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文本的互文性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互文性理论概述 1
2.1 什么是互文性 1
2.2 互文性的分类 2
3 公文中的互文性分析 3
3.1 公文中的互文性现象及存在方式3
3.2 公文中互文性的特点4
4 互文性对公文的积极影响8
4.1 互文性现象让公文内容更简约8
4.2 互文性现象让叙述表达更准确8
4.3 互文性现象让表达形式更新颖9
5 互文性在公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0
5.1 存在的问题10
5.2 提出的建议11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Kristera)首先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进而演变成一种理论,尽管学术界对互文性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但对于此概念的认知和使用却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本文所采用的互文性理论,是指一个文本中多少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他文本,任何文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的关系。本文拟将“互文性”这一理论的概述、分类以及在公文文本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从而总结出互文性在公文中的影响。
2 互文性理论概述
2.1 什么是互文性
“互文性”一词源于拉丁文intertexto,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互文本性”, 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在文学理论中,“互文性”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意指通过归因发现某一文本(或意义)是从其它文本(或意义)中析取或据以建构的,它着眼于特定文本(或意义)与其它文本(或意义)的联系。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二出现。世界上的每件事物都文本化了。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代替了传统。这些理论家用互文性理论作为武器,打破传统的自主、自足的文本观念,对文本及主体进行结构。
互文性是广泛存在的,即使是号称“独创”的文学作品,同样依靠互文性来建构与展示自己的内涵,用典就是诉诸互文性的常见手法之一。当然,互文性并非单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历史的、社会的条件同样是改变与影响文学实践的重要因素,读者先前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和在文化环境所处的地位也形成至关紧要的互文性。互文性虽然广泛存在,但学术界公认它作为术语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克里丝蒂娃发明的。克里丝蒂娃提出“互文性”的概念,所针对的是将文本视为自足的封闭实体的传统。她宣称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变形,每一个文本都向所有其它文本开放,从而这一文本与其它文本都互为文本。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甚至说,“不存在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
2.2 互文性的分类
互文性概念自1969年有Krestiva提出后,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扩展补充,至今已经形成一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可操作性的文本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了西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然而,迄今为止,对互文性的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大多数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式:
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这种分类方式是由Krestiva提出的,前者是指一个文本如何让建立在与之具有序列关系的其他文本基础之上;而后者关注的是文本如何建立在纵向构成其直接或间接语境的其他文本基础之上。Krestiva认为“横向轴”(作者——读者)和“纵向轴”(文本——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个文本是另一个词或文本的再现;在一个词或文本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文本。每个语篇的形成都是对于引用语的镶嵌再加工;每个语篇的形成都基于对其他语篇之间的语篇关系。[]
Fairelongh 把互文现象分为两类:明显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明显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明显地包含了其它具体的语篇。构成互文性是指语篇生成过程中所涉及的话语规范的配置。Fairelough 把属于构成互文性的现象分为三类:不同的语篇类型在一个语篇中交替出现,某一语篇类型比较复杂地、不易轻易分开地并合在一个语篇中。辛斌把互文性分为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两种。前者指一个语篇中包含着有具体来源的其他语篇;后者指一个语篇中存在着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混合交融的现象,而且这类语篇中包含着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不属于某个个体,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而Hatim则把互文连接分为两类:强连接和弱连接。强连接能够激活语篇所表达内容之外的一些知识或信念。弱连接是指为了满足语篇连贯的需要而在语篇的不同部分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如语篇中不同部分间所存在的意义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而上述这些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对互文现象进行了归纳,这些分类无疑对促进互文性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互文现象有很多类别,某些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个或某些类别的互文现象,因此对互文现象进行分类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互文现象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共同的特点,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互文现象进行分类不仅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这些共同的特点,而且还有利于研究者们对于互文性进行深入地研究。必须指出的是,文学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并不是从以上任何单一的角度看待分析互文性的,而是采取了综合的态度。[]
上述几种互文性的分类方式均是有国外学者提出的,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该话题也发表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辛斌从读者或分析者角度把互文性分成具体互文性和题材互文性。具体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中有具体来源的(有名有姓的或者匿名的)他人话语,而体裁互文性类似于Fairelough的构成互文性,指的是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风格、语域的混合交融。这种互文性涉及的不是个体主体而是集合主体,如某一社会阶层或群体。[]
除此之外,韩金龙将互文性细分为三类:细节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其中,前两者与辛斌的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所涵盖的内容大体一致,其不同点在于文化互文性的提出,文化互文性是指“语篇中所引援的源文所体现的某一文化的信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公文中除了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之外,往往还包含文化互文性。[]
3 公文中的互文性分析
3.1 公文中的互文性现象及存在方式
公文中的互文现象非常多,互文性理论的手法也非常多,如运用引用,即直接引用前文本;典故,即在文本中使用出自圣经、历史故事、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及经典作品等等之中的原型;仿拟,即故意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如人们熟悉的谚语、俗语、成语、名诗、名歌、名句;改写,扩展等。我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公文中的互文性现象存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即语义上互文和语用上互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