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竞争策略比较分析
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需求多样性的基础上,手机App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致力于人们出行方式的打车软件也由此应运而生。经过多方竞争,打车软件呈现出“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两家独大的局面。本文首先对打车软件市场进行了介绍,其次,从补贴政策、市场扩张、服务和文化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竞争策略。最后,在指出打车软件市场在盈利模式、安全以及政府监管等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给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关键词: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竞争策略Keywords: Taxi apps; service providers; competitive strategy目 录
0 引言 1
1 打车软件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2
1.1手机打车应用市场发展阶段 2
1.2 打车软件主流供应商分析 3
2 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竞争策略的比较分析 4
2.1补贴策略 4
2.2市场扩张策略 6
2.3服务策略 8
2.4文化策略 9
3 打车软件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1
3.1 盈利模式不清晰 11
3.2 安全问题 12
3.3 政府监管问题 13
4 相关建议与对策 14
4.1 寻求盈利模式的多样性 14
4.2 加强技术开发 15
4.3 完善政府监管 15
结论与展望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竞争策略比较分析
0 引言
手机App在市场上广泛流行起来,它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用户对品牌的态度和购买意愿[1]。在众多手机App中,打车软件发展势如破竹,从2012年的兴起到现在,打车软件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行”的方式。经过几轮淘汰赛,打车软件已经形成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
国内外学者都对打车软件性能、盈利模式、安全性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性能方面看:Robert D.Cairns利用问卷形式研究了用户对于打车软件的要求。研究表明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众多手机App中,打车软件发展势如破竹,从2012年的兴起到现在,打车软件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行”的方式。经过几轮淘汰赛,打车软件已经形成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
国内外学者都对打车软件性能、盈利模式、安全性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性能方面看:Robert D.Cairns利用问卷形式研究了用户对于打车软件的要求。研究表明用户最为在意的是车辆的快速到达,其次是软件界面的简洁方便,司机的优秀服务等,最后得出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是打车软件企业应当率先引入和改进的技术[2]。同时李旭超也对“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打车软件对乘客打车行为影响的优势与劣势并存,软件的利用机遇与挑战同在[3]。国内外学者也对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赵静、赵恩红基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对打车软件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得出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遥不可及,司机使用打车软件增加事故次数,出租车资源分配发生变化等结论[4]。于晶晶也对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以及背后价格大战的目的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在火拼过程中其价格大战背后的最终承担着被认为是普通大众是不合理的[5]。对于打车软件的安全性以及政府监管方面,Daniel Flores具体研究了打车软件的安全保障手段,研究指出在打车软件操作界面和流程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司机在使用打车软件时的行车安全成为了顾客更愿意考虑的问题[6]。而周光伟通过研究打车软件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认为衡量打车软件的优劣和基本监管体系是否应该被颠覆,都要以是否符合乘客的利益为最终衡量标准,提出应在基本监管体系下设计对打车软件的管制策略[7]。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打车软件起步较慢,直到“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兴起才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打车软件战略的不断变化,打车软件竞争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通过研究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的竞争策略来提高其社会效益。
1 打车软件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1.1手机打车应用市场发展阶段
在中国的一些发达城市,“打车难”一直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主要是出租车市场供给不平衡,司机与乘客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这一现象的产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打车软件应运而生。何为打车软件?打车软件是一款立足于LBS(地理位置,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O2O(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的打车应用,主要面向日常乘客和出租车司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打车软件的操作十分简单,主要就是一个交易“闭环”即“预订—上车—付钱—下车”的一个场景。
图1 手机打车应用市场发展阶段
2011年起摇摇招车的成立,预示着中国打车软件的市场的兴起。2012年到2013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各类打车软件层出不穷,在中国呈现井喷式增长,先后出现了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大黄蜂打车、百米出租车、打车小秘等近30款打车软件。结合产业生命周期来看,这段时期是打车软件市场的孕育期,主要表现为打车产品层出不穷,而很多打车产品的设计尚未成熟,该阶段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的主要目标是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
2013年下半年,井喷式增长被突然扭曲,各个打车软件经过融资失败,战略合并等一系列举措后,打车市场呈现出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双雄争霸的局面。这段时期为打车软件市场的成长期,通过多方竞争,打车软件市场的行业标准逐步形成,技术以及服务质量已经趋向于稳定。从2015年开始,打车软件市场已经初步进入成熟期,打车软件行业特点以及竞争状况都非常清晰。手机打车应用市场发展阶段主要由图1所示。
1.2 打车软件主流供应商分析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打车软件主流供应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与分析。
(1)快的打车
快的打车是由杭州快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便民打车的智能手机应用。公司于2012年5月成立,同年8月在杭州上线。主要面对江浙沪的客户群体,公司先后经过四轮融资[8],具体的融资过程如图2所示,快的打车将传统出租车与乘客间的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联系。乘客可以轻松发单,随时随地打车;司机可以降低空驶率,轻轻松松多赚钱。该软件为打车乘客和出租司机量身定做,乘客可以通过APP快捷方便的实时打车或者预约用车,司机也可以通过APP安全便捷的接生意,同时通过减少空跑来增加收入。
图2 快的打车的融资过程
同时快的打车加强与去哪儿网、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手机应用运营商的合作,为其打车功能提供服务支持。在获得阿里巴巴的投资后,快的打车嵌入支付宝平台,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可以通过支付宝在线支付全部打车费用的打车APP。
