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若璩的学术游戏探微

目 录
1引言 1
2 阎若璩的学术成就 1
2.1阎若璩的生平 1
2.2治学态度和考据方法 1
2.3阎若璩与《古文尚书疏证》 3
3阎若璩的学术游戏行为 3
3.1阎若璩的二难推理 4
3.2阎若璩的虚张声势法 5
3.3阎若璩的主观武断法 7
3.4《疏证》支蔓考 8
4阎若璩的学术著作对后世的影响 9
4.1积极影响 9
4.2消极影响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考文献 15
1引言
18世纪初,清朝统治已经日趋稳固,经济不断复苏,思想界、学术界的知识分子逐渐重视汉学和考据学而反对空谈的学术思想和作风。我国辨伪学在明清时代逐步走向成熟,学者们仔细地研究和总结前人的疑辨成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产生了很多著名的辨伪学家和辨伪著作,阎若璩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尚书古文疏证》虽然论证了东晋《尚书》之伪,但阎若璩有许多游戏学术的行为,起到了不好的榜样。
2 阎若璩的学术成就
2.1阎若璩的生平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居士”,清太原人,后迁居江苏淮安。父亲阎修龄博学多才,热情好客。母亲丁氏秀外慧中。阎若璩出生于书香世家,因此从小就处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中,受到家庭文化的陶冶。然而阎若璩自幼身体虚弱,反应迟钝,口吃,甚至读书百遍,都不能熟记书中内容。但他仍发愤图强,勤奋好学,每当同学放学归家之后,他仍“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甚至于“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阎若璩在十五岁的一个夜晚,“开朗,如门牖顿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阎若璩虽多次返回原籍太原乡试,但他始终没有通过考试,取得功名,进入官场,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未虚行,他拜访了傅山和顾炎武,与二人切磋学问,情谊深厚。阎若璩晚年名气更大,康熙帝玄烨读他所著文章都叹服不已,曾召见他,握手赐座。1704年,阎若璩病逝,康熙感到非常惋惜,亲制挽诗,并作文祭奠。阎若璩一生勤勉好学,著书,除著有《古文尚书疏证》外,还有《毛朱诗说一卷》、《四书释地六卷》、《潜丘札记六卷》、《困学记闻二十卷》、《眷西堂诗集》等,是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
2.2治学态度和考据方法
阎若璩取得如此大的学术成就并非偶然。他在治学方面有很多特点,第一个治学特点是他在治学上表现出勤奋好学的精神。虽然年幼时候天赋不好,甚至不如常人,可是他通过后天的努力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能,他自己曾经说过:“有志之士,务在尽己所受於天之分,而力学以尽其才。”阎若璩的第二个治学特点是博学多才,通今博古。他爱好读书,对于经学,小学,史学,天文地理以及诗古文无所不知,他把陶弘景所说的“一物不知,以为深耻”这句名言写在柱子上激励自己。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奋读书,终于成为著名学者,有很深的学术造诣。阎若璩的第三个治学特点是精思探索,追本溯源。他从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曾说:“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为了将一事弄明白,往往翻阅数十种书进行考证,身旁的侍者忙得手忙脚乱,头晕目眩,而他却更加精力充沛,两眼炯炯有神。他深信“古人之事,应无不可考者 ,纵无正文,亦隐在书缝中。要须细心人一搜出耳”。阎若璩为了弄懂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锲而不舍,令人佩服,因而能从“无字句处,精思独得”。阎若璩第四个治学特点是广泛交游,与人切磋学问,不断的使自己的学识得以提高。他治学不是凭空捏造,与世隔绝,常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他的治学是开放式的,非常喜欢与他人讨论学问,交往很多。早年就和知名的学者李太虚、方尔止、王于一、杜于皇结为忘年交,他和学者傅山研究金石之学经常废寝忘食,不分昼夜。他把皇甫谧所说的“遭人而问,少有宁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能够和许多学者进行交流,这使得他能集思广益,对问题思考更加细致,从而使他的学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考证是一项去伪求真的工作,考据者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足够的毅力。