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丑陋的中国人看柏杨的文学思想
从丑陋的中国人看柏杨的文学思想[20200103162506]
作家柏杨,笔风犀利,幽默而又尖锐,讽刺挖苦中又令人深思。柏杨以“酱缸”的新鲜辞藻形容中国社会,揭露与讽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丑陋的中国人》的主题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子子孙孙受感染、不能痊愈。柏杨将杂文当做犀利的批判武器,在看似嬉笑怒骂、无所不谈的柏杨杂文中,贯穿着他对传统的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的猛烈抨击和尖锐批判。柏杨揭露了中国人诸多的丑陋面:中国的“酱缸文化”、“官场文化”、“窝里斗”等,展现了他的批判思想的同时也反映出他的爱国思想,例如他提倡中国人爱国先爱己、学会自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等,柏杨的文学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意义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批判,爱国
目 录
1 引言 1
2 柏杨及其作品《丑陋的中国人》的简介 1
3 柏杨文学思想的探析 2
3.1 柏杨的批判思想 3
3.1.1 对“酱缸文化”的批判 3
3.1.2 对“官场文化”的批判 4
3.1.3 对中国人“窝里斗”的批判 5
3.1.4 对中国人“缺乏思考能力”的批判 6
3.2 柏杨的爱国思想 6
3.2.1 自爱就是爱国 6
3.2.2 学会自省 7
3.2.3 学习西方 7
4 柏杨文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8
4.1 学习柏杨的爱国先自爱的精神 9
4.2 学习柏杨的自省精神 10
4.3 学习柏杨的“崇洋”精神 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作家柏杨,是台湾著名的小说家、杂文家。柏杨个人的环境遭遇、性格品质及情感变化对他的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他的创作生涯有着艰难曲折和坎坷不平的经历,柏杨自己也曾感慨说:“我的创作生活可以这样分: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坐牢。”他以“酱缸”[1]的新鲜辞藻形容中国社会,深入人心。他继承鲁迅的创作传统,将杂文当做犀利的批判武器,在看似嬉笑怒骂、无所不谈的柏杨杂文中,贯穿着他对传统的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的猛烈抨击和尖锐批判。对于柏杨和其作品的研究主要是国内的研究者,国外研究者对此基本没有涉猎。一部分读者对《丑陋的中国人》大加赞许,这部作品给了他们一个深深反省的机会,国人需要这样的棒喝,而不是奉承的话。然而因为柏杨犀利尖锐的笔锋,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中国人的种种劣根性,则有一部分读者对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存有非议。然而柏杨揭露了中国人的哪些丑陋面,他的文学思想是什么,他的批判对现代社会和中国人的意义,至今为止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否根除以及他与鲁迅先生的批判思想有何异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因此本文将从柏杨的个人简介、《丑陋的中国人》作品简介、柏杨的批判思想及爱国思想、柏杨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异同、柏杨文学思想的现代性意义这几个方面作具体着手论述。
2 柏杨及其作品《丑陋的中国人》的简介
柏杨的作品丰厚,创作以新颖的思想和尖锐的批判而著名。他的创作生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十年通鉴。柏杨一开始以本名创作小说,内容大体是以五十年代在台湾人民因战乱和贫穷而造成的生活悲剧。到了六十年代,他开始以柏杨这个笔名来创作杂文,主题大致是揭露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和台湾社会的阴暗面,批评的是在中国几千年的酱缸文化下所产生的中国国民的丑陋面及劣根性,“所批评的是中国几千年的酱缸文化所造成的人性弱点。”[2]柏杨作品中文字尖锐,善用比喻,灵活善变,非常受读者欢迎。特别是他尖锐的杂文笔锋,和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鲁迅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中语言非常幽默,并且充满了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批判和讥讽。柏杨的著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层面、无所不包。其中包括对台湾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揭露、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比较以及男女间婚嫁与家庭问题等,柏杨都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和尖锐的揭露讽刺,令读者赞叹不已。柏杨的揭露与讽刺的同时也体现他愤世嫉俗的抗争精神。柏杨随后又撰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引发了国内外的剧烈反响和争议,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意识到了自身的丑陋面。在《丑陋的中国人》出版后二十年,柏杨又发表了一本《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书中写道:“千言万语汇聚成两句话,做一个拥有尊严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尊严的人;做一个诚信,也能够包容他人的人。”[3]这样的思想总结可以说是柏杨近期对国民性的一个新反思,他的文学思想的贡献是属于我们全人类千百年以来努力的一个部分。
