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增祺小说中的“寻根意识”研究
汪增祺小说中的“寻根意识”研究[20191230170213]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寻根意识,
目 录
1引言..1
2 汪曾祺小说中的“寻根意识”.1
2.1追忆童年生活经历1
2.2 描摹风情习俗..2
2.3 追寻传统美德..3
3 汪曾祺小说寻根意识的独特性.4
3.1 起源性......5
3.2 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5
3.3 与其他寻根作家的异同..6
4 汪曾祺小说中寻根意识的影响..9
4.1 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9
4.2 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10
结语....11
致谢....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1引言
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新时期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一连串的反思,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站在政治与社会的角度进行的创作,与之相较,“寻根文学”则体现出一种更加深邃的对于历史的反思,以文化为根,揭示民族的传统和民族的文化心态,甚至是民族的历史的传统,以揭示人生的真谛。事实上,汪曾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通过在《新疆文学》上发表了《回到现实回到民族主义》宣言,在探寻民族文化和反思的基础上,可以说汪曾祺侧面的启发了其他作家。而他在晚年时创作的回忆故乡高邮的一系列小说中所描写的三四十年代的人物风俗,更是开启了“寻根文学”的先风。随后,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指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并提出“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1]寻根文学逐渐开始发展起来,从当时的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反映来看,“寻根文学”实际上代表的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体思潮。汪曾棋的小说主要是对自己成长经历进行回忆,在回忆中反映是民间生存状态,这些作品有别于文革之后的反思性潮流,对于之后的大规模的寻根文学思潮无疑是起到了源头性的作用。
2 汪曾祺小说中的 “寻根意识”
汪曾祺的作品都是以乡土人物、风俗等作为题材,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质,作家在其小说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乡高邮的人和事都摆脱了政治因素的束缚,抛开了阶级的限制,极尽可能的还原群体生活下所孕育的故乡的风土人情,并在寻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等。台湾著名作家张诵圣曾说过“汪曾祺师从名家沈从文,作品中多化外之民和乡土风物,情淳意朴,开近年‘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是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2]
2.1追忆童年生活经历
汪曾祺曾说:“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3]他在创作中大多是通过回忆的方式来描写故事的发展,如《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小说创作背景大多是写故乡的市井生活和风俗人情,《受戒》、《陈小手》等都是他回忆童年的作品,而水乡高邮则是承载了他整个童年的幻想的地方。在他的“童年回忆”中,故乡人的生活习惯、劳动的方式和人们的是非观、道德观、伦理观都变得独具特色起来。如《受戒》中“明海的家乡出和尚,但是这些和尚除了教经和念经,其他都和寻常人没有区别,他们也可以结婚生子,种地养猪,甚至是喝酒吃肉打牌都不受限制,所有的都是一副随缘任运的状态。”[4]因为当和尚只是为了“可以吃现成饭”。而在《大淖记事》中“姑娘在家生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5]通过他的描述,生动的展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让我们仿佛感受到来自社会底层人物悠久远古的生活气息。有回忆就有怀念,汪曾祺用“回忆童年”来怀念旧时的社会,表现出底层人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在汪曾祺小说的“回忆”中,蕴含着一种散文味,看他的小说,就像是听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故事,清淡、飘逸,所有的浓烈的、激烈的、悲伤的故事都变得淡淡的。
2.2 描摹风情习俗
风俗是一种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并从生活的根源处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在这个风俗化的世界里。汪曾祺认为“写风俗,不能够离开人” [6],文学是描写人的生活和人性的,而人的生活和人性的形成离不开风俗。所以,描写风俗也意味着小说的题材从“阶级文学”向“人的文学”的转移。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故事的主人翁多是旧社会中从事三教九流职业的普通的老百姓,而且很少有靠从土地中刨食的农民,然而正是这些从事各种职业的小人物丰富了小说中的风俗民情,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勤奋劳动、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抗压能力,诠释出生命的意义,形成了一副清新淡雅的“风俗画”。小说并不仅仅描述的是故乡的民间风俗,更主要的是想要呈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故乡风情习俗的意蕴美。在他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具备本职工作的技能和职业道德,在日常的邻里间交往中,他们体现出最为原始的道德规范,并向人们展示着无处不在的民族传统文化。
2.2.1《求雨》
