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镇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目录
1 引言 5
2 我国社会治理的概念界定 5
2.1社会治理的由来及含义 5
2.2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6
3 青墩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8
3.1青墩镇社会治安面临新的挑战 8
3.2村委会被过多的“行政化” 9
3.3农村“两委”职能作用下降且之间存在问题 10
3.4村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组织水平不高 11
3.5青墩镇社会治理遭遇“空心化危机”的挑战 11
3.6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低 11
4 完善青墩镇社会治理的对策 12
4.1加强青墩镇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2
4.2加强“两委”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3
4.3加强农村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4
4.4加强村民个人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4
结论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对一个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始终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古代的国家治理中一直奉行着“皇权不下县”的思想,县级以上的国家指派专门的官吏进行管理,而乡以下的则是依靠地方的宗族制度来进行管理。直到近代专制制度的瓦解,传统中的乡村治理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皇权不下县”的思想也被打破,农村的治理进入了国家的视野里,国家将乡镇权力下放到农村基层社会中去,政府将农村社会纳入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行政力量在农村的社会管理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一直处于相对封闭和分散状态,受到市场经济思想的巨大冲击,使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状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向现代农村社会治理状态转型。在转型时期,农村的贫富差距渐渐拉大、之间的利益分化严重、关于土地的争端不断等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很多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需求。农村治理的现状也渐渐的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基层社会正发生着新的变革,农村的社会格局、利益结构、组织体系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在我国农村治理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更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也是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响应。如果许多农民群众没能达到小康水平,农村的经济得不到发展,那么整个国家就没有稳定发展的基石,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前我们只有对农村社会治理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治理之路。
2 我国社会治理的概念界定
2.1社会治理的由来及含义
治理一词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它来源于“掌舵”一词,意思是控制、引导和操控的行为或方式。治理一词很长一段时间与统治一样用于描述政府对公共事务以及相关活动的管理及整治。但是它与统治所不同的地方是治理的主体不一定是政府,同时也不一定要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来实现。社会治理是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有政府、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等诸多行为人,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依靠法律对社会事物、民间组织、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最后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推崇的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政策相继失灵后,他们开始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结果他们就把社会治理纳入政府的基本职能,以达到预防公共危机和提供公共福利的目的。政府不再一味使用强制力量,而是充分结合自身和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利用各种社会机制来满足各自需求,并实现各自愿望。治理的观念也在国际社会上渐渐流行,但是对于治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想法。其中国内学者俞可平认为:好的治理意味着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他的过程就是让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达到还政于民。治理最终的目的就是在各种制度关系中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治理的理论满足了西方国家改革的需要,与此同时,它也对我国的改革和农村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一定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因地制宜,正确的理解使用治理理论。
2.2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持社会秩序为中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活动[1]。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反映了我党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国,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具体要求;提出的依法治国是对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也是对平安建设做出的更高要求。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治理理念的升华,他们之间主要区别:一是主体不同,社会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就是指党委和政府部门,他们有绝对的主导权,往往把权力握在手中导致管控的范围比较宽泛,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容易把握。而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个人都是可以是社会治理的主体,聚集了社会组织的活力,能有效的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等。二是职能不同,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的管控社会,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主要依靠内部的管理层级来实现。而社会治理中政府主要是注重监督、明确职责体系、决策指导、鼓励和支持各方的参与,让社会力量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三是目的不同,社会管理强调的是保证既定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而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实现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利益均衡。最后社会治理相对于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尤其是用法治观念和法治方法去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会治理相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治理的程度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在当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是国家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些资料中显示,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取得成效的村里,村干部能否连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村里经济所做的贡献。这种考核标准,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极大的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二是增强了村民民主意识,现在村委会干部的权力来源于村民,在这种村民自治模式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也就增强村民民主意识。三是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像封建迷信、偷盗、赌博等不良行为很容易在农村滋生,而乡镇政府管理的事务比较多,对于这类问题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解决,难以面面俱到,这还要靠村民自治组织的运作去发挥作用。他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在实行村民自治的前提下,每个村都会制定针对自己村的规章制度用于管理、决策、监督,从而使得农村管理制度化并且有效的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其次是很多村干部他们会积极去解决村民的矛盾,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当地稳定的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