(2)滴滴打车
滴滴打车是由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公司于2012年6月6日正式成立,9月9日在北京上线,每天为全国超过一亿的用户提供便捷的用车服务。滴滴打车业务发展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成为北京出租车司机使用最多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
0 引言 1
1 打车软件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2
1.1手机打车应用市场发展阶段 2
1.2 打车软件主流供应商分析 3
2 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竞争策略的比较分析 4
2.1补贴策略 4
2.2市场扩张策略 6
2.3服务策略 8
2.4文化策略 9
3 打车软件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1
3.1 盈利模式不清晰 11
3.2 安全问题 12
3.3 政府监管问题 13
4 相关建议与对策 14
4.1 寻求盈利模式的多样性 14
4.2 加强技术开发 15
4.3 完善政府监管 15
结论与展望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竞争策略比较分析
0 引言
手机App在市场上广泛流行起来,它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用户对品牌的态度和购买意愿[1]。在众多手机App中,打车软件发展势如破竹,从2012年的兴起到现在,打车软件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行”的方式。经过几轮淘汰赛,打车软件已经形成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
国内外学者都对打车软件性能、盈利模式、安全性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性能方面看:Robert D.Cairns利用问卷形式研究了用户对于打车软件的要求。研究表明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众多手机App中,打车软件发展势如破竹,从2012年的兴起到现在,打车软件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行”的方式。经过几轮淘汰赛,打车软件已经形成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
国内外学者都对打车软件性能、盈利模式、安全性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性能方面看:Robert D.Cairns利用问卷形式研究了用户对于打车软件的要求。研究表明用户最为在意的是车辆的快速到达,其次是软件界面的简洁方便,司机的优秀服务等,最后得出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是打车软件企业应当率先引入和改进的技术[2]。同时李旭超也对“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打车软件对乘客打车行为影响的优势与劣势并存,软件的利用机遇与挑战同在[3]。国内外学者也对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赵静、赵恩红基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对打车软件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得出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遥不可及,司机使用打车软件增加事故次数,出租车资源分配发生变化等结论[4]。于晶晶也对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以及背后价格大战的目的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在火拼过程中其价格大战背后的最终承担着被认为是普通大众是不合理的[5]。对于打车软件的安全性以及政府监管方面,Daniel Flores具体研究了打车软件的安全保障手段,研究指出在打车软件操作界面和流程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司机在使用打车软件时的行车安全成为了顾客更愿意考虑的问题[6]。而周光伟通过研究打车软件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认为衡量打车软件的优劣和基本监管体系是否应该被颠覆,都要以是否符合乘客的利益为最终衡量标准,提出应在基本监管体系下设计对打车软件的管制策略[7]。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打车软件起步较慢,直到“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兴起才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打车软件战略的不断变化,打车软件竞争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通过研究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的竞争策略来提高其社会效益。
1 打车软件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1.1手机打车应用市场发展阶段
在中国的一些发达城市,“打车难”一直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主要是出租车市场供给不平衡,司机与乘客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这一现象的产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打车软件应运而生。何为打车软件?打车软件是一款立足于LBS(地理位置,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O2O(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的打车应用,主要面向日常乘客和出租车司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打车软件的操作十分简单,主要就是一个交易“闭环”即“预订—上车—付钱—下车”的一个场景。
图1 手机打车应用市场发展阶段
2011年起摇摇招车的成立,预示着中国打车软件的市场的兴起。2012年到2013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各类打车软件层出不穷,在中国呈现井喷式增长,先后出现了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大黄蜂打车、百米出租车、打车小秘等近30款打车软件。结合产业生命周期来看,这段时期是打车软件市场的孕育期,主要表现为打车产品层出不穷,而很多打车产品的设计尚未成熟,该阶段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的主要目标是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
2013年下半年,井喷式增长被突然扭曲,各个打车软件经过融资失败,战略合并等一系列举措后,打车市场呈现出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双雄争霸的局面。这段时期为打车软件市场的成长期,通过多方竞争,打车软件市场的行业标准逐步形成,技术以及服务质量已经趋向于稳定。从2015年开始,打车软件市场已经初步进入成熟期,打车软件行业特点以及竞争状况都非常清晰。手机打车应用市场发展阶段主要由图1所示。
1.2 打车软件主流供应商分析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打车软件主流供应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与分析。
(1)快的打车
快的打车是由杭州快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便民打车的智能手机应用。公司于2012年5月成立,同年8月在杭州上线。主要面对江浙沪的客户群体,公司先后经过四轮融资[8],具体的融资过程如图2所示,快的打车将传统出租车与乘客间的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联系。乘客可以轻松发单,随时随地打车;司机可以降低空驶率,轻轻松松多赚钱。该软件为打车乘客和出租司机量身定做,乘客可以通过APP快捷方便的实时打车或者预约用车,司机也可以通过APP安全便捷的接生意,同时通过减少空跑来增加收入。
图2 快的打车的融资过程
同时快的打车加强与去哪儿网、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手机应用运营商的合作,为其打车功能提供服务支持。在获得阿里巴巴的投资后,快的打车嵌入支付宝平台,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可以通过支付宝在线支付全部打车费用的打车APP。
(2)滴滴打车
滴滴打车是由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公司于2012年6月6日正式成立,9月9日在北京上线,每天为全国超过一亿的用户提供便捷的用车服务。滴滴打车业务发展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成为北京出租车司机使用最多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