《丑陋的中国人》是以柏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时在美国的高校所做的演讲文稿为主,这本书里所有文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是柏杨所说的: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柏杨用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滤过性的疾病,使民族的子子孙孙都受其感染且不能痊愈,同时这也是是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在这本书中,柏杨对那些被封建观念禁锢的中国人进行了尖刻而又辛辣的嘲讽,大胆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小到“窝里斗”、“脏、乱、吵”、死不认错、不懂得团结、自私、没有秩序、喜欢说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恶毒的话,大到“酱缸文化”、“官场文化”、封建制度等等。柏杨自言:“中国人是一个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4]柏杨在书中将中国人的劣根性归结到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上,而这样的酱缸文化反之又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的丑陋。柏杨对中国的封建文化是持以一种反对和批评的态度,在他看来,“酱缸文化”是圣人为统治集团发明的畸形哲学,这既表现为一个文化体系,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并最终表现为一种心理、观念、思想体系。所以柏杨要创作《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认清自己的丑陋面,从而反省、改善自己,并且根除自身的劣根性,做一个活得有尊严的中国人。
3 柏杨文学思想的探析
从《丑陋的中国人》中可以看出柏杨的文学思想可以分为批判思想和爱国思想两个方面,批判思想中包括他对“酱缸文化”的批判、对“官场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人“窝里斗”的批判、对中国人缺乏思考能力的批判等,然而在柏杨批判中国人种种丑陋面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深切的爱国思想,他认为自爱就是爱国,首先提高自己的质量并且学会自省反思,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将其运用到中国的发展上,使中国变得更强大。并且将柏杨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作比较,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批判国民性劣根性为主,比较两者异同,更好地理解柏杨的文学思想。
3.1 柏杨的批判思想
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柏杨尖锐地批判了中国人种种的丑陋面,包括对“酱缸文化”的批判、对“官场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人“窝里斗”和不团结的批判、对中国人缺乏思考能力的批判,并且将柏杨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作比较。
3.1.1 对“酱缸文化”的批判
柏杨在美国的高校发表完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演讲后,将他的演讲内容及其与听众提问和答复的内容整合成了一本同名的杂文,其中将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社会形容为“酱缸”,运用了富于色彩化形象化的词汇来形容,如此鲜活的概念让读者记忆深刻,并且柏杨对这样的文化作出了深刻尖锐的批判,震惊整个中国,引起华人的深思反省。从六十年代起,柏杨的杂文就以对“酱缸文化”的批判为主题思想,例如杂文《猛撞酱缸集》:“夫酱缸者,侵蚀力极强的混沌而封建的社会也,也就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使中国人的灵性僵化和国民品质堕落的社会。”“酱缸文化也有它的产品,曰‘权势崇拜狂’曰‘窝里斗,和稀泥’,曰‘淡漠冷酷忌猜残忍’,曰‘虚荣恍惚’。”[5]
柏杨认为中国的“酱缸文化”还是源于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封建对中国人的人性和尊严进行摧残,使国人逐渐地丧失了平等与自尊的意识,以至于中国人的内心变得扭曲、变态,因此才产生了四类“畸形人”,即集专制、集权、残暴于一身的封建皇帝,依附于集权并且成为了他的帮凶的爪牙,狂热地追求金钱、官位、权势的“官崽”,以及以当官和做圣人为人生最大目标的普通中国民众。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是一条大河,滔滔不绝地一直流下去,但是越来越久了,大河里累积了许多肮脏污秽的东西,比如死猫、死鱼、死耗子等,河流中的脏东西开始沉淀从而使这条河水不能再流动,最后变成了一条死水,愈久愈腐,愈沉愈多,到最后就成了一个酱缸,发酸发臭。
