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塞尼小说中的救赎意识

目录
1 引言 1
2 卡勒德胡塞尼及其小说创作 1
2.1卡勒德胡塞尼——后殖民作家身份 1
2.2卡勒德胡塞尼的救赎小说 2
2.2.1 《追风筝的人》 3
2.2.2 《灿烂千阳》 3
3.1 小说主人公的救赎意识 5
3.1.1 阿米尔的救赎意识 5
3.1.2 玛丽雅姆的救赎意识 6
3.1.3 莱拉的救赎意识 8
3.2 小说救赎主题相关的救赎意识 9
3.2.1 战争中的救赎 9
3.2.2 宗教中的救赎 10
3.2.3 种族歧视中的救赎 12
3.3 卡勒德胡塞尼小说中救赎意识的意义 13
3.3.1真主观改写 13
3.3.2 救赎的内化 14
3.3.3 人性的宣扬 15
3.3.4 文化的回归 16
结论 18
致谢 19
注释 20
参考文献 21
1 引言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美籍阿富汗作家,1965年生于喀布尔,因国内战乱,随父亲逃往美国。父亲是名外交官,母亲是喀布尔 女子学校的教师。虽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却在文坛上颇有建树。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对于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意义,他曾经这样说到“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给世人。”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 》问世后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大获成功。胡塞尼也获得各项新人奖,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第二本小说《灿烂千阳》在未出版前就获极大关注,写作水平较第一部更胜一筹。第三本小说《群山回唱 》于2013年在美国出版,再次大获好评,被称为是作者迄今最具野心的小说。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关于友谊、背叛、救赎以及父子之间情感的小说。它的人性这一主题,超越了文化、种族、宗教和性别。被推荐为青少年必读书籍之一。《灿烂千阳》是一部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这部小说告诫人们即使在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时,仍对生活抱有美好希望。小说中女性对家人的爱与牺牲更激动人心,吸引读者。第三部作品《群山回唱》,通过几个家庭六十年间的悲欢离合,揭示了贫穷与饥饿以及极端利己主义对伦理道德的扭曲与摧毁。相对于侧重家庭伦理的《群山回唱》,《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从个体视角展现的人性和社会现实更让人感触颇多。其中精彩的桥段,总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与震撼。比如:阿米尔面对犯错后时常涌上心头的罪恶感时,直面内心,善行拯救;玛丽雅姆面对迷茫、困惑的生活时,顿悟人生,寻求自我。
本文从胡塞尼两部作品《追》和《灿》中的人物形象及特定背景入手,发掘作者小说所传达的救赎意识。此前,在人物形象和背景研究上不乏有论者阐述过,但没有系统提出来细致而完整的讨论。胡塞尼的文学作品实实在在传达着救赎意识,尤其是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他们是怎样在生活困境和人性迷失的现实中救赎自己、救赎他人,寻找人存在的真正意义。
2 卡勒德胡塞尼及其小说创作
2.1卡勒德胡塞尼——后殖民作家身份
20世纪以来,世界近代史上的出现了一个长时期的大范围动荡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移民新高潮。在文学界就出现了文人、作家、学者出于政治、宗教、个人原因,或自愿或被迫地离开自己的祖国。从一个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国家,文化冲突和融合影响着他们的思考轨迹。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他们开始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和人类意识反思、批判,重新调整与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有意将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文化和文学理论体系中。
卡勒德胡塞尼正是这样一位后殖民作家(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学的写作)。阿富汗短短三十年间,遭受着内忧外患,连年战争与恐怖袭击,成为了世界最危险的国家。出生在阿富汗的胡塞尼,为躲避政治迫害,结束了他14年的美好童年和少年。远离家园,漂泊美国,在东西方文化世界间游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希望找到心灵寄托,但故国人文风俗、宗教信仰又难以动摇。胡塞尼身处两国文化边缘,形成了他特殊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的文化环境,给他积累大量的不同种族,文化,宗教的文学素材。跨文化知识结构的优势,给他以更高的角度与更宽广的视野观察和评判西方世界和故国世界,重新思考和定位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存状态,探讨种族、阶级、性别的关系,为阿富汗人民走出艰难时期指明方向。
所以较其他的后殖民作家相比,胡塞尼由于自己特殊的故国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得他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在创作题材上最为突出,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与英籍印裔作家拉什迪关注移民者对东西方两种文化产生的极复杂的情绪感情,以及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或是排斥上,而胡塞尼是站在一个全新的、更为现代开放的高度,去关注阿富汗的现状,向世界展示正面、客观的阿富汗人民和文化。不自觉的肩负着向世界诉说阿富汗,引导人们重新认识阿富汗的责任。
2.2卡勒德胡塞尼的救赎小说
“救赎”一词来自于基督教。其认为人类的生命过程本身就在不断体认“原罪”状态。上帝面前人类的精神和信仰必须彻底接受洗礼和涤荡洗尽原罪,从而获得灵魂的安宁和人性的复苏。一切人类罪过的清洁与净化,必须通过人类自身的对于原罪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强烈而深重的“罪感意识”,对道德和伦理进行体验。总而言之,救赎是人类对自我进行精神上的剖析和道德上的审判后,一种自愿和自觉地忏悔、复活行为,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胡塞尼把这种救赎意识深深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中。
2.2.1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上流社会的男孩阿米尔,父亲是位成功的地毯商人,德高望重,受人爱戴。母亲生他难产而死。缺少母爱的他对父爱特别渴望。但父亲对他的热情与表现,总是熟视无睹,造成阿米尔内心重重的失落感。对父爱的追寻成了他生命之重。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他的好玩伴,全心全意爱着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少爷的宗旨。父亲都喜欢两个孩子,但看到哈桑身上的勇敢,正直,如同看到自己。因此对他疼爱有加,时常给予赞许与肯定 。有一年,父亲还专门请了名医给哈桑缝补了兔唇。这让阿米尔甚是嫉妒。也因此把哈桑当成了争夺父爱的“假想敌”。为了赢得父爱,阿米尔在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中奋勇杀敌,成功割断了最后一只风筝。哈桑为了让少爷获得第一的荣誉,找到了那只蓝色的风筝。却在回来的路上遭到了恶少阿塞夫的性侵。而这一幕阿米尔看在眼里,由于他的怯懦、胆小与自私,弃哈桑而逃。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而哈桑反而对阿米尔更加地好,这使阿米尔深感不安。在爸爸拒绝解雇阿里、哈桑后,阿米尔在自己13岁生日撒谎称哈桑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洞悉一切,承认了偷窃 。和爸爸阿里离开了阿米尔家。阿米尔原以为自己可以从此解脱,没想到对哈桑的伤害却成了他无法摆脱的魔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