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底层文学审美的丰富性以刘庆邦和曹征路的小说创作为例
目 录
1 引言1
2 底层文学的阐释2
2.1 底层的含义2
2.2 底层文学的含义2
3 底层文学的丰富性3
3.1 底层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以刘庆邦和曹征路的小说为例3
3.1.1 人性的异化—刘庆邦小说的底层人物形象3
3.1.2 精神的崇高—曹征路小说的底层人物形象6
3.2 底层作家审美风格的多样性--以刘庆邦和曹征路的小说为例7
3.2.1 悲剧之美—刘庆邦小说的审美风格7
3.2.2 和谐之美—曹征路小说的审美风格9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底层叙事成为新的话语焦点,直至二十世纪末,《天涯》、《南方文学》刊登一些关于底层人民生存、生活真实现状的作品。底层文学作品更多地展现了一些底层打工者在外辛苦工作的境遇,而在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作家纷纷开始将视角下移,用各自不同的笔调书写平民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中底层人民的境遇,体现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怜悯之情。其中刘庆邦和曹征路是底层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
底层文学反映人民现实生活,与现实主义传统间有着自然的联系。底层文学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力,在描写底层民众苦难的生活过程中,表现他们的生命尊严,对个体用人道主义的情怀去展示他们的底层灵魂。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为21世纪的文学创作注入了力量,它既体现了丰富的现实品格,又有殷实的实践力量。在当今残酷的现实社会中,作者借助文学的力量来寄托自己对底层人民的期盼,刘庆邦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底层文学作品。被称为“短片小说王”的他创作了长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散文集数篇,可以说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底层叙事创作,在他创作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光叙述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该通过对底层的叙述来关注底层所指向的精神维度,而对于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作者手法技巧问题,作者想让读者通过对底层的叙述了解当前社会道德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曹征路是底层叙事的代表。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在文坛日渐得到关注。曹征路的作品关注底层生活,思考底层疾苦,同时改革开放前沿的生活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视野,使其作品具有创新意识和淳朴的个性。他的《那儿》被评为2004年至2005年“最具震撼力的小说”以锐利的视角对当前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赞美。许多作品对英雄主义表示赞美的同时也是对当前社会国企的不合理改制的一种批判。在曹征路的笔下总是能看到其勇于反映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
2 底层文学的阐释
2.1 底层的含义
“底层”一词最初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标准。它最早不是文学的发现,最初出现在9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发表的研究中,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存在,意味着当代社会结构中蕴藏的巨大社会矛盾和裂缝。在国外,“底层”一词最初来自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是指一种革命力量,“底层”原意是指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群体,它被排除在欧洲主流社会之外,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群体。葛兰西所关注的是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的霸权的问题。[1]在国内,最早出自于蔡翔发表的一篇散文《底层》中,是由作者亲身经历而引发对底层的思考和感悟以及作者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矛盾的心理。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在中国各界观点也不一。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我们不能对其进行简单命名,必须将其纳入历史化的过程中。”[2]刘旭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经济和文化资源,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就说明社会存在巨大的不公平。”[3]
在中国较为系统的阐述是在陆学艺编著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指出了“底层”是对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占有程度极低的阶层,陆学艺基于所从事的行业,以上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那些很少或者基本不占有这三种资源的群体被划分为底层,其主要来源是工人、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群。王晓华在《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中提到的“底层”一词的概念较为完整:“我们如果将政治经济学观点和文学视野相结合起来,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界定底层的概念:首先,在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级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形势权力的自觉性和有效途径;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极度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在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4]通过对底层的这一描述,另外底层弱势群体基数较大,使得我们更有必要研究探讨底层,了解底层的艰苦和辛酸,反映真实的底层生活。
2.2 底层文学的含义
对底层文学的认识,各个研究者都有着自己对它的定义,近年来,底层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李云转说“所谓底层叙事,主要指一种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生活及其疾苦的创作意识,以及由此体现的叙事状况,涉及到题材和价值评判等具体问题。从新世纪小说“底层叙事”的题材来看,关注底层民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以及命运是其主要写作内容,”[5]在与打工文学的的对比中,有些学者提出“打工文学是底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底层写作,但底层文学不只包括打工文学,它还包括以社会转型时期的底层劳动者为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生活的各类文学作品。”[6]针对这一争论一些学者将底层文学从三方面界定:(1)指向底层的文学;许多研究者讨论“底层文学热”现象的同时对底层文学进行批判,以及从美学角度对底层文学的进行审美分析。他们讨论底层的现状,通过描述底层来体现自己对于现实问题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2)为了底层的文学;作者描写底层,主要期望读者了解底层的真实现状,同时使底层民众通过作者笔下的描述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作者本身不一定出自底层。(3)底层自身的文学;是指底层民众自己写作的文学作品。李云雷对“底层文学”的表述更为全面:“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和事情;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人民怀着深切的同情;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冀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创造。”[7]
3 底层文学的丰富性
3.1 底层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以刘庆邦和曹征路的小说为例
3.1.1 人性的异化—刘庆邦小说中的底层人物形象
刘庆邦出生在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他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成年后又进入煤矿工作,当上了一名矿工。他拥有了许多当代作家所不具备的底层生活经历。这使他摆脱了对底层人民和底层生活俯视的姿态。刘庆邦的大部分作品以矿工生活为背景,这也是他最大的写作特色之一。众所周知,煤矿工人处在社会的底层,社会给予底层民众的关心始终远远不够,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性格易产生扭曲,他们单一的工作模式在思想上也极易带来误导,甚至会误入歧途。他的小说虽然大多描写底层小人物的形象,但是每个形象都各具特色,深入人心。
