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培训对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我国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农民培训。但是高投入的农民培训是否对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还有待考究。本文利用在江苏省4个县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农业培训对于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借助PSM模型分析农民培训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研究发现,是否参加农业培训对于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对于种植结构的改变是显著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1
文献综述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3
模型 3
实证结果 4
一、 培训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 5
二、 培训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5
三、 培训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6
四、 培训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6
结论及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农业培训对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
工商管理121 班洪赟
引言
前言
农业培训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农村人力资源投资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农业培训的供需不均衡及开展实施时存在着各种问题,农业培训是否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并不能得到肯定。
本文主要利用PSM模型研究农业培训对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的影响,从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角度来探讨当前的农业培训是否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文献综述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善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土地经营私有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也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农业生产取得飞快进步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依靠于高投入的农业生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又严重污染了土地,使土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肥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其次,农业技术进步速度放缓,技术改革带来的优势渐渐失去。最后,农业生产水平依旧处于落后阶段,无法满足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的需要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究其原因,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原有种植模式的僵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术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业生产率无法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要促进农业发展必须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舒尔茨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用时也是实现收入均等的途径。雄次郎和弗农拉坦(1970)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已经成为农业产出增加的源泉。而人力资本最主要、最基本的投资形式是教育、培训,这两种投资可以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存量,并提高人口的知识、智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国内学者也强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第一瓶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并不具备人力资源质量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总数位4.4亿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能力低。农村劳动力是我国人力资源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能力最欠缺的群体(庞雅莉,李华,2003)。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农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强化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再培训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之一。(邓涛,2004)
我国已经意识到农业培训在促进农业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加大对于农民培训的开展与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通过农业部门,共计安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5倍,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次,实现了农民培训工作的重大突破。此外,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科技部门、扶贫部门等也通过相应计划渠道,安排了大量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有力地支撑了各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在“十一五”期间也大幅增加,力度明显加大。江苏省省级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民培训资金约为1亿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约为1.6亿元。
当前我国的农民培训,多是以课堂集中讲授的方式为主,少数会有现场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种种植业技术、养殖业技术、产业相关政策培训和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农民培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技术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帮助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耕作、灌溉、施肥等方面的新技术的采用,以及良种的选用、农业机械的使用等,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徐金海等人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实施绩效评估发现培训取得了较好的绩效,培训对农民经营能力的提升、新技术采用项数和农业收入均有显著提高(徐金海,蒋乃华,胡其琛,2014);李静等通过对宁夏的调研也得出在培训初期培训工程带来了显著的收入效应。除此之外,由于农业技术培训存在着样本选择和内生性的问题,在考虑了这些问题之后,发现培训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很小(潘丹,2014)。
我国农民培训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第一,农民培训一般由政府主导,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如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农民参与培训的负担较轻,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第二,我国当前农民培训在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及培训的监督制度上存在不足(李健楠,秦向阳,张喜才,2009),并同时存在硬件设施差,培训机制和培训内容不完善,培训供需非均衡的问题(杨锦秀,2013);第三,培训多是短期一次性进行,缺乏后续的指导,农民普遍教育程度较低,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对于所接受的培训的领悟也有一定的局限。基于各种原因,农民培训的结果并未达到预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农民培训是否真正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收入以及后期如何进行改善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较多地关注于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忽略了农民最基本的农业技术培训。已有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农业培训自身,包括农业培训的需求和供给、培训现状及特点以及对农民自身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培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国外学者虽早已对培训效果展开研究并且成果丰富,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方面,直观看来培训回报率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另一方面,收入的增长不只是培训的结果,培训的效用存在被高估的情况。如何评估培训项目的预期收益或是培训效果,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常用于评估项目的计量方法是平均处理效应。倾向得分匹配法最早是由Rubin和Rosenbaum于1983年提出,具有减少使用调研数据所估计效果的偏倚程度的优点,因此被广泛用于项目平均效果的估计。