《求雨》中汪曾祺对于“求雨”这一个历史久远的民间风俗的描写,在他的眼中,求雨不同于赵树理所认为的那样愚昧落后,反而赋予了这一项仪式以神圣的光芒。他笔下的“求雨”的仪式由一群单纯天真的孩子来进行,他们敲锣打鼓的唱着求雨的祈祷歌谣,最终以他们的虔诚的行动感动了神灵,使得仪式取得成功。作者的笔下的“求雨”的风俗脱离了政治的枷锁,反而更多的将笔墨用在描写孩子们的虔诚的姿态和坚定地信念上,至始至终将焦点放在风俗本身,将民间的文化与政治的意识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生活的方式和价值观念。
2.2.2《受戒》
小说名为《受戒》描绘的是三十年代的苏北下里河区明子和尚和农家女小英子朦胧纯真的爱情。在小说中明子出家的地方是荸荠庵,说是庵,可是里面住的却是和尚。在明子的家乡,汪曾祺把当和尚出家描绘成一种很有前途的职业,你可以吃现成的饭菜,甚至还可以结婚生子,比如明子的二师父任海在世俗世界就是有家庭的。他在小说中写道“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着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这里的和尚过着尘世人的生活,一切活动都顺应着人的天性,仿佛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7)这里的“受戒”其实是破戒,表现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在他关于故乡的系列小说中还有许多与风俗民情相关的场景的描写,如祭神仪式、成长礼、劳作仪式、婚丧嫁娶的仪式等等,然而这些不同的仪式在汪曾祺的眼中却并不是庄严肃穆的代表,反而让他感到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十分好玩的民间习俗,在对这些仪式进行描写的时候,将人放到了最初的最为原始的民间生活状态之中。
2.3 追寻传统美德
在中国,先辈留下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默默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可能你从来没有特别阅读过儒道书籍,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了。而汪曾祺受这种儒道思想的观念也极大的影响了他的小说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故事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出过往的风俗人情,而又通过写风土世俗来写人,写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存的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他习惯于着重向人们展示三四十年代高邮人的日常生活的状态以及生活的环境,无论是人事或人情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命精神,并通过人的描写将小说的主旨坚定地指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力开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传统文化在他的描绘中显得博大精深。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挑夫、工匠、学徒、民间艺人、医生、教员等,他们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里,虽然他们缺乏基本的知识素养,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是通过作者的细致的描述,却都具备着与古代的仁人志士相似的君子风度,在日常为人处事中彰显着我们民族的传统的美德。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寻根意识,
目 录
1引言..1
2 汪曾祺小说中的“寻根意识”.1
2.1追忆童年生活经历1
2.2 描摹风情习俗..2
2.3 追寻传统美德..3
3 汪曾祺小说寻根意识的独特性.4
3.1 起源性......5
3.2 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5
3.3 与其他寻根作家的异同..6
4 汪曾祺小说中寻根意识的影响..9
4.1 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9
4.2 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10
结语....11
致谢....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1引言
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新时期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一连串的反思,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站在政治与社会的角度进行的创作,与之相较,“寻根文学”则体现出一种更加深邃的对于历史的反思,以文化为根,揭示民族的传统和民族的文化心态,甚至是民族的历史的传统,以揭示人生的真谛。事实上,汪曾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通过在《新疆文学》上发表了《回到现实回到民族主义》宣言,在探寻民族文化和反思的基础上,可以说汪曾祺侧面的启发了其他作家。而他在晚年时创作的回忆故乡高邮的一系列小说中所描写的三四十年代的人物风俗,更是开启了“寻根文学”的先风。随后,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指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并提出“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1]寻根文学逐渐开始发展起来,从当时的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反映来看,“寻根文学”实际上代表的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体思潮。汪曾棋的小说主要是对自己成长经历进行回忆,在回忆中反映是民间生存状态,这些作品有别于文革之后的反思性潮流,对于之后的大规模的寻根文学思潮无疑是起到了源头性的作用。
2 汪曾祺小说中的 “寻根意识”
汪曾祺的作品都是以乡土人物、风俗等作为题材,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质,作家在其小说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乡高邮的人和事都摆脱了政治因素的束缚,抛开了阶级的限制,极尽可能的还原群体生活下所孕育的故乡的风土人情,并在寻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等。台湾著名作家张诵圣曾说过“汪曾祺师从名家沈从文,作品中多化外之民和乡土风物,情淳意朴,开近年‘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是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2]
