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的乐府诗之边塞题材研究
鲍照的乐府诗之边塞题材研究[20191230170332]
毕业论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鲍照,边塞,风格
目 录
1 引言 1
2鲍照乐府诗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1
2.1鲍照卑微的身世 2
2.2文学自身的发展 3
2.2.1前朝的积累 3
2.2.2时代风尚的影响 3
3鲍照乐府诗之边塞诗的题材内容 4
3.1歌颂战士戍守边境,抵御侵略的爱国情怀的题材内容 4
3.2揭露并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刻薄寡恩 5
3.3反映了征夫思妇之间离愁别绪的情感 6
3.4对边地环境细致深刻的描绘 7
4鲍照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8
4.1开创了对塞外风光和战争气氛的具体描绘的先河 8
4.2在文体方面的开拓与创新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鲍照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乐府诗的成就为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边塞生活为主,鲍照在乐府诗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因“才秀人微”,并未立传,流传的诗文不足总量的一半。对鲍照诗文的注释也比较晚,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特别是鲍照乐府诗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鲍照乐府诗的边塞题材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学与阐释学方法,探究影响其乐府诗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上的继承与发展,梳理其乐府诗创作的思想内容与渊源,从而清晰地昭显其乐府诗的内在文化素质。
同时,本文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新的视角,从文学史、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鲍照乐府诗创作的主要方面,全面揭示了鲍照边塞诗的总体风貌与特出成就,分析鲍其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2鲍照乐府诗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鲍照所处的是门阀制度猖撅的时代,他“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在南朝诗坛上遭到了排挤和歧视。一些文学批评家根本没有对他的作品给以公正的评价。钟嵘在《诗品》中说,鲍照的作品“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出身于大贵族的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严羽《沧浪诗话》中直接了当地说:“鲍不如谢”。像这样的一代文豪,《宋书》居然不予列传。然而,他们客观上不得不承认鲍照在诗坛的地位。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把鲍照文体列为当时的三体之一。他说:“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省三体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育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2.1鲍照卑微的身世
鲍照家世,史书鲜有记载,或语焉不详。《宋书》称“东海鲍照”,《南史》亦云其为东海人。所记生平事迹颇为粗略。《虞炎序》则叙道:“鲍照字明远,木上党人。”无论是东海还是上党,皆属南朝侨县,是朝廷专为北方迁徙而来的民众所设立的,可见鲍照本籍在北方,可以说鲍照的出身是较为卑微的,《虞炎序》也称其”家世贫贱“,《张溥题辞》写道:”鲍明远才秀人微,史不立传。“《南齐书·幸臣传》将他与巢尚之、戴法兴等寒族人物相提,鲍照本人也多次说道“负锸下农,执羁未皂”“伙根孤伎薄[1]”。
鲍照身处社会下层,却不甘沉沦,认识到自己“田茅下第,质非谢品”,但他“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热读经书,很早就学会作诗犷十五朗诗书,篇愉靡不通”。年轻时便贡诗言志”,赢得了临川王刘义庆的青睐,‘寻耀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表现出了诗人超拔于流俗的才华与自信。不仅如此,他对于仕途与功名有着不可遏止的强烈欲望,很想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有人劝他“郎位尚卑,不可轻杵大王”时,他道出了一番豪气干云的话语:“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口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充分流露出年轻诗人身上那种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士族子弟凭借家世,可以很快位居权要。但是,“英俊沉下僚”的鲍明远,在当时“世胄蹑高位”的社会环境下,既无门第可凭,也无权要推荐,仕途是十分不如意的。当时的贫寒之士要想取得政治地位,以军功进身是最可行也基本上是唯一的途径。当沉沦下僚之人,不能通过正常的仕途谋求发展时,他往往会从军边塞,以建立军功来博取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裕、沈攸之等皆以军功取得高位,这种情况对出身寒门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刺激。寒门士人多具有希望通过建立边功,来打破门阀限制而取得高位的理想。而鲍照出身寒微,他努力想改变自己的身世,史书中尽管没有他从军的经历,但他数次亲临边地却是有记载的。当时的南北朝对峙的情势,也为他提供了这种条件。南北分裂,刘宋与北魏对峙将近一百五十年,其间经历了无数次南北战争,长期的战乱和人民的频繁迁徙,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统一。大批有识之士,也都参加过战争[2]。这样的社会背景给作者提供了写作边塞诗的素材,
鲍照在当时写下大量的边塞从军之作,这本身就是他在这种时代环境中而产生的理想的反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2.2文学自身的发展
2.2.1前朝的积累
