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指标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现状 2
2.1 公益慈善组织的界定 2
2.2 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界定 2
2.3 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3
3 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和影响因素 3
3.1 现阶段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 3
3.2 影响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因素 5
4 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指标的分析 6
4.1 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的重要性 6
4.2 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6
4.3 评价指标运用分析——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例 9
5 提升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议 12
5.1 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实施和协调机构相分离 13
5.2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13
5.3 强化全民慈善意识,中小学课本加入慈善理念 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济飞速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起步。以公益慈善组织为主的各类慈善力量迅速崛起,公众的慈善意识逐渐增强,主动参与到各项慈善活动中,在灾难救助、贫苦救济等一些公益慈善领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益慈善组织在我国社会担任着第三次分配者这一角色,弥补了我国政府的不足之处。然而,关于公益慈善的各种消息,包括那些所谓的炒作和负面新闻,使得公益慈善组织遭遇到了空前未有的公众信任危机。公信力作为公益慈善组织的生命线,现如今却成为了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致命伤”。在“2015年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捐助指数”发布的数据中,中国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在倒数第二。作为一个以乐善好施为传统美德的大国,调查显示的数据结果不得不让我们深究其原因。2005年我国民政部提出了关于慈善法立法的相关建议,第二年慈善事业法就被纳入了我国的立法程序。《慈善法》的拟定修改一度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经过十一年的时间,新的慈善法最终出台,将在今年9月1日起予以施行。
互联网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信息,一旦公益慈善组织有一点的“风吹草动”,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公益慈善组织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做的好那会是“万人拥戴”,做的不好就会被“千夫所指”。从郭美美网上炫富开始,到郭美美贪污被抓,短短的几年时间,让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处于风口浪尖。对于郭美美网上炫富其实对公众来说无光紧要,而最重要的是她的炫富给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造成了非常大的恶劣影响。在关于我国公益慈善组织慈善危机事件如郭美美、陈光标、尚德门等事件发生后,网上曾有人针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85%的参与问卷调查的受访者认为影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我国政府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公益慈善组织的财务公开透明度不够、公益慈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不高,超过80%受访者表示以后将不会再参与红十字会开展的慈善活动,不再捐款给红十字会。民政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显示,在我国有42%的公益慈善组织并没有提出专门的信息披露的办法,没有专人负责组织信息披露工作的占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37%,90%的公众表示不赞成现在的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方式。徐永光曾经用“五个看不见”来描述现如今公益慈善组织的不透明,即捐款人看不见,灾区群众看不见,灾区政府看不见,灾区慈善组织看不见,捐赠落实看不见。
公信力作为公益慈善组织的生命线,决定了公益慈善组织的生存命运。一旦公益慈善组织缺失了公信力,就会影响捐赠环境,失去公众捐赠的资金和物资,最终影响公益慈善组织的正常运作,阻碍我国慈善事业的前进。因而,只有确保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的慈善事业。想要获得公众对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信任与支持,归根究底要找出符合当下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价指标,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措施。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在关于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处于极度缺乏状态,个人认为这归结于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开透明不完整,我国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了解和参与度不足,以及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的敏感性,使得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都趋于概念、构想,没有具体可用于实践操作的指标。因此,构建出新的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指标是解决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的当务之急。
2 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现状
2.1 公益慈善组织的界定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慈善法》中,将慈善组织定义为依法成立,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关于慈善组织的定义,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褚雪敏(2012)在构建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将慈善组织理解为以自愿性为基础,专门从事捐赠救助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张玉静(2013)在建设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中认为慈善组织是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慈善活动和促进社会公益活动开展的社会组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我对慈善组织的定义理解为两点,一是团体组织;二是非营利。慈善组织就如一个小的团体组织,组织内的所有成员为服务社会这个目标而共同奋斗,组织内所做的活动都是非营利性的,都是为了无偿服务于这个社会。慈善组织的性质是“可公可私”,慈善组织的宗旨是无偿服务于社会,其以非营利性为标志存在于当今社会。
2.2 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界定
在众多学者的研究调查中,关于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界定主要趋向于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赖程度这一观点。从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内涵分析,其既代表了公益慈善组织自身的信用能力大小,又包含着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表现的感知。赵艳青(2013)认为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的认同和信赖,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一种能力评价。简而言之,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实际上就是公益慈善组织被社会公众认可和信赖的程度,同时也是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能力的一种评价。
2.3 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陈杰姮(2012)将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治理机构;二是信息披露现状与公众期待有差距;三是缺乏行业自律和第三方评估;四是缺乏有效的政府支持;五是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郝静涛(2012)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即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在于公益慈善组织的“官办官管”而导致公益慈善组织管理的运作不良,缺少政府的相关法规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程度有限;内部原因在于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内部构建。
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组织获得社会公众支持和长久发展的前提,是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赖程度,是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能力的评价。随着公益慈善相关丑闻被公之于众,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严重缺失,人们对公益慈善组织持着怀疑的立场。因此,提升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成为当务之急。想要重新获得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则需要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进行评价分析,以此为基础,分析出对公益慈善组织影响较大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对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价,让公众想了解的信息都呈现出来,让公众自己感受,从而获得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慈善活动的支持,让公益慈善组织发挥其原应该发挥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