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陈染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1
2.1 人性的异化者 1
2.1.1 亲情的异化者 2
2.1.2 爱情的异化者 3
2.1.3 友情的异化者 4
2.2 自我意识的捍卫者 5
2.2.1 男权社会的反叛者 5
2.2.2 现实社会的逃离者 6
3 陈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形成因素 7
3.1 个人的生活经历 7
3.2 陈染女性意识的强烈 8
3.3 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10
3.4 西方作家的影响 10
结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陈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诗歌写作步入文坛,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转向小说创作,以“校园文学”“小镇文学”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九十年代至今,陈染创作了一系列女性主义色彩强烈的文本,例如:《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自此,文学界和评论界开始关注和研究陈染。陈染以“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特征独步文坛,王蒙先生是这样描述陈染作品的:陈染的作品似乎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变数,它们使我始而惊奇,继而愉悦,再后半信半疑,半是击节,半是陌生,半是赞赏,半是迷惑。[1]从王蒙先生对陈染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陈染的作品,是脱离了某些文学的框架的,以至于像王蒙这样的作家对她的作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由于她对自我的极端关注,她的作品趋于隐蔽,趋于心理、哲学与思想,以大胆的笔触探索了现代人的孤独、绝望和生命顿悟,为人们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体现了陈染的小说的女性文本特色,更是包含了人类对精神家园向往以及对存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意义的哲学内涵思考。
2 陈染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初次接触陈染的作品,会觉得她小说中的人物都异于常人,不可理喻。她塑造的主人公都是“幽闭症患者”、“精神混乱者”、“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冥想症患者”、“行为怪异者”。然而陈染的小说就这样疯癫不值一读吗,显然不是,这种异于常人的写作正是陈染小说的出彩之处,她勇于书写真正的自我,颠覆了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界定,揭开了覆盖在女性脸上的面纱,带人们窥探了真实的女性世界。
2.1 人性的异化者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语“alius”,意为“疏远、脱离”。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从马克思观点来看,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私有制的建立,劳动就发生了异化,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异化的最高峰。随着人类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也就随之异化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与人相异化。所以马克思所理解的异化就是主体同与主体相关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人性异化是指:我们人所具有的一些属性,比如说人的理性、意识和思维等,在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属性和力量。陈染小说中的人性的异化可分为,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异化。
2.1.1 亲情的异化
人,是重亲情的。亲情,常见的解释是亲族、亲属间的感情。黑格尔将其概括为“爱”,因为家庭就是体现在成员之间在“爱”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的一个集体,而且每个成员就是这个统一体的一部分。说白了就是,亲情就是基于血缘产生的特殊感情,是人们渴求亲人付出一些或者全部、所有的思想。
陈染小说中有很多对父亲的描写,在这些对父亲的描写中完全体会不出父女之间应该有的爱或者关怀反而是一种对父亲的仇视、厌恶和漠然。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对于父亲的描写是这样的,“我的不可一世的生身之父,用他与我母亲的生活的割裂、脱离,使我对于他的切肤感受消失殆尽,使我与他的思想脉络彻底绝断。”倪拗拗的父亲是一个傲慢专横且不是很得志的官员,在官场上一直受着压抑和排挤,这种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令他更加狂躁和神经质。在官场上的不如意使得他把这种愤怒转嫁到了他的家庭,他排斥不听从于他命令的事务。父亲的这种性格使得倪拗拗从小就惧怕厌恶父亲,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和最终的离异更是使倪拗拗对父亲恨到了极点,但又不敢表现出来,于是。她在心中发誓诅咒父亲,在幻想中控诉和报复父亲。这种心态在《与往事干杯》中也有同样的体现。父亲的阴影像幽灵一样笼罩在肖濛身上:“我的整个童年时代,都害怕着父亲,长期生活在代表着男人的父亲的恐怖和阴影里,因而使我害怕了代表着父权的一切男人。”后来父母离异后,肖濛与母亲搬进尼姑庵,在放学路上偶遇父亲,肖濛的反应居然是“挣脱开来,拔腿就跑。”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该有的父女情的表现。
