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c的众包绩效有效性测评模型及应用(附件)【字数:13632】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企业需要更加具备创新性的竞争环境。而传统商业模式不能满足企业实现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和资源,这要求企业必须谋求更加独特的创意,不断的创新,以便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所以众包孕育而生。众包在西方商业领域的发展已较为成熟,但对它的理论研究仍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在众包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作用上的研究,国内学者研究的还较少,没有一定的经验数据支持。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对众包绩效有效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论文首先在众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分析了众包的特征,结合平衡记分卡的特点,分析其用于众包绩效评价的优势,构建了包括财务、客户(众包接包方)、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众包绩效有效性测评模型。测评方法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众包绩效进行具体测评。最后,采用阿里众包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研究的众包绩效有效性是对众包研究的丰富及发展,为众包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思路。关键词 众包;平衡记分卡;绩效测评;灰色关联度分析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1.2.1众包的相关研究综述 2
1.2.2企业绩效测评相关研究 3
1.3研究内容、思路 4
1.3.1研究内容 4
1.3.2研究方法 5
2 BSC的基本原理及用于众包绩效测评的优势分析 6
2.1 BSC的基本原理 6
2.2 BSC用于众包绩效测评的优势分析 7
3 基于BSC的众包绩效测评模型 9
3.1 众包模式的内涵 9
3.2众包特征 10
3.3 众包模式的一般过程 10
3.4 基于BSC的众包绩效测评模型构建 11
3.4.1财务维度 12
3.4.2客户维度 12
3.4.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13
3.4.4 学习与成长维度 13
4灰色关联分析综合测评方法 14
4.1灰色关联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析模型基本原理 14
4.2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14
5 应用研究:以阿里众包平台为例 17
5.1阿里众包简介 17
5.2 测评结果分析 17
结论与展望 20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长久以来,企业都是采用以内部运作为主要模式来进行创新。这种以内部运作为主的模式的创新有利于防止知识的外溢,但是在此过程中,大众客户需求越来越要求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他们更期望可以直接参与新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制作的过程,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采用传统的创新模式研发出的产品可能会有一些时滞,然后导致产品不能被市场认同和接受。为了开发出成功的新产品,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创新途径。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企业需要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竞争环境。传统商业模式很难具有实现持续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和资源,这要求企业必须去开拓视野,要求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谋求更加独特的创意,不断创新以便更高效的生产,所以众包孕育而生。2005年7月中国学者刘峰,在《搜索引擎的困境与对策》一书中提出的“威客”一词,是众包现象以理论形式被最早所提出的。众包概念由Howe首次提出,认为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将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1]。众包在西方商业领域虽已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学者们对它的理论研究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且目前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客位角度为主,在众包对于公司创新绩效方面的作用,学者的研究较为缺乏,更是没有一定的经验和数据支持,而且在我国本土化众包问题的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为实现众包长期发展战略,弥补众包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在对众包定义内涵和众包模式的研究基础上,考虑众包的特征,综合分析了影响众包绩效的重要因素,并且结合了平衡计分卡在众包绩效测评方面的优势,构建了众包绩效测评模型,从而丰富和发展众包的理论,对众包的绩效有效性进行评价。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在有关众包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以众包内涵定义、众包模式种类、还有众包问题研究为主。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众包的发包方和接包方与及平台的特征和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在众包理论研究现状上,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为:本文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运用于众包绩效的评价当中,基于BSC进行众包绩效测评,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众包绩效测评体系,全面分析众包的各影响因素对众包绩效有效性的影响,为众包的发展指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丰富发展了众包绩效有效性测评体系。对众包的实证研究进行了补充拓展,也是对众包理论和绩效理论的一种丰富与发展。
实践意义: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运用到众包绩效有效性的测评当中,为众包发展提供参考。探索众包模式下众包参与者、发起者及平台与众包绩效的关系,有利于降低众包风险,提升众包的绩效,实现众包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企业提供了量化的决策方法,从根本上为战略实施提供根据。
1.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众包的相关研究综述
(1)众包定义内涵研究
中国学者刘峰,在《搜索引擎的困境与对策》一书中提出的“威客”一词,是众包现象以理论形式被最早所提出的[2]。2006年Howe首次正式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理念,Howe在维基百科把众包定义为: “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3]。Brabham描述众包过程即:企业在线提出需要解决的或面临的问题,由专业或者非专业广大众群体提交解决的方案,最终企业采纳的方案即最终获胜者,能够取得一定报酬[4]。Chanal提出众包指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生产,企业利用互联网和相关设备,汇合大量离散的外界资源[5]。姜奇平学者指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谚语中蕴含了众包的思想,认为众包是一种价值网络[6]。倪楠提出“众包”就是组织把特定工作任务,通过指定的网站公示给外部受众,然后给按要求完成组织任务的自荐者支付报酬的大众承包模式[7]。仲秋雁等学者提出,众包是将软件开发领域中开放源代码的方法应用到其它领域[8]。Sloane指出众包诠释了开放式创新,众包通常采取公开号召方式把需解决的问题外包给企业外部人员,它是利用大众建立 Linux 操作系统的开放源理论做基础的[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