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20191230170447]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鲁迅,小说,传统女性,知识分子女性
目 录
1引言1
2 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分析1
2.1 传统美德的体现者1
2.1.1 勤劳朴实的奉献者1
2.1.2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
2.2 封建思想的牺牲者 3
2.2.1 从一而终的盲从者3
2.2.2 族权、神权的依赖者5
3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6
3.1 先进思想的探路者6
3.2 突破道路的失败者7
3.2.1 欲突而迷的依赖者7
3.2.2 无所适从的流浪者7
4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刻画的意义8
4.1 重塑国民性的努力8
4.2 理想世界的坚守9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13
1 引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以思想启蒙为主导的,鲁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根据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及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创作,他的写作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1881年到1918年,属于鲁迅先生创作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创作的论文、散文和小说写作,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基本上还是比较规范和传统的;后期的创作主要是在杂文集《华盖集》之后,也就是1927年之后的时间即革命争论之后,在这个阶段中,他的作品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难以规范的写作样式。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豪,他总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以一个特定的视角看到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中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尤其对于处于最底层的女性,他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鲁迅对家庭问题、妇女问题、精神问题,以及当时社会现实中的各种怪现象在他的笔下进行了相当全面、系统的反思并提供了自己的答案。
2 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涉及农村妇女形象的作品有很多,其中又以《祝福》、《明天》、《离婚》为显著代表。《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是广大读者群众最为熟识的作品人物,她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种群体的时代悲剧。鲁迅先生作为中国人民思想的先驱者,人性思想的体现者,弱势群体的关注者,始终以包含着同情、悲伤的情怀一直关注着她们,鼓励着她们。
2.1 传统美德的体现者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每一个女性形象都包含着很多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主要以勤劳朴实,自食其力为主。这些美德构建了中国人称礼仪之邦的一块重要基石。
2.1.1 勤劳朴实的奉献者
鲁迅先生是中国的一代文学大豪,他用他有限的生命来呼唤那无限的人性之美。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对勤劳朴实美德的赞美。鲁迅第一篇有关农村妇女的小说名叫《明天》。故事的主人公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平日里仅仅只能靠那一台极其老旧棉纱纺织机来养活她和三岁的儿子——宝儿,即使她的已经早已经历过流血、化脓、生茧的过程,她依然日夜不停!而她活着唯一的希望就是望子成龙,尤其是当宝儿瞪着一双黑黑的小眼睛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孩子的童真还有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恋是如此地温暖了一颗作为母亲的心。当然这也带给了单四嫂子强大的生活动力。
作为一个寡妇,在如此窘困的生活环境中,正是靠着儿子那充满童真的话语,鼓起十足地勇气,坚强地活着,鲁迅以其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爱子形象。一个饱受生活重压的母亲,一个在当时社会无依无靠的寡妇,在生活如此窘迫的那个年代,仅仅因为孩子的关爱,因为儿子的一句贴心的话,就能振奋她,为此她默默忍受着,为了那纯真孩子,这就是她对生活仅有一丝希望。
一个关爱孩子,以孩子为生命的母亲,在她们平淡生活中,没有一点点“分外”的要求,她只是为了起码的生活必需品而整日不停地劳作着,她们被社会压抑得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了,只能通过母子之间的观爱来互相“取暖”。这就是一个母亲,一个以生命为母爱诠释的母亲。
2.1.2 吃苦耐劳的劳动者
鲁迅先生最让人熟识的女性形象就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鲁迅作品中吃苦耐劳形象的典型,虽然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她自食其力的心态却从未泯灭,劳动也从未停止。她两次从夫家偷跑回来,毅然决然的带着希望回到鲁四老爷家里,正是那种自食其力的精神促进。在鲁四姥爷家里,祥林嫂作为佣人,即使无法参与祭祀等活动,但她依然兢兢业业的劳动着,在自己分内之事方面,祥林嫂都尽心尽力的去完成,因此,很得鲁四老夫人的喜欢,可惜时运不济,被婆婆将其卖出,虽然祥林嫂激烈反抗,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在嫁入贺家坳后,相夫教子,从未有丝毫懒惰之事,也有了一个孩子,在其老公死亡之后,祥林嫂继续因为母子两人的生活必需品而吃苦耐劳,她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她为的只是能以自己的劳动而非他人的接济来生活。虽然最后祥林嫂最终人生以悲剧终结,但她无疑是中国旧社会妇女形象自食其力形象的典型。
