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河文化在淮安的遗存
论运河文化在淮安的遗存[20191230170310]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运河,运河文化,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发展
目 录
1 引言 1
2 运河与运河文化 1
2.1 运河的形成 1
2.2 运河文化 2
3 淮安运河文化遗存现状 3
3.1 物质文化遗产 4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 5
4 淮安运河文化价值 6
4.1 文学价值 6
4.2 旅游价值 6
5 如何保护与发展运河文化遗存 8
5.1 运河文化遗存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8
5.2 发展运河文化遗存 9
结束语 10
致谢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淮安,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距今已存在五千余年之久。在慢慢历史的长河之中,出现了诸多的地域文化类型,诸如淮河文化、淮楚文化、运河文化、洪泽湖文化、盐河文化等等。其中,运河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统摄性和不可比拟性。
历史上的淮安因大运河而兴起,二千五百年来,大运河在淮安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运河文化已经成为淮安文化的一大品牌,成为淮安的代表性文化。运河文化不仅给淮安带来了文学价值也同时带来了丰富的旅游价值。
现如今,如何保护并且发展运河文化在淮安的这些遗存,是本文的中心所在。
2 运河与运河文化
2.1 运河的形成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与古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同属世界古代人工建造的四大工程。长城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华名族精神象征的丰碑屹立在祖国的北方,而纵贯我国东部平原的京杭大运河,2500年来为中华民族文化融会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今仍然在发挥她的作用,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熠熠生辉。
京杭大运河最早追溯到今天淮河流域的古邗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加强吴国与中原的联系,自邗城脚下起开邗沟,向北经过渌洋、武广二湖,再北进樊梁湖,东北经过博芝湖、射阳湖,再西北到末口达淮河,沟通了长江与淮河的水上交通系统。吴王夫差为了到黄池与晋主会盟,建成沟通济水与泗水间的荷水[1]。这是我国历史上利用人工河道连接江、河、淮、济“四渎”的第一次尝试。 战国时代,魏国又在淮河流域西北部建成鸿沟水系[2],淮安在沟通江、河、淮、济“四渎”之运河水运中处于枢要转捩地位[3]
隋开皇七年(587),“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4]。杨广即位以后,继续实施这一浩大工程,从淮南各地征调民工10多万人,以古邗沟旧河槽为基础,将淮河至长江之间水道加以巩固、休整、疏导。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相皇浦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5]。由今镇江引长江水经过无锡、苏州、嘉兴三地至杭州,通钱塘江。公元610年,隋朝建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与江南运河四个水系连接,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全程长2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并为唐宋二朝开创繁荣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淮安也在黄河、淮河、长江以至钱塘江的水运枢纽地位得到了加强,、楚州、泗州等城市成为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凭借漕运之利,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元、明两朝虽定都于北京,但粮食、财赋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大多受给于江南流域。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遍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6]因此修建纵贯京城至杭州的南北大运河也就成为了立朝、固朝之根本大计,南北大运河遂改线路由北京直达杭州,也就称之为京杭大运河。淮安清口为黄淮运输交汇之处,成为漕运的咽喉。
清代对于京杭大运河的治理,基本上还是沿用明朝的方法,使京杭大运河全程各项设施更加巩固完善。咸丰以前,运河漕粮也达到400万担[7]。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段决口,从此结束了黄河长达700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在今张秋镇将大运河断流,从而也截断了张秋镇以北至临清河的水源。
由此也可以看出,早期统治阶级开凿运河更多的是方便于军事目的,便于统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相对稳定,运河逐渐成为了我国水上运输的大动脉。
2.2 运河文化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建设;巩固了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大融合。
一是沟通了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各方,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大一统局面。在以前,陆地的长途迁徙,只能依靠马、牛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且缓慢。但是人们早已意识到,水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利用的,可以通过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还能载一定的重物,往往比陆路要方便更多。把人和物品放在船上,通过人力划桨,或调帆,或让船闸提升下降,便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这是人类行为的一次飞跃。大船,可以运兵力,运马匹,运食物,运草料,运煤炭,运石材等等,花样繁多,大大拓宽了人类的生存活动空间,以致于可以组织大规模的有效的行为。但是,中国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河水的流向一般都是自西向东而行,南北方向则不可以。隋炀帝于是决定开凿南北大运河,想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用水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巨大的水网,把几大天然水系变成一个大水系,有了南北大运河,就可以把整个中国领土完完全全地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这是史无前例的。
