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莹小说诗意书写的当下烛照

付秀莹小说诗意书写的当下烛照[20200103162338]
付秀莹的小说有着鲜明的艺术美学特点,她追求诗意化的书写,文字温婉怀旧,平朴的叙述中有着雅致的伤感,诗意的追怀下尽显文字的张力,作品内容充满民俗民风的真实写照,叙述手法浪漫细致,细节描写细腻动人,语言描写也是古朴自然。通过探析付秀莹小说中诗意书写的美学特点、透析其诗意结构、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引导读者对其反映的城乡关系及人情世故映入当下,对当下社会一些现实问题进行透析反思。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当代小说,付秀莹,诗意书写,现实反思
目 录
1引言 1
2小说的诗意审美 1
2.1散文结构的外在美 1
2.2人物诗意的内在美 4
3当下的烛照反思 6
3.1现代城乡的崭新面貌 6
3.2现实社会的保守观念 7
3.3当下社会的生存焦虑 8
4创造诗意世界的思路 9
4.1“以人为本”,重视人文教育 9
4.2 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 10
4.3 完善制度,统筹城乡发展 11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毕业论文 第1页 共15页
1 引言
付秀莹是现当代文坛的青年女作家之一,她生长于河北农村,后到北京读书、工作,迄今她的作品总是游走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基本反映了其人生的轨迹。她的小说充满了诗意化的抒写,诉说了自己对土地的钟情和理解,将乡村诗意呈现出来。在延续小说诗意化的同时,她的作品往往运用“琐事”即生活的碎片书写人伦或人情之正,当然城乡关系也成为其作品中的关注点。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抒情化、诗意化的一脉由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贾平凹、阿城、迟子建等作家构筑,而付秀莹小说也从整体上延续了这一流向,她的小说充满诗意书写,在情节上淡化戏剧性,特别注重诗性意境和意象的设置。
2小说的诗意审美
小说的诗意化创造简言之是将小说散文化,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通过对客观描写对象进行心灵化的提升, 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将其转化为心灵上的传达,挖掘人物内心的波澜和心灵的悸动,使其与自然社会协调、统一产生律动的结晶。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经由作家的笔端捕捉并撷取形成了诗意的弥漫。
2.1散文结构的外在美
2.1.1叙事手法的浪漫诗意
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叙述视角的选择尤其重要,这种视角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与审美观。
付秀莹小说的诗意书写可以体现在叙述视角的安排上:小说的叙述节奏舒缓,风格绵密浪漫,有着独具匠心之处,在小说《爱情到处流传》中可以看到,小说中叙事视角是由五岁乡村小女孩的童年视角和成年的 “我”的视角构成。通过二者的回忆视角,形成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及其相互交叉叙述的写作特点。故事的“亲历”和“神秘”通过小女孩视角展现,讲述了父亲婚外的一段风流韵事,这种童年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小女孩眼中自然而又懵懵懂
毕业论文 第 2页 共15页
懂的世界,这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隐约让人感到了一种温情美。而今回忆这一切的“叙述者”也就是成年的“我”观察到了“父亲”婚外恋的蛛丝马迹,小说中写到 “我并不比芳村的任何一棵庄稼知道得更多”, “我”观察到了“父亲”、“母亲”和“四婶子”三人身上各自的微妙变化:父亲和四婶幽会后回到家中,被“我”发现头发上一根麦秸屑,——“母亲”并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更精心地打扮、更多的温存体贴,以退为进;她甚至与情敌“四婶子”交好,在强忍的精神磨难中保持尊严与气节,悄悄捍卫着她的爱情。小说并未正面铺陈“父亲”与“四婶子”的恋情,而是在若有似无之间,留下了大段空白,创造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的留白也是作者叙事角度的独到之处,因为有时候小说中所存在的沉默区域,比喧哗的那一部分更为迷人。作者这样处理不仅巧妙地回避了道德评判,也升华了美感,使得整个小说形成了一种完美而精致的构造。作者通过这种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凸显了诗意化表达的美学特点,令读者回味无穷。
