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深入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意义2
2.1 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认清中国的历史与基本国情2
2.2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3
2.3 有利于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
3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现状5
3.1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总体情况5
3.2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7
4 高校深入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措施8
4.1 创新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8
4.2 实现期待与现实对称,化解理解偏差9
4.3 增强信仰认同,重塑理想信念10
结论12
致谢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中国梦”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习近平把“中国梦”的核心归纳为“两个百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创立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奠基石,高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可以培育出能够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和历史重任的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势在必行。
梁启超先生在清末所作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及:“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我少年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归纳来讲就是说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国家的强大不在于科技先进与否、军事发展与否,也不在于经济兴旺与否,而在于青少年教育。教育是国家强大的根本,而人才则是国家强大的关键。21世纪是争夺人才的时期,只要拥有具有良好品行人才,国家自然就会强大。由此可知,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历史性复兴这一世纪梦想的大部分理想与期望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中国梦”宣传教育在大学开展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作者分析自2012年到2014年间,涉及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研究的文章发现,学者一般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探讨“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义;第二,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途径;第三,分析“中国梦”融入高校宣传教育的时代价值。学界一般通过分析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意义来评述“中国梦”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通过了解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措施,对如何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做了初步研究,在深入分析与实施上略有不足。文章通过分析 “中国梦”在高校宣传教育的现状,发现目前“中国梦”在高校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高校深入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解决方案。
2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意义
“中国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象话语,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实践性。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后备军,学习“中国梦”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认识中国的历史与基本国情;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前在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而深远。
2.1 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认清中国的历史与基本国情
“中国梦”以近代中国历史为背景,追溯五千年,不仅囊括了近代、现代,还扩展到了未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梦。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乐土”、《道德经》中“玄同、《墨子》中“尚同”到西汉武宣时代戴圣编定的《礼记》中的“大同”等等,这一切都反映了世代的中国民众对于美好社会的期盼。至汉武帝刘彻到清高宗乾隆年间,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强国家之一。“中国梦”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曲折向上的历程。这是一部“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中华人民经历过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繁荣和辉煌之梦。汉、唐、宋三大文明巅峰是先人留给中国人民的永远骄傲,“中国梦”的影响通过丝绸之路覆盖西域、中亚、罗马以及盛唐,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成功的打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极大地促进了汉朝的繁荣昌盛,形成欧亚联动的宏阔东方文明圈。此后,由于清末期错误的海关政策“闭关锁国”,中国自此开始落伍。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打破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引发空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镇压,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1840-1949年,中国签署了七百多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种局势下,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萌生出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期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洪仁轩的著作《资政新篇》、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思想和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强国强军富民之梦的追求。所以说“中国梦”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同时也是当下国民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可以说“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中国梦”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现在,“中国梦”包含“安乐梦”、“富足梦”、“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等各种大大小小的梦想,“中国梦”不仅要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让老百姓更快乐、更富足、更安全、更有活力和更有信心。所以说认识“中国梦”就认识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当前,我们在看到中国不不断取得历史性进步和伟大成绩的同时,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梦”是在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出来的,是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引导青年大学生努力拼搏、锲而不舍,找准问题的根源,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是对经过预测而设计的人们为之奋斗的未来最完美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理想立足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超越。信念,是在对真理的坚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的自我意识,是坚信正确并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前,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需要借力“中国梦”的丰富内涵,高扬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来教育青年大学生,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1 引言1
2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意义2
2.1 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认清中国的历史与基本国情2
2.2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3
2.3 有利于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
3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现状5
3.1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总体情况5
3.2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7
4 高校深入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措施8
4.1 创新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8
4.2 实现期待与现实对称,化解理解偏差9
4.3 增强信仰认同,重塑理想信念10
结论12
致谢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中国梦”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习近平把“中国梦”的核心归纳为“两个百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创立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奠基石,高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可以培育出能够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和历史重任的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势在必行。
梁启超先生在清末所作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及:“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我少年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归纳来讲就是说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国家的强大不在于科技先进与否、军事发展与否,也不在于经济兴旺与否,而在于青少年教育。教育是国家强大的根本,而人才则是国家强大的关键。21世纪是争夺人才的时期,只要拥有具有良好品行人才,国家自然就会强大。由此可知,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历史性复兴这一世纪梦想的大部分理想与期望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中国梦”宣传教育在大学开展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作者分析自2012年到2014年间,涉及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研究的文章发现,学者一般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探讨“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义;第二,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途径;第三,分析“中国梦”融入高校宣传教育的时代价值。学界一般通过分析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意义来评述“中国梦”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通过了解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措施,对如何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做了初步研究,在深入分析与实施上略有不足。文章通过分析 “中国梦”在高校宣传教育的现状,发现目前“中国梦”在高校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高校深入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解决方案。
2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意义
“中国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象话语,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实践性。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后备军,学习“中国梦”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认识中国的历史与基本国情;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前在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而深远。
2.1 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认清中国的历史与基本国情
“中国梦”以近代中国历史为背景,追溯五千年,不仅囊括了近代、现代,还扩展到了未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梦。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乐土”、《道德经》中“玄同、《墨子》中“尚同”到西汉武宣时代戴圣编定的《礼记》中的“大同”等等,这一切都反映了世代的中国民众对于美好社会的期盼。至汉武帝刘彻到清高宗乾隆年间,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强国家之一。“中国梦”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曲折向上的历程。这是一部“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中华人民经历过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繁荣和辉煌之梦。汉、唐、宋三大文明巅峰是先人留给中国人民的永远骄傲,“中国梦”的影响通过丝绸之路覆盖西域、中亚、罗马以及盛唐,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成功的打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极大地促进了汉朝的繁荣昌盛,形成欧亚联动的宏阔东方文明圈。此后,由于清末期错误的海关政策“闭关锁国”,中国自此开始落伍。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打破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引发空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镇压,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1840-1949年,中国签署了七百多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种局势下,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萌生出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期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洪仁轩的著作《资政新篇》、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思想和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强国强军富民之梦的追求。所以说“中国梦”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同时也是当下国民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可以说“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中国梦”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现在,“中国梦”包含“安乐梦”、“富足梦”、“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等各种大大小小的梦想,“中国梦”不仅要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让老百姓更快乐、更富足、更安全、更有活力和更有信心。所以说认识“中国梦”就认识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当前,我们在看到中国不不断取得历史性进步和伟大成绩的同时,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梦”是在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出来的,是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引导青年大学生努力拼搏、锲而不舍,找准问题的根源,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是对经过预测而设计的人们为之奋斗的未来最完美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理想立足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超越。信念,是在对真理的坚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的自我意识,是坚信正确并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前,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需要借力“中国梦”的丰富内涵,高扬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来教育青年大学生,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