二是大运河诞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运河沿岸几十座城市的繁荣。先有了河,后有了城市,城市因河而存在,因河而兴旺。城市,意味着人口的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都有不同的分工,运输的,搬运的,收税的,管理的,造船的,搞仓储的,搞物资集散的,做买卖的,有旅馆,有饭馆,有唱戏娱乐的场所,还有学堂之类的教育机构,总的来说,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三是大运河造就了以扬州为中心辐射杭州,西安为中心辐射洛阳、开封,北京为中心辐射天津这三大世界都市。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西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大运河把这三个城市造就成了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规模宏大的城市,或是国都,或是经济城市,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影响深远。
四是把中原的文化传播到了北方和南方,也把北方特有的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形成了了中华文化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的局面。
五是几大水系的融汇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就像是给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把中亚文化和中国文化连接了起来,传播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连接了起来,促进了民族大家庭的出现、壮大和巩固。这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意义的丰硕成果。
六是大运河目睹了唐朝的贞观盛世,奠定了中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然短暂,可是却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盛世。由于隋朝大运河打下了良好夯实的基础,唐朝在其原有基础上稍作调整,便取得良好的成果,以后历朝历代皆为如此,皆因大运河而取得一定的成果。
3 淮安运河文化遗存现状
运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两千多年以来,运河沿岸的世代淮安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这些成果的总和,也就构成了淮安运河文化的基本内核。运河文化涵盖的层面和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运河,运河文化,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发展
目 录
1 引言 1
2 运河与运河文化 1
2.1 运河的形成 1
2.2 运河文化 2
3 淮安运河文化遗存现状 3
3.1 物质文化遗产 4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 5
4 淮安运河文化价值 6
4.1 文学价值 6
4.2 旅游价值 6
5 如何保护与发展运河文化遗存 8
5.1 运河文化遗存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8
5.2 发展运河文化遗存 9
结束语 10
致谢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淮安,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距今已存在五千余年之久。在慢慢历史的长河之中,出现了诸多的地域文化类型,诸如淮河文化、淮楚文化、运河文化、洪泽湖文化、盐河文化等等。其中,运河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统摄性和不可比拟性。
历史上的淮安因大运河而兴起,二千五百年来,大运河在淮安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运河文化已经成为淮安文化的一大品牌,成为淮安的代表性文化。运河文化不仅给淮安带来了文学价值也同时带来了丰富的旅游价值。
现如今,如何保护并且发展运河文化在淮安的这些遗存,是本文的中心所在。
2 运河与运河文化
2.1 运河的形成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与古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同属世界古代人工建造的四大工程。长城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华名族精神象征的丰碑屹立在祖国的北方,而纵贯我国东部平原的京杭大运河,2500年来为中华民族文化融会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今仍然在发挥她的作用,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熠熠生辉。
京杭大运河最早追溯到今天淮河流域的古邗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加强吴国与中原的联系,自邗城脚下起开邗沟,向北经过渌洋、武广二湖,再北进樊梁湖,东北经过博芝湖、射阳湖,再西北到末口达淮河,沟通了长江与淮河的水上交通系统。吴王夫差为了到黄池与晋主会盟,建成沟通济水与泗水间的荷水[1]。这是我国历史上利用人工河道连接江、河、淮、济“四渎”的第一次尝试。 战国时代,魏国又在淮河流域西北部建成鸿沟水系[2],淮安在沟通江、河、淮、济“四渎”之运河水运中处于枢要转捩地位[3]