付秀莹曾说: “最终使小说成为小说的,是细节。我喜欢捕捉生活中那些细微的东西,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想,在这些不足道的小处,或许正隐匿着我们努力找寻的秘密。在小说中,我试图把生活中的细部找出来,指给人看。我喜欢收藏他们的长叹,惊呼,或者仅仅是会心一笑。在小说中,我的语言喜欢恣意生长,像叶在枝条上那样,恣意而任性。这可能给你碎片的印象。我喜欢看到,饱含细节的枝叶在小说这棵树上率性成长,凌乱,纷披,枝繁叶茂,郁郁葱葱。”[1]
“在鲁敏、盛可以、魏微、朱文颖、乔叶、叶弥等70后作家笔下,宏大叙事已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她们对世俗生活的全身心投入,对笔下人物细致入微的体察,对日常生活与细节的迷恋。”[2] 70后作家作品的内容往往切口很小,描述的都是小人物,琐事,比方说:一场婚礼的繁文缛节,一餐饭的色香味形,一个女子的服饰妆容,一场争吵里隐藏的方言俚语,以及人情世故,礼尚往来。但付秀莹总能通过这些生活的碎片,描写出日常生活以外的诗意篇章。从《灯笼草》中的小灯到《六月半》中的俊省,从《九菊》中的九菊到《小米开花》中的小米,《花好月圆》中的桃叶,《翠缺》中的翠缺,还有《旧院》中的姥姥和姨们,
毕业论文 第3页 共15页
百十户人家的“芳村”里各式各样的女孩和女人,在付秀莹的笔下汩汩流出,她们的美丽芳香,或悲或喜苦涩而浪漫的乡村生活,是那样的温情,也是那样的欢腾。这些人物没有大喜大悲,小说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付秀莹总是从看似平淡的场景描绘中开始,淡淡的似有若无,却又挥之不去。
2.1.2自然人文环境的浓郁诗意
付秀莹笔下的人文环境主要有两个:乡村和城市。付秀莹出生在河北,一个膏壤沃野、四季分明的地方,那个地方是她的精神根据地,深刻影响了她笔下的文字,影响了她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式。付秀莹曾在采访中说:“那些个小村庄都是我现实的故乡,‘芳村’便是我精神的故乡,是记忆中的故乡,也是艺术化的虚构的故乡。”她对“芳村”的描绘都源自于她的童年经验和乡村生活。
她说小说带着她还乡,在芳村中流传的氤氲的乡村爱情,遍野的庄稼草木,绵长的鸡鸣犬吠也是她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因此付秀莹在创作中将芳村的人文环境描写的尤为清新,在《爱情到处流传》中,她写到“芳村不大,也不过百十户人家。树却有很多,杨树,柳树,香椿树,刺槐,还有一种树,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叶子肥厚,长得极茂盛,树干上,常常有一种小虫子,长须,薄薄的翅子,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待要悄悄把手伸过去的时候,小东西却忽然一张翅子,飞走了。” “阳光静静地照着,偶尔也有微风,一朵枣花落下来,沾在发梢,或者鬓角,悄无声息。”(《旧院》)付秀莹通过描写这样安静而美好的画面,使得情境交融,形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诗意世界,当然不只是这一个场景,整部小说都可以视为一个充盈着诗意的世界。
而在描写城市时,她总是带着些许客观,如《琴瑟》中“这一带,是老城区。多是那种朴实的平房,带着一个小小的院落,藏在弯弯曲曲的胡同深处。也有楼房。很老的样式,原是那种很旧的灰色,这两年,不知什么时候,却被涂上一层很触目的赭红,仿佛一个严妆的迟暮美人,让人看去,只有感到莫名的凄凉。”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环境的描写作者虽投入的感情不同,但却都充满浓郁诗意。她反复建构文本世界——“芳村、旧院”,是想用文字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用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创造出来的世界替代现实世界,在审视当下的同时又不缺乏文学诗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