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石家庄10个村庄的调查

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6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理论上农民是应该无法自由重新选择户籍住地,在城市里没有非农业户籍,就不能分享所到城市的户籍市民拥有的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本文从特殊角度来理解与定义“农民工”,随机在石家庄内抽取了10个村庄(包括小县城的村庄、城乡结合部村庄、偏远村庄)并在自己的范围定义的内来研究这类人群的择业问题尤其研究他们的择业影响因素的问题,其中影响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工作单位的规范程度、薪酬福利水、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据此得出研究结论,为政府、企业、个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前言3
一、文献与相关理论综述5
(一)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5
1.农民工及其现状5
(1)农民工5
(2)农民工的形成原因及现状5
2.择业行为6
(二)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7
1.理性选择理论 7
2.人力资本理论7
二、研究设计8
(一)研究定义与调查8
1.农民工定义8
2.农民工择业行为定义8
3.农民工择业行为影响因素8
(二)研究前言9
(三)问卷设计和预设10
1.预调查10
2.正式问卷的构成10
三、研究分析11
正式样本结构与分析11
1.样本构成情况11
2.农民工基本特征分析12
(二)问卷测试结果分析14
1.对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15
2.对各个影响因素或各组影响因素分配权重15
(三)分析结果讨论15
(四)对统计结果思考15
四、结论和建议15
(一)主要结论15
(二)政策建议16
1.政府方面16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企业方面17
3.自身方面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8
附件:就业调查卷19
外出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基于石家庄市10个村庄的调查
引言
前言
研究背景、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民工是我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特殊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20 世纪 80 年代末,产生了所谓的“民工潮”,人们便将在这一时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称之为“农民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他们已渐渐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这一巨大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择业行为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存在明显差异的新群体。
王春光(2001)将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分割开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并专题论述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外出务工的原因,行动选择,社会认同,城乡融合等方面的问题。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正式将这一新群体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文件还提出:要“采取有效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约有 1.3 亿农民工,并且这一群体以每年 600 至 800 万人的速度增加,而农民工这一群体中 60%的人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之中,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的生活经历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表现出全新的一面,他们拥有新的思想,新的梦想,新的追求,具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择业观,择业行为等群体特征。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质量的高低与择业行为的合理性息息相关,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和市民化的进程,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进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研究的总框架、研究步骤和论文的结构





文献与相关理论综述
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
1、农民工及其现状
1.1农民工
在学术界,关于农民工较为广泛的定义是:农民工的职业仍然是农民,具有农村户籍,在农村承包土地,但同时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以取得非农劳动报酬的劳动者。沈立人认为,农民工 “贡献在城市、年轻在城市、养老回农村”,但王琳琳等(2003)认为,“农民工不是身份上的称谓,而是职业上的称谓,指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活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的个人”。然而,侯贵彬(2011)认为“农民工通常也叫民工、外来工、外来劳务工,是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产生的。”
无论怎么定义农民工,中国“农民工”都明摆着目前是享受“改革成果”最少最少的族群,并且其总体上,完全可能成为将来之中国另一为数庞大的贫穷族群。所以,梁晓声的观点是,即然大多数的他们并不在乎和计较叫他们“农民工”,社会无妨还那么暂且叫着,并不要过分计较那种潜意识的歧视,他们只是城乡过渡阶层,区别于农民,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人。他们的出现,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强烈向往,对成为城里人的强烈渴望,必将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1.2农民工的形成原因及现状
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扩大,种田不合算,新生活的诱惑,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此时,农民在改革中自发创造的产物“农民工潮”形成了,它并非毁历代王朝的流民,也没有必要对农民工实施防范与管制的管理,因为他们在农村有家可归,不是难民;他们并不是西方某些国家工业化时期(“羊吃人”时代)失掉土地的农村“难民潮”,因为他们有家可归,有耕地,多数人也不拖家带口,他们外出的目的就是打工、挣钱寄回家;他们并非节日性的与季节性的对中国铁路运输造成了障碍,因为这些可以预测的运输高峰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提前措施与举动解决掉的,更不会造成社会矛盾;更没有必要剥削农民工的工资去构成那些对城市治安保证、又隐含对“农民工”歧视与排斥的管理费用、更有甚有的管理部门拿着那些别人的血汗钱做一些尸位素餐的事情,因为他们更大的是:为他们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与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只可惜这贡献与回报是不对等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5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