隋开皇七年(587),“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4]。杨广即位以后,继续实施这一浩大工程,从淮南各地征调民工10多万人,以古邗沟旧河槽为基础,将淮河至长江之间水道加以巩固、休整、疏导。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相皇浦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5]。由今镇江引长江水经过无锡、苏州、嘉兴三地至杭州,通钱塘江。公元610年,隋朝建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与江南运河四个水系连接,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全程长2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并为唐宋二朝开创繁荣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淮安也在黄河、淮河、长江以至钱塘江的水运枢纽地位得到了加强,、楚州、泗州等城市成为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凭借漕运之利,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元、明两朝虽定都于北京,但粮食、财赋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大多受给于江南流域。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遍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6]因此修建纵贯京城至杭州的南北大运河也就成为了立朝、固朝之根本大计,南北大运河遂改线路由北京直达杭州,也就称之为京杭大运河。淮安清口为黄淮运输交汇之处,成为漕运的咽喉。
清代对于京杭大运河的治理,基本上还是沿用明朝的方法,使京杭大运河全程各项设施更加巩固完善。咸丰以前,运河漕粮也达到400万担[7]。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段决口,从此结束了黄河长达700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在今张秋镇将大运河断流,从而也截断了张秋镇以北至临清河的水源。
由此也可以看出,早期统治阶级开凿运河更多的是方便于军事目的,便于统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相对稳定,运河逐渐成为了我国水上运输的大动脉。
2.2 运河文化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建设;巩固了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大融合。
一是沟通了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各方,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大一统局面。在以前,陆地的长途迁徙,只能依靠马、牛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且缓慢。但是人们早已意识到,水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利用的,可以通过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还能载一定的重物,往往比陆路要方便更多。把人和物品放在船上,通过人力划桨,或调帆,或让船闸提升下降,便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这是人类行为的一次飞跃。大船,可以运兵力,运马匹,运食物,运草料,运煤炭,运石材等等,花样繁多,大大拓宽了人类的生存活动空间,以致于可以组织大规模的有效的行为。但是,中国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河水的流向一般都是自西向东而行,南北方向则不可以。隋炀帝于是决定开凿南北大运河,想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用水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巨大的水网,把几大天然水系变成一个大水系,有了南北大运河,就可以把整个中国领土完完全全地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这是史无前例的。
二是大运河诞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运河沿岸几十座城市的繁荣。先有了河,后有了城市,城市因河而存在,因河而兴旺。城市,意味着人口的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都有不同的分工,运输的,搬运的,收税的,管理的,造船的,搞仓储的,搞物资集散的,做买卖的,有旅馆,有饭馆,有唱戏娱乐的场所,还有学堂之类的教育机构,总的来说,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三是大运河造就了以扬州为中心辐射杭州,西安为中心辐射洛阳、开封,北京为中心辐射天津这三大世界都市。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西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大运河把这三个城市造就成了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规模宏大的城市,或是国都,或是经济城市,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影响深远。
四是把中原的文化传播到了北方和南方,也把北方特有的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形成了了中华文化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的局面。
五是几大水系的融汇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就像是给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把中亚文化和中国文化连接了起来,传播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连接了起来,促进了民族大家庭的出现、壮大和巩固。这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意义的丰硕成果。
六是大运河目睹了唐朝的贞观盛世,奠定了中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然短暂,可是却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盛世。由于隋朝大运河打下了良好夯实的基础,唐朝在其原有基础上稍作调整,便取得良好的成果,以后历朝历代皆为如此,皆因大运河而取得一定的成果。
3 淮安运河文化遗存现状
运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两千多年以来,运河沿岸的世代淮安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这些成果的总和,也就构成了淮安运河文化的基本内核。运河文化涵盖的层面和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