阎若璩是一个极具好奇心的人,有时思考问题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直到解决问题才罢手。他的考证非常缜密,考证一书常常要用数种书相参照。《尚书古文疏证》是阎若璩的代表作品,通过此书可以具体了解阎若璩的考证方法。其考证对象有书的外部形式—书名、作者名、卷名、篇名,有书的文字结构—文字音训、语法、书写习惯、语言风格等,有书的内容—包括各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有该书自身流传的过程。他采用的考证工具有确实可信的古籍,也有前人和当代人研究《尚书》的成果。他运用的考证手法有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直接证明是从其他书中直接找出证据,如“人心惟危”、“玉石俱焚”等句,又如仲康元年九月的日食等,都有案可考。有时候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时候,可以根据旁证经过推理而得出结论,这是间接证明,当然间接证明必须有足够的旁证才能免于主观判断。阎若璩的著作对现今的古籍整理和古史研究工作仍有指导意义,这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
2.3阎若璩与《古文尚书疏证》
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古文尚书疏证》的问世。《古文尚书》是用古代文字书写而成,西汉时在孔子曾经居住的宅子壁中发现,比今文《尚书》多了25篇。南朝、隋、唐、宋的很多学者诵读的都是东晋梅赜所作《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南宋朱熹等人虽怀疑《古文尚书》是后人的伪作,但没有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古文尚书》,即疑其伪,潜心研究三十余年,对梅赜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进行考证,开始了全面的证伪,并一一揭露其来源:(一)他在对孔安国进行考证时,认为孔安国的出生与孔子宅子壁上所传《尚书》的时间不符合。如孔壁书出于汉景帝初,而孔安国所传的尚书是汉武帝之后的事情。(二)从篇数和篇名方面讲,他指出,两汉书记载的古文篇数与梅赜所作的《古文尚书》不同,郑康成注古文篇名与之异。(三)在引语方面,他发现孟子引书语则误入两处。因此《古文尚书疏证》在古人钻研的基础上,从篇名、篇数、历法、文字句读、古今文章异同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并引用了《说文》、《孔子》、《孟子》等书籍作为证据,得到东晋梅赜所作《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是后世伪作的定论,解决了学术史上千百年来的疑案,受到了学术界的推崇,阎若璩也因此在清初学术史上奠定了他的地位。他所运用的虚证、实证、理证、旁证、本证的考据方法,为考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阎若璩和顾炎武等人横扫了当时流行的空疏无本的心学,开创了清代朴实学风的道路,后来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他研究学问的方式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学习和使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学风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3阎若璩的学术游戏行为
中国历史上的疑古辨伪思潮,发展到后来愈演愈烈。有的学者以疑古辨伪作为自己的癖好,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其中,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该书运用的证伪方法绝大部分证据都似是而非,不能成立。
3.1阎若璩的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是《疏证》中常用的一种辨伪方法,大约可以分为三种程式。第一种程式是阎若璩将古文和他籍引文作比较,如果相同,是古文抄袭引文;如果不同,是古文增删、改窜引文。两者都可以证明古文是伪作。如《疏证》“第五十八言晚出书增‘帝曰’,改‘佥曰’不合唐虞世大公”,[1]把《尚书》孔传本中的《尧典》与马郑王三家本相比较,三家都没有‘帝曰’二字,于是阎若璩评论说是因为孔传本“不知唐虞朝大公”,每件事都要听其臣博议,因而出错。后又发现同篇孔传本记“佥曰”,而三家记“佥”作“禹”,于是又评论说:“伪作者不知唐虞朝大公,众知其贤则交口誉之而不为朋党,若独知其贤即越众以对。”[2]其实,古文《尚书》或孔传本中的今文与其他古籍或版本的记载若不同,是因为传说的不同,与“不知唐虞朝大公”无关;若相同,是因为其他古籍与古文《尚书》记载了相同的传说。因此,不同或相同,都不能证明何者是“伪作”。用与其他古籍或者版本相比较,不同或相同都是“伪作”的二难推理进行古籍整理,则可把大多数古籍都打成“伪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