2.2 封建思想的牺牲者
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大多为封建思想所束缚,三从四德的思想枷锁牢牢的禁锢着她们,在社会的重压下,她们只能沉溺其中。
2.2.1 从一而终的盲从者
在处于封建社会的当时,统治者们一边宣扬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一边又惟恐妇女站起来反抗她们,于是便设计出了种种摧残妇女身心的封建礼教,所谓贞节,就是将一副沉重的思想枷锁牢牢地套在女性头上。不少女性在这种封建礼教的愚弄下,为了能在身后立一块所谓的贞节牌坊,不惜虐杀了自己的个性,演绎出了一幕幕令人怵目惊心的悲剧。
“寡妇”是中国封建文化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早在汉代,人们就主张寡妇要守节明志。特别是经过宋明理学学者们的大力提倡,到了民国时期,节烈风气仍然很流行。什么是节烈?鲁迅说:“据时下的道德家的思想定界说,大约节烈就是丈夫死了,也决不再嫁,更不私奔。”而且“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不节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主名的虐待”。于是“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便成为禁锢着妇女一生的精神枷锁。【1】
祥林嫂的悲剧是随着第一个丈夫的死而展开。婆婆将她再嫁,祥林嫂激烈而不屈的反抗。“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还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种以死相拼的反抗力量,实则是祥林嫂对“从一而终”这种封建贞节思想的坚守和维护。而当她再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面对其他人冷眼相待的时候,她所做的也只是用她辛苦了一整年的工钱去捐门槛,买了一条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带,用来“赎了她这一世的罪名”。然而当她再去为祭祀用的碗筷清理时,鲁四婶的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又使她的手像被炮烙了一样的缩了回来,“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从此变得比以前更加愚笨木讷。临死时又惟恐到了阴间,被两个男人锯开,最终成为当时寡妇主义的殉葬品。祥林嫂所遭遇的事情,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在于自己违背了“从一而终”的条约,冒犯了寡妇主义的信条,理应受到所有人的唾弃,因此她活得毫无怨言。而在鲁镇其她女人的眼里,祥林嫂是不祥之人。对于祥林嫂的改嫁,柳妈认为“实在不合算”,还不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并且给了祥林嫂去捐门槛的建议。在这彻骨冰心的冷漠的背后,实则说明残忍的贞节观念早已毁灭了她的人性,人类最正常的伦理情感被扭曲焚毁了。【2】四婶也同样的,对于祥林嫂的改嫁,她说是:“祥林嫂竟肯依?”而且觉得祥林嫂做的东西“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使祥林嫂再也不能去享受礼祭祖宗的待遇。其实这是柳妈、四婶等人没有意识到,她们同样都是女人,一样受贞节观念的禁锢,她们在舔舐别人痛苦的同时,也正是在舔舐自己的悲哀。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鲁迅,小说,传统女性,知识分子女性
目 录
1引言1
2 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分析1
2.1 传统美德的体现者1
2.1.1 勤劳朴实的奉献者1
2.1.2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
2.2 封建思想的牺牲者 3
2.2.1 从一而终的盲从者3
2.2.2 族权、神权的依赖者5
3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6
3.1 先进思想的探路者6
3.2 突破道路的失败者7
3.2.1 欲突而迷的依赖者7
3.2.2 无所适从的流浪者7
4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刻画的意义8
4.1 重塑国民性的努力8
4.2 理想世界的坚守9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13
1 引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以思想启蒙为主导的,鲁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根据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及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创作,他的写作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1881年到1918年,属于鲁迅先生创作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创作的论文、散文和小说写作,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基本上还是比较规范和传统的;后期的创作主要是在杂文集《华盖集》之后,也就是1927年之后的时间即革命争论之后,在这个阶段中,他的作品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难以规范的写作样式。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豪,他总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以一个特定的视角看到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中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尤其对于处于最底层的女性,他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鲁迅对家庭问题、妇女问题、精神问题,以及当时社会现实中的各种怪现象在他的笔下进行了相当全面、系统的反思并提供了自己的答案。
2 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涉及农村妇女形象的作品有很多,其中又以《祝福》、《明天》、《离婚》为显著代表。《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是广大读者群众最为熟识的作品人物,她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种群体的时代悲剧。鲁迅先生作为中国人民思想的先驱者,人性思想的体现者,弱势群体的关注者,始终以包含着同情、悲伤的情怀一直关注着她们,鼓励着她们。
