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证与就业的关联性研究(附件)
近几年来,大学生“考证”一直热度不减,考证的学生前赴后继。他们认为证书就是就业筹码。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由于对应聘学生不了解,所以企业HR参考他们所获得的证书来判断应聘者是否胜任应聘岗位。部分高校教学内容也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市场要求不符。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没有什么工作经历,相比之下处于劣势,所以不得不在毕业前通过考证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本文以淮安五所院校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分别探讨了大学生考证期望、证书的数量、考证的依据、考证的方式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联。经过分析,得出大学生考证期望、考证的依据与就业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关键词 大学生,考证,就业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理论 1
2.1 文献综述 1
2.2 筛选假设理论 2
3 研究设计及模型的构建 3
3.1 研究假设 3
3.2 变量设计 4
3.3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关系模型的构建 5
4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6
4.1 样本回收及样本结构 6
4.2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
4.3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相关分析 9
4.4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回归分析 10
5 研究结果及对策 11
5.1 大学生考证的特点 11
5.2 关于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相关讨论 12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附录1 17
1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考证”一直热度不减,考证的学生前赴后继。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由于对应聘学生不了解,所以企业HR参考他们所获得的证书来判断应聘者是否胜任应聘岗位。高校教育也到了改革地步,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没有什么工作经历,相比之下处于劣势,所以不得不在毕业前通过考证来弥补自己的经验不足。
高校扩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后,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加上之前未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突破新高,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要。本次研究,让大学生明白:一证书不是企业招聘的关键;二认识证书真正的价值,获得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因此,大学生考证切不可盲目,应先搜集信息,等打听清楚了再决定。同时,大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就业需要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考取证书[1]。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文献
最早的研究是冰客(1995)的《持证走天下》,文中指出各行各业的人但凡懂一点,就都去考证。社会上的“考证之风”逐渐蔓延到校园里。张小林,钟昊熹(2002)指出大学生考证,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弥补自己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今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实用性强的证书更受到欢迎。应该说,每一种资格证书都是对应试者的学识及能力水平的一种证明,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能把职业资格和学历文凭看成两种同等重要的证书制度,但是,资格证书与每个人的实际能力不能等同。因此,证多不压身的做法并不可取。杨光(2016)认为考证热有多方面因素,例如国家政策因素、高校因素、用人单位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大学生为了给自己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往往会走上考证这条道路;也想通过考证来巩固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创新的社会[4]。
2.1.2大学生考证与就业关联性的文献分析
温镕戎(2010)通过对大学生考证的心理研究发现,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考证存在盲目性;大三大四学生考证主要趋于就业压力,存在功利心理,各年级中普遍存在考证愿望和实际行动相背离的情况[5]。杨芬,徐玉英(2013)在《职业资格证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增加就业筹码,同时,大学生也能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专业素养。徐培越(2016)通过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和访谈法,发现大学生对考证的期望与企业对证书的认同度之间存在差距,这也就说明证书不是企业筛选人才的关键[6]。
西南大学的张翠平在《“考证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中提到,“多证书”在就业时起到的“敲门砖”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很多学生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多一张证书就多了一个机会,也为找到满意的工作增加了保障。同时,就业对大学生考证有引导的作用;但由于就业对证书的要求,催生了“考证族”的出现[7]。
2.2 筛选假设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erg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后来Michael Spencer、Robert Merton Solow等人对之进行完善,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是起到信号的作用。
企业希望雇到有较高工作能力的人,但企业并不了解这些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只能通过应聘者的个人属性和特点来了解,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相貌、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8]。前一类属性称作为“标识”,后一类被作“信号”,因此,雇主可以通过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对于求职的人来说,证书代表求职者具备相关能力的信号;对于雇主来说,通过证书来判断求职者能力,这也是挑选员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3 研究设计及模型的构建
3.1研究假设
(1)大学生考证的数量
现在大学生人人手里都至少持有一张证书,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只有几张证书。据报道,国内某所知名大学的有一学生短短一年之内考取90张国家资格认定证书,他在大学生眼中无疑是“考证达人”。是不是考证越多,就业机会也越多呢?所以本文把大学生考证的数量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理论 1
2.1 文献综述 1
2.2 筛选假设理论 2
3 研究设计及模型的构建 3
3.1 研究假设 3
3.2 变量设计 4
3.3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关系模型的构建 5
4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6
4.1 样本回收及样本结构 6
4.2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
4.3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相关分析 9
4.4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回归分析 10
5 研究结果及对策 11
5.1 大学生考证的特点 11
5.2 关于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相关讨论 12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附录1 17
1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考证”一直热度不减,考证的学生前赴后继。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由于对应聘学生不了解,所以企业HR参考他们所获得的证书来判断应聘者是否胜任应聘岗位。高校教育也到了改革地步,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没有什么工作经历,相比之下处于劣势,所以不得不在毕业前通过考证来弥补自己的经验不足。
高校扩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后,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加上之前未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突破新高,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要。本次研究,让大学生明白:一证书不是企业招聘的关键;二认识证书真正的价值,获得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因此,大学生考证切不可盲目,应先搜集信息,等打听清楚了再决定。同时,大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就业需要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考取证书[1]。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文献
最早的研究是冰客(1995)的《持证走天下》,文中指出各行各业的人但凡懂一点,就都去考证。社会上的“考证之风”逐渐蔓延到校园里。张小林,钟昊熹(2002)指出大学生考证,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弥补自己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今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实用性强的证书更受到欢迎。应该说,每一种资格证书都是对应试者的学识及能力水平的一种证明,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能把职业资格和学历文凭看成两种同等重要的证书制度,但是,资格证书与每个人的实际能力不能等同。因此,证多不压身的做法并不可取。杨光(2016)认为考证热有多方面因素,例如国家政策因素、高校因素、用人单位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大学生为了给自己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往往会走上考证这条道路;也想通过考证来巩固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创新的社会[4]。
2.1.2大学生考证与就业关联性的文献分析
温镕戎(2010)通过对大学生考证的心理研究发现,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考证存在盲目性;大三大四学生考证主要趋于就业压力,存在功利心理,各年级中普遍存在考证愿望和实际行动相背离的情况[5]。杨芬,徐玉英(2013)在《职业资格证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增加就业筹码,同时,大学生也能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专业素养。徐培越(2016)通过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和访谈法,发现大学生对考证的期望与企业对证书的认同度之间存在差距,这也就说明证书不是企业筛选人才的关键[6]。
西南大学的张翠平在《“考证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中提到,“多证书”在就业时起到的“敲门砖”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很多学生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多一张证书就多了一个机会,也为找到满意的工作增加了保障。同时,就业对大学生考证有引导的作用;但由于就业对证书的要求,催生了“考证族”的出现[7]。
2.2 筛选假设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erg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后来Michael Spencer、Robert Merton Solow等人对之进行完善,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是起到信号的作用。
企业希望雇到有较高工作能力的人,但企业并不了解这些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只能通过应聘者的个人属性和特点来了解,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相貌、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8]。前一类属性称作为“标识”,后一类被作“信号”,因此,雇主可以通过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对于求职的人来说,证书代表求职者具备相关能力的信号;对于雇主来说,通过证书来判断求职者能力,这也是挑选员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3 研究设计及模型的构建
3.1研究假设
(1)大学生考证的数量
现在大学生人人手里都至少持有一张证书,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只有几张证书。据报道,国内某所知名大学的有一学生短短一年之内考取90张国家资格认定证书,他在大学生眼中无疑是“考证达人”。是不是考证越多,就业机会也越多呢?所以本文把大学生考证的数量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