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不断建设新城市和发展国民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我国的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年增大,劳动力转移也就被提上日程。但是,劳动力转移却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通过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找出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并给出对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帮助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概述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
(二)相关概念鉴定2
二、文献综述2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鉴定标准2
(二)国外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3
(三)对国外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的评价4
(四)我国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4
(五)我国研究人员对关于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研究的评论4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5
(一)数据来源5
(二)描述性分析 5
(三)小结 6
四、限制因素及应对措施7
(一)限制因素7
(二)应对措施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附录1;调查问卷 10
南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
引言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一直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不但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能否充分就业。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二元经济制度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停滞不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问题是,他们留在农村的土地怎么处理?他们进城后能否享受到基本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城市生活保障?我们基于此展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限制因素的探讨。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剩余劳动力?
当更少的劳动力能够创造出更多劳动力才能创造出的价值时,表明其中一部分劳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其生产价值,造成了生产效率的浪费,这一部分多余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匮乏的资源无法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价值,解决的办法就是把他们转移到拥有更多资源的地方,如城镇,发挥其生产价值。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生产效率低下的劳动力都属于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离开自己生产效率低下的农村走向城市去发挥自身更大的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的过程被称作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是指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共存的社会经济体制,它能够解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转移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本主义部门是指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而利用可再生资源并提供金钱给工厂主和雇员的工商业部门的现代化部门;非资本主义部门是恰恰与前者相反的追求利润的农业部门。
4.城市化?
城市化是伴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通常,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程度也越高。这一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和人口都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水平陡增。
5.城乡关系?
在初级阶段,城乡收入差距很高,这是因为农村这一时期生产效率低下。城市经济发展缓慢限制劳动力流动的表现非常明显。在接下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和经济都快速发展。在最终的实现阶段,城乡关系终于实现了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变化,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共存的社会关系出现。
二、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鉴定标准
1.城乡预期收入差异?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转移成本和在城市务工的预期收入。一般来说,转移的成本越低,进城务工的预期收入越高,越有利于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两个因素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向城市的顺利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
2.国际标准模型法
该方法由钱纳里和珀塞尔昆明提出。该模型及其实际计算结果是:中国农业劳动力份额占比约占20%;中国农业产值占比占国际标准的比例约为4%;所以,我国存在约16%的潜在失业率。但是这一模型并没有考虑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特之处,也没有考虑我国相对落后的农耕技术水平,所以它的实用价值有限。
3.农业技术需要
米德和罗西基根据2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生产资料成本和技术估计出在保证资源最优配置和生产效率最高的条件下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然后用实际的劳动力总量减去资源配置最优条件下的劳动力数量,得出的结果就是剩余劳动力数量。
4.生产函数法
这是一种把各个生产要素和产生的经济价值列入一个函数关系中方法。通过计算函数的一阶导数,令导数两边的值等于零,求得在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要素的量。生产函数模型:
Y=aBCDC
在上述模型中,a为常数,D、B分别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土地。通过对函数求一阶导数,得出获得最佳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这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精确。但实际上已经把边际生产率低下的那部分劳动力归入了正常劳动力的范围,而实际上他们也是剩余劳动力。事实上,只要没有达到最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都属于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本可以在其他行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所以那些低效率的劳动力同样属于剩余劳动力。这种方法会低估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数量,因此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5.耕地劳动比例法
在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条件下会产生一个固定的劳动力与耕地面积比率。当这个比率扩大时,表明劳动力相对增加,这时会出现剩余劳动力;当这一比值变小,表明农业出现劳动力短缺,此时不会存在剩余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大于耕地面积增长速度是判定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唯一条件。
6.有效工时法
孟晨曦根据生产效率达到最优时所需要的劳动力工作时间总数计算出在最优状态下每个劳动力每天应该耕作的小时数的平均值。通过与实际生活中每个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每人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低于平均值,则存在剩余劳动力,反之,不存在。但怎样判断每个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是非常困难的,因而这种方法事实上并不实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概述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
(二)相关概念鉴定2
二、文献综述2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鉴定标准2
(二)国外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3
(三)对国外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的评价4
(四)我国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4
(五)我国研究人员对关于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研究的评论4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5
(一)数据来源5
(二)描述性分析 5
(三)小结 6
四、限制因素及应对措施7
(一)限制因素7
(二)应对措施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附录1;调查问卷 10
南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
引言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一直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不但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能否充分就业。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二元经济制度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停滞不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问题是,他们留在农村的土地怎么处理?他们进城后能否享受到基本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城市生活保障?我们基于此展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限制因素的探讨。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剩余劳动力?