几乎在陈染所有的小说中,对父亲的描写都是负面的,自私、残暴、自大令人厌恶。这种描写大约就是作者想要通过主人公来间接表达一种含蓄的“弑父”心理。父女之间的亲情已经不是正常的爱,父亲的冷漠暴躁使得原本应该平衡的父子亲情被打破,这段无处安放的亲情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和经历异化成了一种病态的心理,是主人公心中无法说出的痛。这种痛也影响了主人公的成长,父爱的缺席是主人公心中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于是主人公把这种对父爱的渴望转移到了与父亲年纪相似的男人身上。例如《与往事干杯》中的隔壁邻居、《私人生活》中的T老师等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或者可以称为恋父情结。
没有健全的家庭和完善的父爱,稳定的三角关系只倾斜到两角上,于是,母女俩就处于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之中。虽然人物背景时空常常置换,但在不同的文本里,母女关系始终是矛盾的、相悖的。
《无处告别》非常详细的描写了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关系,黛二遗传了母亲良好的素养和忧郁的气质,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两人相依相伴度过漫漫岁月,看似和谐安逸,但这外表下却波澜起伏,母亲没有伴侣,女儿是她的全部,母亲在给女儿爱的时候,也要求女儿同等回报。可随着女儿的长大,她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母亲却不允许女儿这样远离自己,把女儿的行为视为一种背叛,这就加剧了矛盾并愈演愈烈。在小说专章叙写“黛二小姐与母亲”中,有段这样的话,“每当她和母亲闹翻了互相怨恨的时候,黛二小姐总觉得会隔着门窗从窗帘的边边沿沿的缝隙处察看她。这时她便感到一双女人的由爱转变为恨的眼睛在她的房里扫来扫去。黛二不敢去看房门,她怕和那双疑虑的、全心全意爱的目光相遇。”这段对母女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描写的非常贴切。
陈染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开始渴望母亲的关怀,并且享受着母爱,但随着她的成长,她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这是母亲不允许的,并且随着自己的长大,她渴望的关怀已经不是母亲所能提供的,母亲与女儿这两个单身知识女性都拥有异常敏感的神经,稍不小心就会碰伤对方,撞得一塌糊涂。慢慢地母亲给她的爱和关怀变成了束缚,变成一种钳制。限制了两个人的生活,从而母女之间的亲情也走向了异化。
结 语
总之,陈染用她的书写向人们证明了女性不仅有能力关注自身,而且有能力关注人类。她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展示中升华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陈染坚信:“让时光流逝吧。我坚信,在某一个凋零的深秋,在某一日细雨的清晨,当那些舞台上的伙伴和台下的观众全都身心倦瘁,容颜衰老;当功名淡尽,掌声褪去,世事炎凉看够的时候,我坚信那一天,会有人悄悄地举一把黑伞,绝望地坐在我的墓边,要拉我的手”也正是陈染的这种不妥协,坚守孤独,让她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当代文坛上,如一朵奇葩,有着迷人的芬芳,让所有的世人都惊叹她的美丽!
1 引言 1
2 陈染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1
2.1 人性的异化者 1
2.1.1 亲情的异化者 2
2.1.2 爱情的异化者 3
2.1.3 友情的异化者 4
2.2 自我意识的捍卫者 5
2.2.1 男权社会的反叛者 5
2.2.2 现实社会的逃离者 6
3 陈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形成因素 7
3.1 个人的生活经历 7
3.2 陈染女性意识的强烈 8
3.3 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10
3.4 西方作家的影响 10
结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陈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诗歌写作步入文坛,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转向小说创作,以“校园文学”“小镇文学”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九十年代至今,陈染创作了一系列女性主义色彩强烈的文本,例如:《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自此,文学界和评论界开始关注和研究陈染。陈染以“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特征独步文坛,王蒙先生是这样描述陈染作品的:陈染的作品似乎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变数,它们使我始而惊奇,继而愉悦,再后半信半疑,半是击节,半是陌生,半是赞赏,半是迷惑。[1]从王蒙先生对陈染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陈染的作品,是脱离了某些文学的框架的,以至于像王蒙这样的作家对她的作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由于她对自我的极端关注,她的作品趋于隐蔽,趋于心理、哲学与思想,以大胆的笔触探索了现代人的孤独、绝望和生命顿悟,为人们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体现了陈染的小说的女性文本特色,更是包含了人类对精神家园向往以及对存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意义的哲学内涵思考。
2 陈染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初次接触陈染的作品,会觉得她小说中的人物都异于常人,不可理喻。她塑造的主人公都是“幽闭症患者”、“精神混乱者”、“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冥想症患者”、“行为怪异者”。然而陈染的小说就这样疯癫不值一读吗,显然不是,这种异于常人的写作正是陈染小说的出彩之处,她勇于书写真正的自我,颠覆了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界定,揭开了覆盖在女性脸上的面纱,带人们窥探了真实的女性世界。