作家柏杨,笔风犀利,幽默而又尖锐,讽刺挖苦中又令人深思。柏杨以“酱缸”的新鲜辞藻形容中国社会,揭露与讽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丑陋的中国人》的主题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子子孙孙受感染、不能痊愈。柏杨将杂文当做犀利的批判武器,在看似嬉笑怒骂、无所不谈的柏杨杂文中,贯穿着他对传统的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的猛烈抨击和尖锐批判。柏杨揭露了中国人诸多的丑陋面:中国的“酱缸文化”、“官场文化”、“窝里斗”等,展现了他的批判思想的同时也反映出他的爱国思想,例如他提倡中国人爱国先爱己、学会自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等,柏杨的文学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意义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批判,爱国
目 录
1 引言 1
2 柏杨及其作品《丑陋的中国人》的简介 1
3 柏杨文学思想的探析 2
3.1 柏杨的批判思想 3
3.1.1 对“酱缸文化”的批判 3
3.1.2 对“官场文化”的批判 4
3.1.3 对中国人“窝里斗”的批判 5
3.1.4 对中国人“缺乏思考能力”的批判 6
3.2 柏杨的爱国思想 6
3.2.1 自爱就是爱国 6
3.2.2 学会自省 7
3.2.3 学习西方 7
4 柏杨文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8
4.1 学习柏杨的爱国先自爱的精神 9
4.2 学习柏杨的自省精神 10
4.3 学习柏杨的“崇洋”精神 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作家柏杨,是台湾著名的小说家、杂文家。柏杨个人的环境遭遇、性格品质及情感变化对他的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他的创作生涯有着艰难曲折和坎坷不平的经历,柏杨自己也曾感慨说:“我的创作生活可以这样分: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坐牢。”他以“酱缸”[1]的新鲜辞藻形容中国社会,深入人心。他继承鲁迅的创作传统,将杂文当做犀利的批判武器,在看似嬉笑怒骂、无所不谈的柏杨杂文中,贯穿着他对传统的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的猛烈抨击和尖锐批判。对于柏杨和其作品的研究主要是国内的研究者,国外研究者对此基本没有涉猎。一部分读者对《丑陋的中国人》大加赞许,这部作品给了他们一个深深反省的机会,国人需要这样的棒喝,而不是奉承的话。然而因为柏杨犀利尖锐的笔锋,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中国人的种种劣根性,则有一部分读者对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存有非议。然而柏杨揭露了中国人的哪些丑陋面,他的文学思想是什么,他的批判对现代社会和中国人的意义,至今为止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否根除以及他与鲁迅先生的批判思想有何异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因此本文将从柏杨的个人简介、《丑陋的中国人》作品简介、柏杨的批判思想及爱国思想、柏杨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异同、柏杨文学思想的现代性意义这几个方面作具体着手论述。
2 柏杨及其作品《丑陋的中国人》的简介
柏杨的作品丰厚,创作以新颖的思想和尖锐的批判而著名。他的创作生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十年通鉴。柏杨一开始以本名创作小说,内容大体是以五十年代在台湾人民因战乱和贫穷而造成的生活悲剧。到了六十年代,他开始以柏杨这个笔名来创作杂文,主题大致是揭露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和台湾社会的阴暗面,批评的是在中国几千年的酱缸文化下所产生的中国国民的丑陋面及劣根性,“所批评的是中国几千年的酱缸文化所造成的人性弱点。”[2]柏杨作品中文字尖锐,善用比喻,灵活善变,非常受读者欢迎。特别是他尖锐的杂文笔锋,和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鲁迅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中语言非常幽默,并且充满了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批判和讥讽。柏杨的著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层面、无所不包。其中包括对台湾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揭露、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比较以及男女间婚嫁与家庭问题等,柏杨都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和尖锐的揭露讽刺,令读者赞叹不已。柏杨的揭露与讽刺的同时也体现他愤世嫉俗的抗争精神。柏杨随后又撰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引发了国内外的剧烈反响和争议,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意识到了自身的丑陋面。在《丑陋的中国人》出版后二十年,柏杨又发表了一本《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书中写道:“千言万语汇聚成两句话,做一个拥有尊严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尊严的人;做一个诚信,也能够包容他人的人。”[3]这样的思想总结可以说是柏杨近期对国民性的一个新反思,他的文学思想的贡献是属于我们全人类千百年以来努力的一个部分。
