的衰败之势已不可逆转,长子们的这种牺牲行为无异于螳臂挡车,但从中亦显现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1]
三人中最为年青的是桥本正太,同时也是背负较多压力的人。他是一个知识青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自己这种长子地位原先是难以接受的,也曾尝试去冲破这层牢笼,摆脱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但是这种反抗是微弱的。父亲蛮横的安排了他的婚姻,而对于自己向往的爱情是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他对待自己的婚姻是麻木的,这种麻木使他对生活变的更加绝望。不幸的婚姻使他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家业的败落,庞大的债务和父亲的出走,这些因素反而促使他承担起封建家庭的重担,成为了封建专制的维护者。
在他成家后的岁月里,他选择了出去创业,竭尽全力的去还清家里的债务,希望继续维系维护封建大家庭的生活,以此来满足封建大家庭运转的各种开支,但是终究因为能力不足和时运不济等原因而失败。再加上,他继承了封建大家庭中普遍的好逸恶劳的恶习,最后终于客死异乡。从正太来讲,他坚持的封建家族理念非但没有带给他幸福,反而带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作者要突出的就是封建思想猛于虎的道理,青年人会潜移默化的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而我们对此要警惕。
巴金的《家》中的封建家庭维护者的典型代表是高觉新。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成为巴金先生《家》整部作品中始终贯穿的一个主题。他本也是个要求上进的新青年,然而当新文化运动爆发时,满腔热血的他却被家庭的枷锁和高老太爷的封建教唆打压下去。他作为长子,经常不自觉地表现出封建大家族高贵的少爷气。在觉慧希望他走上变革的道路时,他却希望自己恪守封建长子的地位。他还放弃了与梅的约定,与瑞珏结婚;在明知端公闹鬼的情况下,仍然假装正经;对待陈姨太的血光之灾,他仍然屈从,最后直接导致了瑞珏分娩的惨死。在纷繁错杂的人物纠缠中,他在弟妹面前失去了长子的威严,更是失去了自己的挚爱,也正是因为血光之灾这种无稽之谈夺走了自己妻子的生命后,使得他人格陷入了冰点,最后进行了唯一一次的反抗,离开了高家。而小说作者对他的总结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个典型人物是岛崎《家》中的小泉实,家庭优越的他本是毫无忧愁的,最后却落得个声名狼藉,处处失败的结局。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悲剧的源头是他不愿去摘下高贵者的头带。在许多时候他都遵照着封建专制的体制去生活,他好逸恶劳,常年依靠着三吉的补助来生活,到了后期,更是依靠长子继承制,去维系他与家族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他要重整家业,他曾说过“故乡宽阔的住宅和大片的山林土地,所有交给别人的财产,无论如何都要重新拿回来”[2],可见他不但是要维护封建专制大家庭的统治,更是要挽回祖先的名誉。他所信奉的是老一代人的那种腐朽的封建观念,希望凭借这些以求重整家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