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特质、企业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胜任特质、企业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20191212091656]
摘要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胜任特质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创业研究中,创业者个人特质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也是研究的重点。经营绩效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创新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个体特质又是创新的催化剂。
基于相关理论的分析,并结合过去针对这些理论所作研究的基本结论,将创新引入到创业者的胜任特质对企业经营影响的研究中,提出有关胜任特质、企业创新和经营绩效三者之间互动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以创业的高校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17.0分析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采用AMOS7.0软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胜任特质对企业创新、经营绩效均有正向影响,企业创新对经营绩效有也正向影响;企业所进行的创新在创业者的胜任特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摘要 Ⅰ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创业;胜任特质;企业创新;经营绩效
目 录
ABSTRACT Ⅱ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第2章 相关文献概述 2
2.1 胜任特质相关理论概述 2
2.1.1 胜任特质 2
2.1.2 胜任特质的研究维度 3
2.2 企业创新相关理论概述 5
2.2.1 企业创新 5
2.2.2 企业创新的研究维度 5
2.3 经营绩效相关理论概述 6
2.3.1 经营绩效 6
2.3.2 经营绩效的研究维度 6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8
3.1 胜任特质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假设 8
3.1.1 胜任特质竞争力维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8
3.1.2 胜任特质执行力维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8
3.1.3 胜任特质基础能力维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9
3.2 胜任特质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假设 9
3.2.1 胜任特质竞争力维度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9
3.2.2 胜任特质执行力维度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10
3.2.3 胜任特质基础能力维度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11
3.3 企业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假设 12
3.3.1 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12
3.3.2 管理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12
3.4 企业创新在胜任特质对经营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13
3.5 概念模型的构建 13
第4章 问卷设计与结果分析 15
4.1 问卷设计与修正 15
4.2 调查对象 15
4.3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16
4.4 问卷分析方法 16
4.5 结果分析 16
4.5.1 信度、效度检验 16
4.5.2 因子分析 17
第5章 假设检验 21
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21
5.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22
5.3 SEM假设检验结果 22
5.4 检验结果分析 25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27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27
6.2 研究局限 28
参考文献 29
附录 31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12年1月GEM(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全球创业观察组织)发布了全球创业观察的信息,该报告中涉及中国创业活动的数据显示,在GEM的54个成员国中,中国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排名第一,与2010年的第十五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了我国从事早期创业活动的个人普及程度,展示了我国“全民创业”的火热状态。创业者中青年往往是最活跃的力量,尤其是接受多年高等教育的高校大学毕业生。由麦可思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可知,2008届有1.0%选择自主创业,2009届大学毕业生有1.2%选择自主创业,相比之下,比例有所上升。
随着创业活动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实业界和学术界都对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众多研究视角中,针对创业过程中创业主体的个体能力、特点,以及创业主体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创业研究中,创新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比尔·盖茨(2008)曾说过“创新如果管理得好的话,就可以改变世界”,及彼得?德鲁克“不创新即灭亡”这句至理名言,都显示出了创新在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基于这些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创业的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特质即创业胜任特质、企业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有关创业者的个体特质与创业活动所产生的绩效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考察和实证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有关创业者个体特质是如何影响创业活动绩效这一过程研究尚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跳跃。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在创业者和创业绩效之间增加新的结构变量,为两者关系的研究添加连接桥梁,使得这一作用机制更为完整。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胜任特质对企业创新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其中包括企业创新在胜任特质对经营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首先,在对三者概念与构成讨论的基础上,界定它们的研究维度。其次,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建立了理论模型。最后,基于针对高校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我国的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启示,使之提升培训课程的针对性,让大学毕业生更多地参与创业,更胜任创业,有更好的创业绩效。
第2章 相关文献概述
2.1 胜任特质相关理论概述
2.1.1 胜任特质