首先,战争诗在《诗经》中已经出现,多集中在风诗当中,其中《东山》、《采薇》等就是其杰出代表。汉末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汉乐府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汉末文人陈琳创作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梁陈时期徐陵《关山月》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以旁观者、边疆战士、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叙述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除此之外,建安作家也多有创作这一题材的诗作传世。前朝诗歌的积累,都在鲍照的边塞诗中得以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虽说不能与唐朝成熟的边塞诗相比,但毕竟是将这一诗歌流派很好的推动到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鲍照是这一题材的继承与开拓者。
2.2.2时代风尚的影响
鲍照大量创作边塞题材的乐府诗一方面与其自身的个性与审美情趣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整个文坛风气影响的结果。受当时南朝时代风气的影响,当时南朝的诗人大多都是利用汉代关于战争的史实进行创作的,大多数诗人是没有边塞生活这方面的体验的。鲍照写作此类诗也主要是想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边塞的风光以及军旅生活等激动人心的内容,来造成一种高度紧张、富于激情的一种诗境,这也是鲍照许多描写战争的诗篇无法与具体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原因[3]。因此我们说,鲍照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动机是其时代心理的反映。
南朝边塞乐府诗内容虽多为诗人虚拟,但在描写景物意象上较前代却更为细致凝炼、生动逼真,追求细腻刻画的表现方式。这一点在鲍照此类诗的创作中有鲜明的体现。如鲍照在《代出自蓟北门行》中所描写的“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猾,角弓不可张。”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接,很自然的为英勇顽强的战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的环境,使他们在艰难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的战斗精神有效的得到显示。
3鲍照乐府诗之边塞诗的题材内容
鲍照是南朝最早有意识写边塞题材的诗人,这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虽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边塞诗(到唐代这种诗才真正独立出来),但实际上已开唐代边塞诗的先声。鲍照的乐府诗中大部分是以描写战争、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等为题材内容的。其军旅之作历来备受瞩目,钟嵘的《诗品序》曰:“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出自钟嵘的《诗品》)此外,从《昭明文选》选录了鲍照的《东武吟》、《出自蓟北门行》和《代苦热行》这三首军旅之作也可以见出对鲍照此类诗的推崇[4]。
毕业论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鲍照,边塞,风格
目 录
1 引言 1
2鲍照乐府诗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1
2.1鲍照卑微的身世 2
2.2文学自身的发展 3
2.2.1前朝的积累 3
2.2.2时代风尚的影响 3
3鲍照乐府诗之边塞诗的题材内容 4
3.1歌颂战士戍守边境,抵御侵略的爱国情怀的题材内容 4
3.2揭露并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刻薄寡恩 5
3.3反映了征夫思妇之间离愁别绪的情感 6
3.4对边地环境细致深刻的描绘 7
4鲍照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8
4.1开创了对塞外风光和战争气氛的具体描绘的先河 8
4.2在文体方面的开拓与创新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鲍照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乐府诗的成就为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边塞生活为主,鲍照在乐府诗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因“才秀人微”,并未立传,流传的诗文不足总量的一半。对鲍照诗文的注释也比较晚,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特别是鲍照乐府诗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鲍照乐府诗的边塞题材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学与阐释学方法,探究影响其乐府诗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上的继承与发展,梳理其乐府诗创作的思想内容与渊源,从而清晰地昭显其乐府诗的内在文化素质。
同时,本文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新的视角,从文学史、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鲍照乐府诗创作的主要方面,全面揭示了鲍照边塞诗的总体风貌与特出成就,分析鲍其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2鲍照乐府诗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鲍照所处的是门阀制度猖撅的时代,他“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在南朝诗坛上遭到了排挤和歧视。一些文学批评家根本没有对他的作品给以公正的评价。钟嵘在《诗品》中说,鲍照的作品“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出身于大贵族的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严羽《沧浪诗话》中直接了当地说:“鲍不如谢”。像这样的一代文豪,《宋书》居然不予列传。然而,他们客观上不得不承认鲍照在诗坛的地位。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把鲍照文体列为当时的三体之一。他说:“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省三体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育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2.1鲍照卑微的身世