2.1 传统美德的体现者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每一个女性形象都包含着很多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主要以勤劳朴实,自食其力为主。这些美德构建了中国人称礼仪之邦的一块重要基石。
2.1.1 勤劳朴实的奉献者
鲁迅先生是中国的一代文学大豪,他用他有限的生命来呼唤那无限的人性之美。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对勤劳朴实美德的赞美。鲁迅第一篇有关农村妇女的小说名叫《明天》。故事的主人公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平日里仅仅只能靠那一台极其老旧棉纱纺织机来养活她和三岁的儿子——宝儿,即使她的已经早已经历过流血、化脓、生茧的过程,她依然日夜不停!而她活着唯一的希望就是望子成龙,尤其是当宝儿瞪着一双黑黑的小眼睛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孩子的童真还有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恋是如此地温暖了一颗作为母亲的心。当然这也带给了单四嫂子强大的生活动力。
作为一个寡妇,在如此窘困的生活环境中,正是靠着儿子那充满童真的话语,鼓起十足地勇气,坚强地活着,鲁迅以其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爱子形象。一个饱受生活重压的母亲,一个在当时社会无依无靠的寡妇,在生活如此窘迫的那个年代,仅仅因为孩子的关爱,因为儿子的一句贴心的话,就能振奋她,为此她默默忍受着,为了那纯真孩子,这就是她对生活仅有一丝希望。
一个关爱孩子,以孩子为生命的母亲,在她们平淡生活中,没有一点点“分外”的要求,她只是为了起码的生活必需品而整日不停地劳作着,她们被社会压抑得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了,只能通过母子之间的观爱来互相“取暖”。这就是一个母亲,一个以生命为母爱诠释的母亲。
2.1.2 吃苦耐劳的劳动者
鲁迅先生最让人熟识的女性形象就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鲁迅作品中吃苦耐劳形象的典型,虽然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她自食其力的心态却从未泯灭,劳动也从未停止。她两次从夫家偷跑回来,毅然决然的带着希望回到鲁四老爷家里,正是那种自食其力的精神促进。在鲁四姥爷家里,祥林嫂作为佣人,即使无法参与祭祀等活动,但她依然兢兢业业的劳动着,在自己分内之事方面,祥林嫂都尽心尽力的去完成,因此,很得鲁四老夫人的喜欢,可惜时运不济,被婆婆将其卖出,虽然祥林嫂激烈反抗,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在嫁入贺家坳后,相夫教子,从未有丝毫懒惰之事,也有了一个孩子,在其老公死亡之后,祥林嫂继续因为母子两人的生活必需品而吃苦耐劳,她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她为的只是能以自己的劳动而非他人的接济来生活。虽然最后祥林嫂最终人生以悲剧终结,但她无疑是中国旧社会妇女形象自食其力形象的典型。
2.2 封建思想的牺牲者
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大多为封建思想所束缚,三从四德的思想枷锁牢牢的禁锢着她们,在社会的重压下,她们只能沉溺其中。
2.2.1 从一而终的盲从者
在处于封建社会的当时,统治者们一边宣扬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一边又惟恐妇女站起来反抗她们,于是便设计出了种种摧残妇女身心的封建礼教,所谓贞节,就是将一副沉重的思想枷锁牢牢地套在女性头上。不少女性在这种封建礼教的愚弄下,为了能在身后立一块所谓的贞节牌坊,不惜虐杀了自己的个性,演绎出了一幕幕令人怵目惊心的悲剧。
“寡妇”是中国封建文化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早在汉代,人们就主张寡妇要守节明志。特别是经过宋明理学学者们的大力提倡,到了民国时期,节烈风气仍然很流行。什么是节烈?鲁迅说:“据时下的道德家的思想定界说,大约节烈就是丈夫死了,也决不再嫁,更不私奔。”而且“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不节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主名的虐待”。于是“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便成为禁锢着妇女一生的精神枷锁。【1】
祥林嫂的悲剧是随着第一个丈夫的死而展开。婆婆将她再嫁,祥林嫂激烈而不屈的反抗。“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还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种以死相拼的反抗力量,实则是祥林嫂对“从一而终”这种封建贞节思想的坚守和维护。而当她再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面对其他人冷眼相待的时候,她所做的也只是用她辛苦了一整年的工钱去捐门槛,买了一条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带,用来“赎了她这一世的罪名”。然而当她再去为祭祀用的碗筷清理时,鲁四婶的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又使她的手像被炮烙了一样的缩了回来,“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从此变得比以前更加愚笨木讷。临死时又惟恐到了阴间,被两个男人锯开,最终成为当时寡妇主义的殉葬品。祥林嫂所遭遇的事情,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在于自己违背了“从一而终”的条约,冒犯了寡妇主义的信条,理应受到所有人的唾弃,因此她活得毫无怨言。而在鲁镇其她女人的眼里,祥林嫂是不祥之人。对于祥林嫂的改嫁,柳妈认为“实在不合算”,还不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并且给了祥林嫂去捐门槛的建议。在这彻骨冰心的冷漠的背后,实则说明残忍的贞节观念早已毁灭了她的人性,人类最正常的伦理情感被扭曲焚毁了。【2】四婶也同样的,对于祥林嫂的改嫁,她说是:“祥林嫂竟肯依?”而且觉得祥林嫂做的东西“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使祥林嫂再也不能去享受礼祭祖宗的待遇。其实这是柳妈、四婶等人没有意识到,她们同样都是女人,一样受贞节观念的禁锢,她们在舔舐别人痛苦的同时,也正是在舔舐自己的悲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