胜任力产生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研究的源头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研究科学管理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麦克兰(McClelland,1973)正式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这一概念,它有“能力、胜任”的含义,指的是具有胜任某项工作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麦克兰认为,它具有3个重要特征:一是与岗位要求密切相关;二是与工作绩效关系紧密;三是可以有效区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只有满足以上3个特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才能够被定义为胜任力。
胜任力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研究企业家素质的过程中,运用胜任力概念来探讨“管理胜任力”开始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钱德勒和汉克斯于1993年开始运用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来描述创业的核心能力。
特质理论初创于奥尔波特,后经卡特尔等人得到了发展。奥尔波特(1929)对特质的定义是:激发和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卡特尔则是从不同角度对特质进行了分类。根据以往的创业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创业者的心理特质包括具有创新的意识,对待风险具有承担的倾向,具有自信心和成就动机,以及不确定性容忍等方面。
创业胜任特质,是指在创业过程中,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特质,它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1]。
2.1.2 胜任特质的研究维度
冯华和杜红(2005)提出创业胜任特质的构成,包括下表(表2.1)所列举的八个方面内容,并对它们的特征表现界定如下:
表2.1创业胜任特质的构成
序号 内容 特征表现
1 机会能力 孕育和获取市场机会的能力。
2 关系能力 通过有效沟通和人际交往技巧而与人或组织之间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的能力。
3 概念能力 对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决策的概念化的能力。
4 组织能力 对企业内外部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的能力。
5 战略能力 确立、评估和执行公司战略的能力。
6 承诺能力 驱使企业家永续经营的能力,如坚毅的品质。
7 情绪能力 对个人情绪的特点了解深入,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或是压力情境下能有效管理个人情绪的能力。
8 学习能力 从以往自己或他人经历、关键事件中,主动学习并改变自己行为的能力。
根据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国企业家网、世界经理人网、优米网等机构的数据,针对已成功的创业者或创业研究者,包括俞敏洪、李开复、王兴、郎咸平、査立等所提出的创业胜任特质进行研究统计,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提出的胜任特质,并根据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得出高校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胜任特质的构成,剔除了组织能力和战略能力两个研究部分,从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承诺能力、情绪能力和学习能力六个方面研究高校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胜任特质。
创业特质论认为人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特质: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也就是说,核心特质可以通过某些稳定的行为来体现。冯华和杜红研究创业胜任特质与创业绩效关系时提出,对胜任特质的研究可以从竞争力范畴、执行力范畴和基础能力范畴三个维度进行。因为创业胜任特质中的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承诺能力、情绪能力和学习能力这6种能力,实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创业行为范畴。机会能力和情绪能力可以划分为创业行为的竞争力范畴,承诺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划分为执行力范畴,而关系能力和概念能力则可以划分为创业行为的基础能力范畴。也有学者分别职业维度、行为维度和战略维度三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研究胜任特质。职业维度是指在处理具体任务和日常任务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行为维度是指在处理非具体的任务和非日常的任务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战略综合维度是指在战略高度,结合组织环境的管理能力。本文借鉴上述将胜任特质按照创业行为范畴维度划分的方法,将这6种能力划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胜任特质 维度 内容
竞争力 机会能力
情绪能力
执行力 承诺能力
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 关系能力
概念能力
表2.2胜任特质的研究维度
2.2企业创新相关理论概述
2.2.1 企业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一词,自他提出创新概念以来,企业创新在理论界受到持续的关注,理论界围绕企业创新做了广泛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各自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企业创新概念的界定并未达成一致,至今仍有很大的差异。基本的观点认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或者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就是企业创新。总体上,对企业创新的研究有四种观点:(1)产品观点:以产品为依据,重视创新所产生的结果;(2)过程观点:在一系列的历程或阶段中评断创新[2];(3)产品及过程观点:不仅以产品为依据,还考虑过程,从产品与过程两方面来定义创新[3];(4)多元观点:认为创新的定义应包括“技术创新”(包含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等)和“管理创新”(包括系统、制度、组织结构等)[4]。
2.2.2 企业创新的研究维度
Daft(1978)认为,企业创新可以分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维度[5]。管理创新是在指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会影响组织社会系统的创新。组织的社会系统由组织成员及其关系构成。无论是企业经营的思想和理念或者是企业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还是组织结构方面的创新和运作流程方面的创新,都会带来组织社会系统的改变。技术创新是指在操作层面上会影响组织技术系统的创新。技术系统包括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将信息转化为方法等内容。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区别在于:进行一次管理创新可能不会直接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是间接影响新产品、新服务的产生。一次技术创新可能是对产品、服务的技术的改变,因此会对产出产生直接的影响。Subramanian等人(1996)在研究企业创新与影响因素、组织绩效的关系时,将创新分为三个维度:创新的平均数量、创新的平均时间和创新时间的连续性,以5年为期,对被研究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程度进行测量[6]。Gopalakrishnan(2000)在探讨创新维度和组织绩效的关系时,将创新分为创新的数量和创新的速度两个维度[7]。
在企业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采用系统化的观点来分析。杨洁(1999)指出,企业创新是一个完整体系,它包括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和营销创新等。Mazzanti等学者(2006)研究认为,企业创新是组织、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间安排、薪酬系统、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综合[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