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盈余管理来自于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证据

我们针对新准则第八号令于2007年实施之后,是否有效拟制了上市企业管理层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操控利润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一问题进行了检验。此外,我们还对新旧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进行了对比检验。我们以中国A股2003至2017年共2944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了理论阐述与实证建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1)在新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有所加剧;2)管理层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依旧存在,但是其水平却在下降。这说明,第八号令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新会计准则并未禁绝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反而为管理层留有了更多的盈余管理空间。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文献综述 3
(一)国外研究现状 3
(二)国内研究现状 3
二、理论背景 4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概念 4
(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5
1.盈余管理的概念及产生动机 5
2.盈余管理的利弊 6
(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6
三、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现状 7
(一)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7
(二)与旧准则相比资产减值新准则的主要特点 7
1.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扩大 7
2.“总部资产”等新概念被提出 7
3.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更易操作 7
4.部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转回 8
5.资产减值的判断条件明确 8
6.信息披露的力度得到加强 8
(三)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拟制作用 8
1.“不允许转回”的规定遏制了盈余管理行为 8
2.高要求的信息披露遏制了盈余管理行为 8
(四)现行准则仍给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9
1.资产减值的认定仍具有主观性 9
2.部分资产减值计提后可以转回 9
四、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10
(一)提出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设 10
(二)数据的来源 10
(三)建模设定与变量定义 10
(四)统计及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11
1. 描述性统计 11
2.回归分析 12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盈余管理研究 —— 来自于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证据
引言
引言
本文选取了我国A股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针对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2007年之后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位我们针对资产价值计提和转回的动机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样本。虽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颁布并实施了有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操作规范,但是目前来说关于企业汇报资产减值准备动因及其会计信息质量的证据依旧缺乏。本文主要对如下两个层面进行了检验:(一)实施了新的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是否显著下降;(二)新会计准则中的第八号令,是否有效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从1998年开始便逐步制定并颁布了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提出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行。众所周知,相关性与可靠性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会计信息质量性质,二者存在相互冲突的特点。当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下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也存在此类问题:一方面减值准备可以及时反馈企业的资产价值变化,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在另一方面,却因为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会计操作存在主观性与不确定性,降低了减值准备账户的会计可靠性。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计提转”回这一连续的操作,对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进行操控。由于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与会计利润直接挂钩,因此管理层可以通过减值准备实现不同会计期间内的盈余管理,进而对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操控。对此,只有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操作,明确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判断依据,加大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程度,我们才可以尽可能地拟制管理层通过资产价值准备账户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
毫无疑问,会计准则制定者面临着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究竟应当赋予管理层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令其及时反馈资产的减值状况,还是应当限制其操作以便拟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2006年之前我国会计准则关于资产价值准备的规定倾向于较为宽松的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但是在2007年之后,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第8号令,转向了较为严厉的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第8号令规定,企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在以后各会计期间均不得予以转回。非常明显,这一规定的实施,其目的就在于纠正我国上市企业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这一规定是否真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实现了其预期的目标,还需要实证证据予以检验。
本文将理论阐述和实证建模相结合,通过针对沪深上市公司2944家企业的样本进回归分析,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水平不降反升,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进行盈余操控的现象依旧显著存在,但是其总体水平有所下降。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盈余管理背景、第四部分为资产减值制度背景、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早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动机层面上。实证样本与证据非常丰富,不同观点激烈对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日渐完善,此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逐步提升。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进行了分析。Zucca & Campell (1992) 发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对企业后期的业绩改善并没有起到作用,进而认为管理层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Francis et al(1996)以1989年至1992年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当企业近期发生管理层变更时,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频率和强度也就越大。Strong & Meyer (1997) 也有持有类似的观点。Moehrle (2002) 则发现管理层倾向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来避免亏损,或者达到操控盈余以超过分析师预期的目的。Riedl (2004) 以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有较强的动机通过资产减值转回进行“大洗澡”操作。
而另一部分学则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Rees et al(1996)的研究却发现,企业并非为了操控盈余之目的而进行资产减值准备操作,而是取决于经济情况的实际变化。Alfred et al(2002)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有和转回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增长、就业率、企业财务业绩、以及公司治理等内外因素,与盈余操控的动机无关。Wilson(1996)则认为不同的学术观点至少说明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盈余管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4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