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以a公司为例
随着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衡量绿色供应链是否能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必须对其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成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核心课题。本文运用了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总结影响绿色供应链绩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绿色供应链绩效的途径。。
目录
一、绪论 2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主要研究内容 4
二、绿色供应链理论分析 5
2.1传统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比较 5
2.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6
三、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7
3.1现有评价方法 7
3.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8
3.2.2归一公式推导 9
四、A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10
4.1公司背景简介 10
4.2绩效评价 10
4.3结果分析 12
五、总结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以A公司为例
工商管理111 吴永昕
引言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供应链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恶性开采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在自然资源日益缺乏、环保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己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新形势要求我们处理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此,大多数企业先后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把。绿色。思想引入到了供应链管理中,从产品的研制、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到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强调环境的保护问题,绿色供应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把环境因素融合到传统供应链绩效中来,从战略角度实施环境管理并最终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我们可以分析影响其系统运作效率的因素,为绿色供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链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从而达到绿色供应链运作的整体最优,环境影响负作用最小,真正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6年,美国的咨询公司PRTM和AMR发布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这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参考模型,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一般定义、对于流程性能的指标基准、供应链。最佳实施。的描述以及选择供应链软件产品的信息。
1998年,Scott D.Johnson利用平衡计分卡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他对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计分法作了一些修改,得出切合实际的评估企业环境绩效的平衡计分卡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增长与人力、企业内部经营、顾客和股东以及财务五个方面。
Lummus从供应(包括可靠性和提前期)、流程(包括可靠性、加工时间和计划完成情况)、交货运送(包括完好订单成率、提前补充期和运输天数)和需求管理(包括总库存成本和总周转时间)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
1999年,Beamon比较了传统供应链管理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出现的原因及其基本目标,讨论了环境意识管理的原因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环境意识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绿色供应链运作绩效的方法。
Roger认为顾客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具体从有形体的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可信性、安全性、可接近性、沟通能力、理解顾客能力这10个方面来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000年,徐贤浩等人提出了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和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马士华等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4个一般性统计指标: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每一项又包含7项二级指标。
2002年,霍家震等人从供应链绩效定义出发提出评价框架,该框架由顾客价值(包括顾客满意度二级指标)和供应链价值(包括投入、产出、财务三个二级指标)两个指标构成。
供应链研究权威机构PRTM 在SCOR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n项指标,即交货、订货满足和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
2003年,Nagel对电子企业环境绩效评估进行了讨论,从顾客——供应商的关系范围讨论了环境管理系统、绿色采购、环境设计和能量成本等形式的电子工业中的环境活动。构划了一个新的环境企业模型。同时他还利用了标杆企业环境绩效的新方法管理企业环境绩效。
郑任,白勤虎运用模糊评价法,从供应链的财务价值、信息价值、客户服务、成本、业务流程和绿色环保6个方面来建立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4年,申成霖、汪波在J.Sarkis的评价模型基础之上,从绿色采购、制造、物流、营销等维度对比了反向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功能的不同,采用基于差距分析法的标杆测评,评估了供应链的绿色度,并绘制蛛网图以反映当前供应链与目标供应链之间的绿色度差距。
2005年,张敏顺,吴洪波通过对绿色供应链内涵的分析,根据绿色供应链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设计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用户满意度、信息共享程度、物流一体化水平为主要衡量指标,并讨论了引入绿色水平评价后对其他传统绩效指标的影响。
2006年,张华伦,冯田军,董红果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其特点结合环境管理标准,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加以评价。
曹敏,范佳静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从顾客向导性、供应链密切度、供应链经济效益、供应链绿色化四个方面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供应链绩效予以评价。
2007年,阮略成在供应链SCOR模型的基础上综合扩展plan和Norton的平衡记分法,建立了绿色供应链平衡计分法(BSC一GSC)。分析了当前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合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多目标多准则的特点,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层次分析模型。
目录
一、绪论 2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主要研究内容 4
二、绿色供应链理论分析 5
2.1传统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比较 5
2.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6
三、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7
3.1现有评价方法 7
3.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8
3.2.2归一公式推导 9
四、A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10
4.1公司背景简介 10
4.2绩效评价 10
4.3结果分析 12
五、总结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以A公司为例
工商管理111 吴永昕
引言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供应链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恶性开采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在自然资源日益缺乏、环保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己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新形势要求我们处理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此,大多数企业先后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把。绿色。思想引入到了供应链管理中,从产品的研制、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到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强调环境的保护问题,绿色供应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把环境因素融合到传统供应链绩效中来,从战略角度实施环境管理并最终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我们可以分析影响其系统运作效率的因素,为绿色供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链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从而达到绿色供应链运作的整体最优,环境影响负作用最小,真正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6年,美国的咨询公司PRTM和AMR发布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这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参考模型,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一般定义、对于流程性能的指标基准、供应链。最佳实施。的描述以及选择供应链软件产品的信息。
1998年,Scott D.Johnson利用平衡计分卡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他对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计分法作了一些修改,得出切合实际的评估企业环境绩效的平衡计分卡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增长与人力、企业内部经营、顾客和股东以及财务五个方面。
Lummus从供应(包括可靠性和提前期)、流程(包括可靠性、加工时间和计划完成情况)、交货运送(包括完好订单成率、提前补充期和运输天数)和需求管理(包括总库存成本和总周转时间)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
1999年,Beamon比较了传统供应链管理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出现的原因及其基本目标,讨论了环境意识管理的原因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环境意识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绿色供应链运作绩效的方法。
Roger认为顾客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具体从有形体的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可信性、安全性、可接近性、沟通能力、理解顾客能力这10个方面来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000年,徐贤浩等人提出了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和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马士华等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4个一般性统计指标: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每一项又包含7项二级指标。
2002年,霍家震等人从供应链绩效定义出发提出评价框架,该框架由顾客价值(包括顾客满意度二级指标)和供应链价值(包括投入、产出、财务三个二级指标)两个指标构成。
供应链研究权威机构PRTM 在SCOR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n项指标,即交货、订货满足和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
2003年,Nagel对电子企业环境绩效评估进行了讨论,从顾客——供应商的关系范围讨论了环境管理系统、绿色采购、环境设计和能量成本等形式的电子工业中的环境活动。构划了一个新的环境企业模型。同时他还利用了标杆企业环境绩效的新方法管理企业环境绩效。
郑任,白勤虎运用模糊评价法,从供应链的财务价值、信息价值、客户服务、成本、业务流程和绿色环保6个方面来建立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4年,申成霖、汪波在J.Sarkis的评价模型基础之上,从绿色采购、制造、物流、营销等维度对比了反向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功能的不同,采用基于差距分析法的标杆测评,评估了供应链的绿色度,并绘制蛛网图以反映当前供应链与目标供应链之间的绿色度差距。
2005年,张敏顺,吴洪波通过对绿色供应链内涵的分析,根据绿色供应链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设计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用户满意度、信息共享程度、物流一体化水平为主要衡量指标,并讨论了引入绿色水平评价后对其他传统绩效指标的影响。
2006年,张华伦,冯田军,董红果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其特点结合环境管理标准,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加以评价。
曹敏,范佳静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从顾客向导性、供应链密切度、供应链经济效益、供应链绿色化四个方面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供应链绩效予以评价。
2007年,阮略成在供应链SCOR模型的基础上综合扩展plan和Norton的平衡记分法,建立了绿色供应链平衡计分法(BSC一GSC)。分析了当前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合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多目标多准则的特点,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层次分析模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