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20191230170337]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
目 录
1 引言 1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1
2.1 独特的人生 1
2.2独特的感受 2
2.3独特的作品 2
3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3
3.1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3
3.2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4
4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
4.1对命运的反抗 5
4.2对灵魂的拯救 5
4.3 对幸福的追求 6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7
5.1 人与人的关系 7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8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9
结 论 10
致 谢 11
注 释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当代作家史铁生一生创作丰厚。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在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他是一个历经了生命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却被他变作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是超越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人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哪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很多人需要这种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无所不在的生命意识,对当今世界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1 独特的人生
1951年1月4号,史铁生诞生在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看着这样一个健康的孩子,没有人考虑孩子的将来会是幸福还是苦难,平凡还是伟岸。和无数普通的同龄人一样,先念小学,接着念中学,时光就是这样平静快乐的一点一点流逝。但那不是个普通的年代,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史铁生在两年后,去延安一带插队。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下去,史铁生也许会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然而,命运对史铁生的安排绝不仅仅是这样,在他最好的年华,命运给了他最深重也是最绝望的打击,1972年他双腿完全瘫痪,他有了回家的机会,但却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之后他又患了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如果命运仅仅是这样,那他会和无数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的人一样,度过灰暗的人生。
文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疗伤的方式,当苦闷无法排解时,当痛苦不能与外人讲述时,这就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史铁生也选择了这种方法,也许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命运让他拥有不同寻常的文学才华,他尝试着把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述诸笔端。一旦开始,便确定了一种生存方式。他被冠以多种称呼,小说家、文学家、编剧、作协主席等。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无疑是极为突出的,但比这更突出的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对生命的感悟、与命运的抗争、灵魂的救赎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反思。
2010年12月31日,命运以它一贯残酷的方式夺走他的生命,至此,这位饱经磨难的,与命运抗争一生又成功救赎了自己的、鼓舞了无数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他凌驾于躯体之外的生命意识的深深思考。
2.2独特的感受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这种对人们善遍避讳不谈的死亡的描述, 是看透生命本质之后的升华,没有恐惧,没有颓丧,这样平铺直述,却显得触目惊心。当一个人经过无数生存苦难时,在他眼中就不会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事了。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残疾给他带来的自卑,对获得别人理解的渴望,对无力抵抗命运的愤懑,更有绝处求生的坚定,寻找精神自由的努力,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转变。
其实,他对命运有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可奈何,他在作品《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中表现出深刻的自卑,他一度是悲伤的、孤独的、寂寥的,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又是坚强的、豁达的、通彻的。在他对生活深深绝望的同时,思想上也有了转机,他深刻地理解了死亡,体验到了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质。他曾说过人活着是因为有欲望,而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而他的精神家园,就是他的作品。这种感受是矛盾的,也是和谐的。身体的残障使他陷入深深的惆怅感伤,而精神家园的找寻使他渐渐走出这种困境,尽管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但正是超乎寻常的毅力使他完成了这个过程。他对命运与生活的感受是独特的,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生遭际。生命的延续对他是一种折磨,但同时又使得他有机会走出绝望,并获得了独特的灵魂的救赎。
2.3独特的作品
史铁生一生创作涉猎文体众多,有小说、散文、随笔等。无论哪一种,他的作品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爱、关怀和对生命的思考。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看到地坛的花开花落,凋落后的重生让他看到生的希望,在地坛中的思考让他认识到死的必然与生的智慧。他在《命若琴弦》中描写的老瞎子,五十年如一日、满怀希望、激情的弹琴说书到头换来所谓的“秘方”竟是一张白纸,这里隐喻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史铁生常常借文中的人物来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结果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生命就如琴弦,我们只要拉紧了,弹好了就够了。还有《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和《夏天的玫瑰》等作品中描述的主人公们也都是经受着各种残疾对身心的折磨,而盼望着死神能够来解救他们。在世俗的重压下,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救赎灵魂,不断超越自己走出阴霾,重获新生。史铁生用生命在书写,他通过写作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写作中获得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
与其说他的文字是文学作品,更不如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对命运由愤懑感伤,到突围超越的心理转变史。他的作品描述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感受,没有扭捏造作、虚张声势,每个字、每句话都从生活与生命中而来。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悲伤的理性,命运、生命、生活都被他由外到里完全解剖,无处遁形,以残忍而又理性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命运,从而升华出独特而又透彻的生命意识。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命历程,但却可以使自己凌驾命运之上,淡然理性的看它如何进行,产生能使自己走完整个生命的力量。
3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3.1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残疾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以文学救赎自己免于深陷命运囹圄的动因,也是制造这一痛苦的来源,更是他持续一生的缺憾。明知奇迹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还是在祈望奇迹的发生,这种求而不得的失望使得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他不得不习惯残疾,并从中寻求残疾可以带给他的人生的不同。因此,在不断的对死的解析与对生的冥想中,他终于获得救赎,获得对宿命的把握与对困境的无可摆脱的适应。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辩证的哲学意味。
刚过及冠之年,21岁的他就已残疾,这样的遭遇使得史铁生深刻意识到,人在残酷、偶然的命运面前绝对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贯穿其作品始终,就像他在《我与地坛》中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就如四季的更替,人只能承受。如此强烈的无奈,这种诘问直击人的内心深处,充满妥协与无力。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又有什么主动权可言了,只能任凭命运做主,人的梦想与希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随时都可能破灭,还能强求什么?谁能在这困顿之中寻求那渺茫不可知的救赎之路呢?然而缺憾造就痛苦的同时也造就了坚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超越这些痛苦和局限,寻求人生的答案呢?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