1 引言1
2 底层文学的阐释2
2.1 底层的含义2
2.2 底层文学的含义2
3 底层文学的丰富性3
3.1 底层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以刘庆邦和曹征路的小说为例3
3.1.1 人性的异化—刘庆邦小说的底层人物形象3
3.1.2 精神的崇高—曹征路小说的底层人物形象6
3.2 底层作家审美风格的多样性--以刘庆邦和曹征路的小说为例7
3.2.1 悲剧之美—刘庆邦小说的审美风格7
3.2.2 和谐之美—曹征路小说的审美风格9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底层叙事成为新的话语焦点,直至二十世纪末,《天涯》、《南方文学》刊登一些关于底层人民生存、生活真实现状的作品。底层文学作品更多地展现了一些底层打工者在外辛苦工作的境遇,而在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作家纷纷开始将视角下移,用各自不同的笔调书写平民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中底层人民的境遇,体现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怜悯之情。其中刘庆邦和曹征路是底层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
底层文学反映人民现实生活,与现实主义传统间有着自然的联系。底层文学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力,在描写底层民众苦难的生活过程中,表现他们的生命尊严,对个体用人道主义的情怀去展示他们的底层灵魂。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为21世纪的文学创作注入了力量,它既体现了丰富的现实品格,又有殷实的实践力量。在当今残酷的现实社会中,作者借助文学的力量来寄托自己对底层人民的期盼,刘庆邦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底层文学作品。被称为“短片小说王”的他创作了长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散文集数篇,可以说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底层叙事创作,在他创作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光叙述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该通过对底层的叙述来关注底层所指向的精神维度,而对于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作者手法技巧问题,作者想让读者通过对底层的叙述了解当前社会道德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曹征路是底层叙事的代表。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在文坛日渐得到关注。曹征路的作品关注底层生活,思考底层疾苦,同时改革开放前沿的生活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视野,使其作品具有创新意识和淳朴的个性。他的《那儿》被评为2004年至2005年“最具震撼力的小说”以锐利的视角对当前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赞美。许多作品对英雄主义表示赞美的同时也是对当前社会国企的不合理改制的一种批判。在曹征路的笔下总是能看到其勇于反映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
2 底层文学的阐释
2.1 底层的含义
“底层”一词最初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标准。它最早不是文学的发现,最初出现在9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发表的研究中,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存在,意味着当代社会结构中蕴藏的巨大社会矛盾和裂缝。在国外,“底层”一词最初来自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是指一种革命力量,“底层”原意是指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群体,它被排除在欧洲主流社会之外,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群体。葛兰西所关注的是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的霸权的问题。[1]在国内,最早出自于蔡翔发表的一篇散文《底层》中,是由作者亲身经历而引发对底层的思考和感悟以及作者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矛盾的心理。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在中国各界观点也不一。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我们不能对其进行简单命名,必须将其纳入历史化的过程中。”[2]刘旭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经济和文化资源,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就说明社会存在巨大的不公平。”[3]
在中国较为系统的阐述是在陆学艺编著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指出了“底层”是对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占有程度极低的阶层,陆学艺基于所从事的行业,以上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那些很少或者基本不占有这三种资源的群体被划分为底层,其主要来源是工人、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群。王晓华在《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中提到的“底层”一词的概念较为完整:“我们如果将政治经济学观点和文学视野相结合起来,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界定底层的概念:首先,在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级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形势权力的自觉性和有效途径;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极度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在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4]通过对底层的这一描述,另外底层弱势群体基数较大,使得我们更有必要研究探讨底层,了解底层的艰苦和辛酸,反映真实的底层生活。
2.2 底层文学的含义
对底层文学的认识,各个研究者都有着自己对它的定义,近年来,底层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李云转说“所谓底层叙事,主要指一种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生活及其疾苦的创作意识,以及由此体现的叙事状况,涉及到题材和价值评判等具体问题。从新世纪小说“底层叙事”的题材来看,关注底层民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以及命运是其主要写作内容,”[5]在与打工文学的的对比中,有些学者提出“打工文学是底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底层写作,但底层文学不只包括打工文学,它还包括以社会转型时期的底层劳动者为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生活的各类文学作品。”[6]针对这一争论一些学者将底层文学从三方面界定:(1)指向底层的文学;许多研究者讨论“底层文学热”现象的同时对底层文学进行批判,以及从美学角度对底层文学的进行审美分析。他们讨论底层的现状,通过描述底层来体现自己对于现实问题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2)为了底层的文学;作者描写底层,主要期望读者了解底层的真实现状,同时使底层民众通过作者笔下的描述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作者本身不一定出自底层。(3)底层自身的文学;是指底层民众自己写作的文学作品。李云雷对“底层文学”的表述更为全面:“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和事情;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人民怀着深切的同情;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冀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创造。”[7]
3 底层文学的丰富性
3.1 底层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以刘庆邦和曹征路的小说为例
3.1.1 人性的异化—刘庆邦小说中的底层人物形象
刘庆邦出生在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他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成年后又进入煤矿工作,当上了一名矿工。他拥有了许多当代作家所不具备的底层生活经历。这使他摆脱了对底层人民和底层生活俯视的姿态。刘庆邦的大部分作品以矿工生活为背景,这也是他最大的写作特色之一。众所周知,煤矿工人处在社会的底层,社会给予底层民众的关心始终远远不够,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性格易产生扭曲,他们单一的工作模式在思想上也极易带来误导,甚至会误入歧途。他的小说虽然大多描写底层小人物的形象,但是每个形象都各具特色,深入人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