《丑陋的中国人》是以柏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时在美国的高校所做的演讲文稿为主,这本书里所有文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是柏杨所说的: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柏杨用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滤过性的疾病,使民族的子子孙孙都受其感染且不能痊愈,同时这也是是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在这本书中,柏杨对那些被封建观念禁锢的中国人进行了尖刻而又辛辣的嘲讽,大胆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小到“窝里斗”、“脏、乱、吵”、死不认错、不懂得团结、自私、没有秩序、喜欢说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恶毒的话,大到“酱缸文化”、“官场文化”、封建制度等等。柏杨自言:“中国人是一个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4]柏杨在书中将中国人的劣根性归结到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上,而这样的酱缸文化反之又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的丑陋。柏杨对中国的封建文化是持以一种反对和批评的态度,在他看来,“酱缸文化”是圣人为统治集团发明的畸形哲学,这既表现为一个文化体系,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并最终表现为一种心理、观念、思想体系。所以柏杨要创作《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认清自己的丑陋面,从而反省、改善自己,并且根除自身的劣根性,做一个活得有尊严的中国人。
3 柏杨文学思想的探析
从《丑陋的中国人》中可以看出柏杨的文学思想可以分为批判思想和爱国思想两个方面,批判思想中包括他对“酱缸文化”的批判、对“官场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人“窝里斗”的批判、对中国人缺乏思考能力的批判等,然而在柏杨批判中国人种种丑陋面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深切的爱国思想,他认为自爱就是爱国,首先提高自己的质量并且学会自省反思,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将其运用到中国的发展上,使中国变得更强大。并且将柏杨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作比较,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批判国民性劣根性为主,比较两者异同,更好地理解柏杨的文学思想。
3.1 柏杨的批判思想
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柏杨尖锐地批判了中国人种种的丑陋面,包括对“酱缸文化”的批判、对“官场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人“窝里斗”和不团结的批判、对中国人缺乏思考能力的批判,并且将柏杨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作比较。
3.1.1 对“酱缸文化”的批判
柏杨在美国的高校发表完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演讲后,将他的演讲内容及其与听众提问和答复的内容整合成了一本同名的杂文,其中将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社会形容为“酱缸”,运用了富于色彩化形象化的词汇来形容,如此鲜活的概念让读者记忆深刻,并且柏杨对这样的文化作出了深刻尖锐的批判,震惊整个中国,引起华人的深思反省。从六十年代起,柏杨的杂文就以对“酱缸文化”的批判为主题思想,例如杂文《猛撞酱缸集》:“夫酱缸者,侵蚀力极强的混沌而封建的社会也,也就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使中国人的灵性僵化和国民品质堕落的社会。”“酱缸文化也有它的产品,曰‘权势崇拜狂’曰‘窝里斗,和稀泥’,曰‘淡漠冷酷忌猜残忍’,曰‘虚荣恍惚’。”[5]
柏杨认为中国的“酱缸文化”还是源于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封建对中国人的人性和尊严进行摧残,使国人逐渐地丧失了平等与自尊的意识,以至于中国人的内心变得扭曲、变态,因此才产生了四类“畸形人”,即集专制、集权、残暴于一身的封建皇帝,依附于集权并且成为了他的帮凶的爪牙,狂热地追求金钱、官位、权势的“官崽”,以及以当官和做圣人为人生最大目标的普通中国民众。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是一条大河,滔滔不绝地一直流下去,但是越来越久了,大河里累积了许多肮脏污秽的东西,比如死猫、死鱼、死耗子等,河流中的脏东西开始沉淀从而使这条河水不能再流动,最后变成了一条死水,愈久愈腐,愈沉愈多,到最后就成了一个酱缸,发酸发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