当更少的劳动力能够创造出更多劳动力才能创造出的价值时,表明其中一部分劳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其生产价值,造成了生产效率的浪费,这一部分多余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匮乏的资源无法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价值,解决的办法就是把他们转移到拥有更多资源的地方,如城镇,发挥其生产价值。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生产效率低下的劳动力都属于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离开自己生产效率低下的农村走向城市去发挥自身更大的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的过程被称作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是指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共存的社会经济体制,它能够解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转移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本主义部门是指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而利用可再生资源并提供金钱给工厂主和雇员的工商业部门的现代化部门;非资本主义部门是恰恰与前者相反的追求利润的农业部门。
4.城市化?
城市化是伴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通常,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程度也越高。这一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和人口都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水平陡增。
5.城乡关系?
在初级阶段,城乡收入差距很高,这是因为农村这一时期生产效率低下。城市经济发展缓慢限制劳动力流动的表现非常明显。在接下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和经济都快速发展。在最终的实现阶段,城乡关系终于实现了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变化,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共存的社会关系出现。
二、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鉴定标准
1.城乡预期收入差异?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转移成本和在城市务工的预期收入。一般来说,转移的成本越低,进城务工的预期收入越高,越有利于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两个因素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向城市的顺利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
2.国际标准模型法
该方法由钱纳里和珀塞尔昆明提出。该模型及其实际计算结果是:中国农业劳动力份额占比约占20%;中国农业产值占比占国际标准的比例约为4%;所以,我国存在约16%的潜在失业率。但是这一模型并没有考虑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特之处,也没有考虑我国相对落后的农耕技术水平,所以它的实用价值有限。
3.农业技术需要
米德和罗西基根据2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生产资料成本和技术估计出在保证资源最优配置和生产效率最高的条件下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然后用实际的劳动力总量减去资源配置最优条件下的劳动力数量,得出的结果就是剩余劳动力数量。
4.生产函数法
这是一种把各个生产要素和产生的经济价值列入一个函数关系中方法。通过计算函数的一阶导数,令导数两边的值等于零,求得在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要素的量。生产函数模型:
Y=aBCDC
在上述模型中,a为常数,D、B分别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土地。通过对函数求一阶导数,得出获得最佳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这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精确。但实际上已经把边际生产率低下的那部分劳动力归入了正常劳动力的范围,而实际上他们也是剩余劳动力。事实上,只要没有达到最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都属于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本可以在其他行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所以那些低效率的劳动力同样属于剩余劳动力。这种方法会低估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数量,因此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5.耕地劳动比例法
在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条件下会产生一个固定的劳动力与耕地面积比率。当这个比率扩大时,表明劳动力相对增加,这时会出现剩余劳动力;当这一比值变小,表明农业出现劳动力短缺,此时不会存在剩余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大于耕地面积增长速度是判定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唯一条件。
6.有效工时法
孟晨曦根据生产效率达到最优时所需要的劳动力工作时间总数计算出在最优状态下每个劳动力每天应该耕作的小时数的平均值。通过与实际生活中每个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每人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低于平均值,则存在剩余劳动力,反之,不存在。但怎样判断每个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是非常困难的,因而这种方法事实上并不实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