2.1 人性的异化者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语“alius”,意为“疏远、脱离”。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从马克思观点来看,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私有制的建立,劳动就发生了异化,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异化的最高峰。随着人类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也就随之异化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与人相异化。所以马克思所理解的异化就是主体同与主体相关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人性异化是指:我们人所具有的一些属性,比如说人的理性、意识和思维等,在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属性和力量。陈染小说中的人性的异化可分为,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异化。
2.1.1 亲情的异化
人,是重亲情的。亲情,常见的解释是亲族、亲属间的感情。黑格尔将其概括为“爱”,因为家庭就是体现在成员之间在“爱”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的一个集体,而且每个成员就是这个统一体的一部分。说白了就是,亲情就是基于血缘产生的特殊感情,是人们渴求亲人付出一些或者全部、所有的思想。
陈染小说中有很多对父亲的描写,在这些对父亲的描写中完全体会不出父女之间应该有的爱或者关怀反而是一种对父亲的仇视、厌恶和漠然。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对于父亲的描写是这样的,“我的不可一世的生身之父,用他与我母亲的生活的割裂、脱离,使我对于他的切肤感受消失殆尽,使我与他的思想脉络彻底绝断。”倪拗拗的父亲是一个傲慢专横且不是很得志的官员,在官场上一直受着压抑和排挤,这种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令他更加狂躁和神经质。在官场上的不如意使得他把这种愤怒转嫁到了他的家庭,他排斥不听从于他命令的事务。父亲的这种性格使得倪拗拗从小就惧怕厌恶父亲,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和最终的离异更是使倪拗拗对父亲恨到了极点,但又不敢表现出来,于是。她在心中发誓诅咒父亲,在幻想中控诉和报复父亲。这种心态在《与往事干杯》中也有同样的体现。父亲的阴影像幽灵一样笼罩在肖濛身上:“我的整个童年时代,都害怕着父亲,长期生活在代表着男人的父亲的恐怖和阴影里,因而使我害怕了代表着父权的一切男人。”后来父母离异后,肖濛与母亲搬进尼姑庵,在放学路上偶遇父亲,肖濛的反应居然是“挣脱开来,拔腿就跑。”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该有的父女情的表现。
几乎在陈染所有的小说中,对父亲的描写都是负面的,自私、残暴、自大令人厌恶。这种描写大约就是作者想要通过主人公来间接表达一种含蓄的“弑父”心理。父女之间的亲情已经不是正常的爱,父亲的冷漠暴躁使得原本应该平衡的父子亲情被打破,这段无处安放的亲情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和经历异化成了一种病态的心理,是主人公心中无法说出的痛。这种痛也影响了主人公的成长,父爱的缺席是主人公心中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于是主人公把这种对父爱的渴望转移到了与父亲年纪相似的男人身上。例如《与往事干杯》中的隔壁邻居、《私人生活》中的T老师等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或者可以称为恋父情结。
没有健全的家庭和完善的父爱,稳定的三角关系只倾斜到两角上,于是,母女俩就处于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之中。虽然人物背景时空常常置换,但在不同的文本里,母女关系始终是矛盾的、相悖的。
《无处告别》非常详细的描写了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关系,黛二遗传了母亲良好的素养和忧郁的气质,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两人相依相伴度过漫漫岁月,看似和谐安逸,但这外表下却波澜起伏,母亲没有伴侣,女儿是她的全部,母亲在给女儿爱的时候,也要求女儿同等回报。可随着女儿的长大,她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母亲却不允许女儿这样远离自己,把女儿的行为视为一种背叛,这就加剧了矛盾并愈演愈烈。在小说专章叙写“黛二小姐与母亲”中,有段这样的话,“每当她和母亲闹翻了互相怨恨的时候,黛二小姐总觉得会隔着门窗从窗帘的边边沿沿的缝隙处察看她。这时她便感到一双女人的由爱转变为恨的眼睛在她的房里扫来扫去。黛二不敢去看房门,她怕和那双疑虑的、全心全意爱的目光相遇。”这段对母女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描写的非常贴切。
陈染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开始渴望母亲的关怀,并且享受着母爱,但随着她的成长,她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这是母亲不允许的,并且随着自己的长大,她渴望的关怀已经不是母亲所能提供的,母亲与女儿这两个单身知识女性都拥有异常敏感的神经,稍不小心就会碰伤对方,撞得一塌糊涂。慢慢地母亲给她的爱和关怀变成了束缚,变成一种钳制。限制了两个人的生活,从而母女之间的亲情也走向了异化。
结 语
总之,陈染用她的书写向人们证明了女性不仅有能力关注自身,而且有能力关注人类。她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展示中升华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陈染坚信:“让时光流逝吧。我坚信,在某一个凋零的深秋,在某一日细雨的清晨,当那些舞台上的伙伴和台下的观众全都身心倦瘁,容颜衰老;当功名淡尽,掌声褪去,世事炎凉看够的时候,我坚信那一天,会有人悄悄地举一把黑伞,绝望地坐在我的墓边,要拉我的手”也正是陈染的这种不妥协,坚守孤独,让她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当代文坛上,如一朵奇葩,有着迷人的芬芳,让所有的世人都惊叹她的美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