目 录
1 引言 1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1
2.1 独特的人生 1
2.2独特的感受 2
2.3独特的作品 2
3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3
3.1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3
3.2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4
4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
4.1对命运的反抗 5
4.2对灵魂的拯救 5
4.3 对幸福的追求 6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7
5.1 人与人的关系 7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8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9
结 论 10
致 谢 11
注 释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当代作家史铁生一生创作丰厚。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在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他是一个历经了生命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却被他变作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是超越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人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哪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很多人需要这种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无所不在的生命意识,对当今世界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1 独特的人生
1951年1月4号,史铁生诞生在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看着这样一个健康的孩子,没有人考虑孩子的将来会是幸福还是苦难,平凡还是伟岸。和无数普通的同龄人一样,先念小学,接着念中学,时光就是这样平静快乐的一点一点流逝。但那不是个普通的年代,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史铁生在两年后,去延安一带插队。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下去,史铁生也许会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然而,命运对史铁生的安排绝不仅仅是这样,在他最好的年华,命运给了他最深重也是最绝望的打击,1972年他双腿完全瘫痪,他有了回家的机会,但却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之后他又患了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如果命运仅仅是这样,那他会和无数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的人一样,度过灰暗的人生。
文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疗伤的方式,当苦闷无法排解时,当痛苦不能与外人讲述时,这就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史铁生也选择了这种方法,也许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命运让他拥有不同寻常的文学才华,他尝试着把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述诸笔端。一旦开始,便确定了一种生存方式。他被冠以多种称呼,小说家、文学家、编剧、作协主席等。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无疑是极为突出的,但比这更突出的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对生命的感悟、与命运的抗争、灵魂的救赎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反思。
2010年12月31日,命运以它一贯残酷的方式夺走他的生命,至此,这位饱经磨难的,与命运抗争一生又成功救赎了自己的、鼓舞了无数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他凌驾于躯体之外的生命意识的深深思考。
2.2独特的感受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这种对人们善遍避讳不谈的死亡的描述, 是看透生命本质之后的升华,没有恐惧,没有颓丧,这样平铺直述,却显得触目惊心。当一个人经过无数生存苦难时,在他眼中就不会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事了。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残疾给他带来的自卑,对获得别人理解的渴望,对无力抵抗命运的愤懑,更有绝处求生的坚定,寻找精神自由的努力,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转变。
其实,他对命运有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可奈何,他在作品《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中表现出深刻的自卑,他一度是悲伤的、孤独的、寂寥的,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又是坚强的、豁达的、通彻的。在他对生活深深绝望的同时,思想上也有了转机,他深刻地理解了死亡,体验到了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质。他曾说过人活着是因为有欲望,而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而他的精神家园,就是他的作品。这种感受是矛盾的,也是和谐的。身体的残障使他陷入深深的惆怅感伤,而精神家园的找寻使他渐渐走出这种困境,尽管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但正是超乎寻常的毅力使他完成了这个过程。他对命运与生活的感受是独特的,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生遭际。生命的延续对他是一种折磨,但同时又使得他有机会走出绝望,并获得了独特的灵魂的救赎。
2.3独特的作品
史铁生一生创作涉猎文体众多,有小说、散文、随笔等。无论哪一种,他的作品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爱、关怀和对生命的思考。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看到地坛的花开花落,凋落后的重生让他看到生的希望,在地坛中的思考让他认识到死的必然与生的智慧。他在《命若琴弦》中描写的老瞎子,五十年如一日、满怀希望、激情的弹琴说书到头换来所谓的“秘方”竟是一张白纸,这里隐喻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史铁生常常借文中的人物来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结果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生命就如琴弦,我们只要拉紧了,弹好了就够了。还有《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和《夏天的玫瑰》等作品中描述的主人公们也都是经受着各种残疾对身心的折磨,而盼望着死神能够来解救他们。在世俗的重压下,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救赎灵魂,不断超越自己走出阴霾,重获新生。史铁生用生命在书写,他通过写作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写作中获得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
与其说他的文字是文学作品,更不如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对命运由愤懑感伤,到突围超越的心理转变史。他的作品描述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感受,没有扭捏造作、虚张声势,每个字、每句话都从生活与生命中而来。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悲伤的理性,命运、生命、生活都被他由外到里完全解剖,无处遁形,以残忍而又理性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命运,从而升华出独特而又透彻的生命意识。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命历程,但却可以使自己凌驾命运之上,淡然理性的看它如何进行,产生能使自己走完整个生命的力量。
3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3.1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残疾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以文学救赎自己免于深陷命运囹圄的动因,也是制造这一痛苦的来源,更是他持续一生的缺憾。明知奇迹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还是在祈望奇迹的发生,这种求而不得的失望使得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他不得不习惯残疾,并从中寻求残疾可以带给他的人生的不同。因此,在不断的对死的解析与对生的冥想中,他终于获得救赎,获得对宿命的把握与对困境的无可摆脱的适应。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辩证的哲学意味。
刚过及冠之年,21岁的他就已残疾,这样的遭遇使得史铁生深刻意识到,人在残酷、偶然的命运面前绝对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贯穿其作品始终,就像他在《我与地坛》中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就如四季的更替,人只能承受。如此强烈的无奈,这种诘问直击人的内心深处,充满妥协与无力。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又有什么主动权可言了,只能任凭命运做主,人的梦想与希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随时都可能破灭,还能强求什么?谁能在这困顿之中寻求那渺茫不可知的救赎之路呢?然而缺憾造就痛苦的同时也造就了坚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超越这些痛苦和局限,寻求人生的答案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