鲍照家世,史书鲜有记载,或语焉不详。《宋书》称“东海鲍照”,《南史》亦云其为东海人。所记生平事迹颇为粗略。《虞炎序》则叙道:“鲍照字明远,木上党人。”无论是东海还是上党,皆属南朝侨县,是朝廷专为北方迁徙而来的民众所设立的,可见鲍照本籍在北方,可以说鲍照的出身是较为卑微的,《虞炎序》也称其”家世贫贱“,《张溥题辞》写道:”鲍明远才秀人微,史不立传。“《南齐书·幸臣传》将他与巢尚之、戴法兴等寒族人物相提,鲍照本人也多次说道“负锸下农,执羁未皂”“伙根孤伎薄[1]”。
鲍照身处社会下层,却不甘沉沦,认识到自己“田茅下第,质非谢品”,但他“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热读经书,很早就学会作诗犷十五朗诗书,篇愉靡不通”。年轻时便贡诗言志”,赢得了临川王刘义庆的青睐,‘寻耀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表现出了诗人超拔于流俗的才华与自信。不仅如此,他对于仕途与功名有着不可遏止的强烈欲望,很想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有人劝他“郎位尚卑,不可轻杵大王”时,他道出了一番豪气干云的话语:“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口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充分流露出年轻诗人身上那种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士族子弟凭借家世,可以很快位居权要。但是,“英俊沉下僚”的鲍明远,在当时“世胄蹑高位”的社会环境下,既无门第可凭,也无权要推荐,仕途是十分不如意的。当时的贫寒之士要想取得政治地位,以军功进身是最可行也基本上是唯一的途径。当沉沦下僚之人,不能通过正常的仕途谋求发展时,他往往会从军边塞,以建立军功来博取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裕、沈攸之等皆以军功取得高位,这种情况对出身寒门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刺激。寒门士人多具有希望通过建立边功,来打破门阀限制而取得高位的理想。而鲍照出身寒微,他努力想改变自己的身世,史书中尽管没有他从军的经历,但他数次亲临边地却是有记载的。当时的南北朝对峙的情势,也为他提供了这种条件。南北分裂,刘宋与北魏对峙将近一百五十年,其间经历了无数次南北战争,长期的战乱和人民的频繁迁徙,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统一。大批有识之士,也都参加过战争[2]。这样的社会背景给作者提供了写作边塞诗的素材,
鲍照在当时写下大量的边塞从军之作,这本身就是他在这种时代环境中而产生的理想的反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2.2文学自身的发展
2.2.1前朝的积累
首先,战争诗在《诗经》中已经出现,多集中在风诗当中,其中《东山》、《采薇》等就是其杰出代表。汉末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汉乐府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汉末文人陈琳创作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梁陈时期徐陵《关山月》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以旁观者、边疆战士、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叙述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除此之外,建安作家也多有创作这一题材的诗作传世。前朝诗歌的积累,都在鲍照的边塞诗中得以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虽说不能与唐朝成熟的边塞诗相比,但毕竟是将这一诗歌流派很好的推动到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鲍照是这一题材的继承与开拓者。
2.2.2时代风尚的影响
鲍照大量创作边塞题材的乐府诗一方面与其自身的个性与审美情趣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整个文坛风气影响的结果。受当时南朝时代风气的影响,当时南朝的诗人大多都是利用汉代关于战争的史实进行创作的,大多数诗人是没有边塞生活这方面的体验的。鲍照写作此类诗也主要是想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边塞的风光以及军旅生活等激动人心的内容,来造成一种高度紧张、富于激情的一种诗境,这也是鲍照许多描写战争的诗篇无法与具体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原因[3]。因此我们说,鲍照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动机是其时代心理的反映。
南朝边塞乐府诗内容虽多为诗人虚拟,但在描写景物意象上较前代却更为细致凝炼、生动逼真,追求细腻刻画的表现方式。这一点在鲍照此类诗的创作中有鲜明的体现。如鲍照在《代出自蓟北门行》中所描写的“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猾,角弓不可张。”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接,很自然的为英勇顽强的战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的环境,使他们在艰难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的战斗精神有效的得到显示。
3鲍照乐府诗之边塞诗的题材内容
鲍照是南朝最早有意识写边塞题材的诗人,这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虽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边塞诗(到唐代这种诗才真正独立出来),但实际上已开唐代边塞诗的先声。鲍照的乐府诗中大部分是以描写战争、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等为题材内容的。其军旅之作历来备受瞩目,钟嵘的《诗品序》曰:“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出自钟嵘的《诗品》)此外,从《昭明文选》选录了鲍照的《东武吟》、《出自蓟北门行》和《代苦热行》这三首军旅之作也可以见出对鲍照此类诗的推崇[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