2.1追忆童年生活经历
汪曾祺曾说:“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3]他在创作中大多是通过回忆的方式来描写故事的发展,如《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小说创作背景大多是写故乡的市井生活和风俗人情,《受戒》、《陈小手》等都是他回忆童年的作品,而水乡高邮则是承载了他整个童年的幻想的地方。在他的“童年回忆”中,故乡人的生活习惯、劳动的方式和人们的是非观、道德观、伦理观都变得独具特色起来。如《受戒》中“明海的家乡出和尚,但是这些和尚除了教经和念经,其他都和寻常人没有区别,他们也可以结婚生子,种地养猪,甚至是喝酒吃肉打牌都不受限制,所有的都是一副随缘任运的状态。”[4]因为当和尚只是为了“可以吃现成饭”。而在《大淖记事》中“姑娘在家生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5]通过他的描述,生动的展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让我们仿佛感受到来自社会底层人物悠久远古的生活气息。有回忆就有怀念,汪曾祺用“回忆童年”来怀念旧时的社会,表现出底层人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在汪曾祺小说的“回忆”中,蕴含着一种散文味,看他的小说,就像是听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故事,清淡、飘逸,所有的浓烈的、激烈的、悲伤的故事都变得淡淡的。
2.2 描摹风情习俗
风俗是一种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并从生活的根源处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在这个风俗化的世界里。汪曾祺认为“写风俗,不能够离开人” [6],文学是描写人的生活和人性的,而人的生活和人性的形成离不开风俗。所以,描写风俗也意味着小说的题材从“阶级文学”向“人的文学”的转移。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故事的主人翁多是旧社会中从事三教九流职业的普通的老百姓,而且很少有靠从土地中刨食的农民,然而正是这些从事各种职业的小人物丰富了小说中的风俗民情,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勤奋劳动、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抗压能力,诠释出生命的意义,形成了一副清新淡雅的“风俗画”。小说并不仅仅描述的是故乡的民间风俗,更主要的是想要呈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故乡风情习俗的意蕴美。在他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具备本职工作的技能和职业道德,在日常的邻里间交往中,他们体现出最为原始的道德规范,并向人们展示着无处不在的民族传统文化。
2.2.1《求雨》
《求雨》中汪曾祺对于“求雨”这一个历史久远的民间风俗的描写,在他的眼中,求雨不同于赵树理所认为的那样愚昧落后,反而赋予了这一项仪式以神圣的光芒。他笔下的“求雨”的仪式由一群单纯天真的孩子来进行,他们敲锣打鼓的唱着求雨的祈祷歌谣,最终以他们的虔诚的行动感动了神灵,使得仪式取得成功。作者的笔下的“求雨”的风俗脱离了政治的枷锁,反而更多的将笔墨用在描写孩子们的虔诚的姿态和坚定地信念上,至始至终将焦点放在风俗本身,将民间的文化与政治的意识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生活的方式和价值观念。
2.2.2《受戒》
小说名为《受戒》描绘的是三十年代的苏北下里河区明子和尚和农家女小英子朦胧纯真的爱情。在小说中明子出家的地方是荸荠庵,说是庵,可是里面住的却是和尚。在明子的家乡,汪曾祺把当和尚出家描绘成一种很有前途的职业,你可以吃现成的饭菜,甚至还可以结婚生子,比如明子的二师父任海在世俗世界就是有家庭的。他在小说中写道“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着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这里的和尚过着尘世人的生活,一切活动都顺应着人的天性,仿佛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7)这里的“受戒”其实是破戒,表现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在他关于故乡的系列小说中还有许多与风俗民情相关的场景的描写,如祭神仪式、成长礼、劳作仪式、婚丧嫁娶的仪式等等,然而这些不同的仪式在汪曾祺的眼中却并不是庄严肃穆的代表,反而让他感到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十分好玩的民间习俗,在对这些仪式进行描写的时候,将人放到了最初的最为原始的民间生活状态之中。
2.3 追寻传统美德
在中国,先辈留下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默默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可能你从来没有特别阅读过儒道书籍,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了。而汪曾祺受这种儒道思想的观念也极大的影响了他的小说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故事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出过往的风俗人情,而又通过写风土世俗来写人,写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存的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他习惯于着重向人们展示三四十年代高邮人的日常生活的状态以及生活的环境,无论是人事或人情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命精神,并通过人的描写将小说的主旨坚定地指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力开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传统文化在他的描绘中显得博大精深。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挑夫、工匠、学徒、民间艺人、医生、教员等,他们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里,虽然他们缺乏基本的知识素养,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是通过作者的细致的描述,却都具备着与古代的仁人志士相似的君子风度,在日常为人处事中彰显着我们民族的传统的美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