农业培训是指在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所有活动,种植业生产中包括播种育种、农药化肥的使用、灌溉、机械使用、收割等,养殖业涉及禽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的各个方面。文章利用PSM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来估计参加农业培训的平均处理效应,探究参加农业培训对于农业生产是否有促进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1
文献综述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3
模型 3
实证结果 4
一、 培训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 5
二、 培训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5
三、 培训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6
四、 培训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6
结论及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农业培训对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
工商管理121 班洪赟
引言
前言
农业培训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农村人力资源投资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农业培训的供需不均衡及开展实施时存在着各种问题,农业培训是否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并不能得到肯定。
本文主要利用PSM模型研究农业培训对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的影响,从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角度来探讨当前的农业培训是否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文献综述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善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土地经营私有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也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农业生产取得飞快进步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依靠于高投入的农业生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又严重污染了土地,使土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肥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其次,农业技术进步速度放缓,技术改革带来的优势渐渐失去。最后,农业生产水平依旧处于落后阶段,无法满足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的需要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究其原因,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原有种植模式的僵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术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业生产率无法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要促进农业发展必须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舒尔茨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用时也是实现收入均等的途径。雄次郎和弗农拉坦(1970)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已经成为农业产出增加的源泉。而人力资本最主要、最基本的投资形式是教育、培训,这两种投资可以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存量,并提高人口的知识、智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国内学者也强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第一瓶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并不具备人力资源质量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总数位4.4亿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能力低。农村劳动力是我国人力资源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能力最欠缺的群体(庞雅莉,李华,2003)。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农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强化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再培训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之一。(邓涛,2004)
我国已经意识到农业培训在促进农业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加大对于农民培训的开展与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通过农业部门,共计安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5倍,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次,实现了农民培训工作的重大突破。此外,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科技部门、扶贫部门等也通过相应计划渠道,安排了大量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有力地支撑了各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在“十一五”期间也大幅增加,力度明显加大。江苏省省级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民培训资金约为1亿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约为1.6亿元。
当前我国的农民培训,多是以课堂集中讲授的方式为主,少数会有现场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种种植业技术、养殖业技术、产业相关政策培训和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农民培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技术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帮助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耕作、灌溉、施肥等方面的新技术的采用,以及良种的选用、农业机械的使用等,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徐金海等人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实施绩效评估发现培训取得了较好的绩效,培训对农民经营能力的提升、新技术采用项数和农业收入均有显著提高(徐金海,蒋乃华,胡其琛,2014);李静等通过对宁夏的调研也得出在培训初期培训工程带来了显著的收入效应。除此之外,由于农业技术培训存在着样本选择和内生性的问题,在考虑了这些问题之后,发现培训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很小(潘丹,2014)。
我国农民培训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第一,农民培训一般由政府主导,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如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农民参与培训的负担较轻,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第二,我国当前农民培训在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及培训的监督制度上存在不足(李健楠,秦向阳,张喜才,2009),并同时存在硬件设施差,培训机制和培训内容不完善,培训供需非均衡的问题(杨锦秀,2013);第三,培训多是短期一次性进行,缺乏后续的指导,农民普遍教育程度较低,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对于所接受的培训的领悟也有一定的局限。基于各种原因,农民培训的结果并未达到预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农民培训是否真正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收入以及后期如何进行改善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较多地关注于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忽略了农民最基本的农业技术培训。已有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农业培训自身,包括农业培训的需求和供给、培训现状及特点以及对农民自身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培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国外学者虽早已对培训效果展开研究并且成果丰富,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方面,直观看来培训回报率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另一方面,收入的增长不只是培训的结果,培训的效用存在被高估的情况。如何评估培训项目的预期收益或是培训效果,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常用于评估项目的计量方法是平均处理效应。倾向得分匹配法最早是由Rubin和Rosenbaum于1983年提出,具有减少使用调研数据所估计效果的偏倚程度的优点,因此被广泛用于项目平均效果的估计。
农业培训是指在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所有活动,种植业生产中包括播种育种、农药化肥的使用、灌溉、机械使用、收割等,养殖业涉及禽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的各个方面。文章利用PSM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来估计参加农业培训的平均处理效应,探究参加农业培训对于农业生产是否有促进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