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发展流脉

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发展流脉[20200103161527]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经历了由“朦胧诗”和现实主义诗歌并存共生的时期(1978年—1985年)、最突兀、最变动不居的时期(1986年—1991年)、当代诗歌出现大的变革之后的一个自省与消化期(1992至今)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衍生出“归 来的歌”、朦胧诗、新生代诗歌等主要流派,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精神 和美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现代诗歌潮流嬗变的内在脉络及动因主要包括: 变革性和现代性的发展与变化、诗歌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文化的进步,诗歌变成了引导社会文化思潮和整个文学思潮进步的先锋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诗歌流派;美学特征;内在脉络
目 录
1 引言 1
2 新时期以来诗歌的发展 2
2.1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2
2.2 “归来的歌”、“朦胧诗”、“第三代诗人”等诗歌的特征 3
2.3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发展概况4
3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流派与诗人 4
3.1新时期以来主要的诗歌流派4
3.2新时期以来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6
4 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文学价值10
4.1 新时期以来诗歌潮流嬗变的内在动因 10
4.2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文学价值11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新时期(198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诗歌流派、代表性诗人和优秀作品,诗歌发展总的态势是多元并存的,传统的现实主义诗歌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而且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力,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迅速。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开始全面纠正“文革”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从而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变化,从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诗歌的开端起于1976年四月的天安门革命诗歌创作。当时缅怀周恩来总理和革命先烈的大量诗文,播及全国,辗转传抄,较为直接地反映出广大群众对“文革”的不满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向往,对后来新时期文学造成了深远的思想影响。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文学得以快速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全新的审美面貌,自由频繁的论争和多姿多彩的创作成果,纷繁的文学现象,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繁荣期。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文艺从属于政治”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思想理论发生了重大转折和重要调整,重新认识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对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廓清了一直以来混淆现实主义的观念,达成了共识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观念,以新时期文艺复苏为方向。人性开始出现阶级性一概念,也存在共同性的一面被广泛认同,人道主义的认识己经超越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二十世纪80年代中至80年代末, 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批评方法文和学研究都得到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翻译。新时期诗歌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以1976年四五运动、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从这时起,诗歌重新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品格。无疑,八十年代是诗歌的繁荣鼎盛期。诗歌从喜怒哀乐的控诉和歌颂,进而转向对现实社会生活和对于过往历史的反思。五十、六十年代的诗人、“归来的诗人群”、朦胧诗、新生代诗歌、新边塞诗等加入造就了八十年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2 新时期以来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2.1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
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是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来划分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的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分化状态,可以把此期诗歌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78年——1985年)。这是一个现实主义诗歌和“朦胧诗”并存共生的时期。反思与改革主题、现实批判主题、“归来的歌”,都曾引起过社会广泛的关注。以艾青为代表的“归来诗人”及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大批诗人,雷抒雁、张学梦等一批新崛起的政治抒情诗人,他们则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华丽的诗歌阵容。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诗歌现象便是“朦胧诗”的崛起,它远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的意蕴和审美特征,在诗歌和文艺领域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尽管在理论上它曾经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但围绕朦胧诗展开的有关诗歌的诗歌的艺术形式、审美特质、诗歌的变革等问题的热烈讨论,对19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较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时期(1986年——1991年)。这是一个最变动不居、最突兀、最具变化的时期,打破了原有的二元并存的格局,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开始挑战“朦胧诗”刚刚确立起来的比较注重形式、优美和谐的审美风向,他们将自己称为“第三代诗人”。后期朦胧诗由于审美态度上出现了“唯文化主义” 和唯美主义的贵族趋向,诗歌非世俗化的程度大大地加深,成了毫无当代性的精神自怜与智慧游戏;并且在80年代中期,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中国文化又经历了一个大的裂变和进步,审美领域必然的产生了分化和新变。第三代诗人以叛逆者和逃亡者的面目出现,正是要实现艺术的多元化。
第三个时期(1992至今 )。这是当代诗歌发生大变革后的一个消化自省的时期,一个吸收、融合、调整和整合的时期,一个“无主流”和相对沉寂的时期。概而言之,有这样几点:一是广泛的民间化动向,诗歌迅速的朝着社会和文化的边缘处发展,成为民间性的精神存在,大家已达成“好诗在民间”的共识;二是在成熟的艺术发展趋向,文体、形式、语感的诸种因素较之80年代都得以改进,出现了大批成熟的诗人,钟鸣、柏华、欧阳江河、臧棣、韩东等,都已成为成熟和富有个性的诗人;三是在世纪末出现了内部的分化:1998年以后呈现有冲突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向——它们分别被称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目前这一分化还在不断地延伸继续。
2.2“归来的歌”、“朦胧诗”、“第三代诗人”等诗歌的特征
如学者蔡莉莉所说:“归来诗歌使当代诗歌跨越了历史断裂,重新接续上了新诗的精神源头和艺术传统,为新时期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找到了可靠的逻辑起点和合理的历史依据,同时启发和鼓舞了朦胧诗人的艺术探索,在肩负承上与启下的使命中,归来诗人其定了自已在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①“归来的歌”丰富了新时期诗坛的风格样式,呼唤着诗人人格独立和艺术自由的精神。在艺术表现上,归来诗人采取了过去常用的象征手法,较集中、强烈地表达了个体的人生感受,形象化地概括了一代人的命运,启发和鼓舞了朦胧诗人的艺术探索。“归来”由七月派诗人以及19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等诗人团体组成。总体特征表现为:对历史的反思,刻的探求社会以及对诗歌艺术个性,对现实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理性的思辨精神。最具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艾青的《鱼化石》、 《在浪尖上》梁南的《归来的时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公刘的《沉思》等。“归来诗歌”是新时期文学以及新时期诗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现象。
朦胧诗继承了传统诗歌的精神内涵,与青年现实主义诗歌的一致,较大的受到了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即乐观主义、相信未来的精神等明确地体现出了它的传统性思想内涵的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朦胧诗的基本特性和主要价值。朦胧诗呈现出主题多义莫名、诗境模糊朦胧等特征。在艺术上,朦胧诗为诗歌提供了新的生命观念,对传统诗歌艺术观念进行了变革和反叛,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象征化、意象化、立体化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