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创业意愿调查分析(附件)
本课题旨在探讨在“互联网+”的情境下,大学生创业意愿情况。课题首先对大学生创业及“互联网+”进行理论研究,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创业特点,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是缺乏创业行动力,针对该问题,课题从环境,能力,动机三个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论文提出大学生需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培育,高校需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府需加大支持力度等解决措施,帮助大学生实现更好的创业。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业意愿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
2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基础 2
2.1 创业及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 2
2.2 “互联网+”情境与大学生创业关系研究 2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意愿分析 3
3.1 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 3
3.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特点 4
3.3 大学生创业意愿情况调查 7
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9
4.1 环境因素分析 10
4.2 能力因素分析 12
4.3 动机因素分析 13
5 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指导建议 14
5.1 大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育 14
5.2 高校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 15
5.3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16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国内产能过剩,市场正在进行结构化调整,大批就业岗位减少。在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创业成了大学生解决就业困境的新途径,大学生创业因“互联网+”情境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
1.1.1 “双创”时代下的新中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自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写进政府报告,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各项相关创业政策和措施得到出台和落实,这高度改善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条件,尤其是创业方面,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得以出台,这不仅使“双创”建设得到深入的推进,同时激发了广大大学生的创业梦想,许多大学生开始通过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
1.1.2 “互联网+”首次写入国家战略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2017年有4074万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增长率为5.6%,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2亿,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学生群体占比为25.4%,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为20.3%[1]。与其他地方相比,大学校园内的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学生们利用智能手机便可上网,方便易操作,互联网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动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校大学生,重点探讨在“互联网+”情境下,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情况,通过阅读大学生创业相关文献资料,及设计调查问卷和社会调查等情况,探究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想法,找出有哪些因素会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指导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创业观念,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进行创业。本文采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1)理论文献研究。首先理解大学生创业的含义,特点,及其现实意义,然后对“互联网+”进行剖析,了解其内涵和创业的关系。
2)多种资料收集方法。通过结合理论研究和相关专家访谈法,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调查问卷,再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想法。
3)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围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实际调研,探究大学生创业想法及影响因素,将研究思路归纳整理,如图所示:
/
图1研究路线图
2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基础
2.1 创业及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
创业的研究历程比较久远,定义也是丰富多样。杰弗里A蒂蒙斯(1989)提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领导平衡[3]。霍华德H史蒂文森(2001)指出:创业是指独立或者在组织内部的个人,寻找和打造创业机会的过程[3]。陈广华(2011)认为创业是对机会的发现,资源获取,价值创造的过程[4]。王恒(2013)认为组合生产要素,创立新事业并获得成功即为创业[5]。本文认为创业是一些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为了实现一定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创造组织,新事物的过程和状态。大学生创业指高校在校生或者毕业两年内的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行为。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了研究。李楠(2016)将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为创业行动倾向和创业意识倾向[6]。郭桂贤(2016)将大学生创业倾向定义为实际参与到组织创造新组织,新事物的过程和状态的可能性和倾向性[7]。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到底想不想创业的可能性。
2.2 “互联网+”情境与大学生创业关系研究
现阶段,“互联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对“互联网+”进行了定义。
陈慧(2013)认为,未来“互联网+”是我们目前所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未来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公式[8]。李晓玲(2014)认为“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9]。
因此,本文认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打造网络化组织,对互联网充分挖掘,帮助产业和行业进行高效率的商业活动。
同时,大学生创业利用互联网可以选择的方向更多了。互联网+各种行业应运而生,例如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业;互联网+教育培训等,多样化的创业选择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同时还有更多的领域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探索和挖掘,而这也给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机遇和挑战。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
2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基础 2
2.1 创业及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 2
2.2 “互联网+”情境与大学生创业关系研究 2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意愿分析 3
3.1 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 3
3.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特点 4
3.3 大学生创业意愿情况调查 7
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9
4.1 环境因素分析 10
4.2 能力因素分析 12
4.3 动机因素分析 13
5 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指导建议 14
5.1 大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育 14
5.2 高校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 15
5.3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16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国内产能过剩,市场正在进行结构化调整,大批就业岗位减少。在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创业成了大学生解决就业困境的新途径,大学生创业因“互联网+”情境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
1.1.1 “双创”时代下的新中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自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写进政府报告,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各项相关创业政策和措施得到出台和落实,这高度改善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条件,尤其是创业方面,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得以出台,这不仅使“双创”建设得到深入的推进,同时激发了广大大学生的创业梦想,许多大学生开始通过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
1.1.2 “互联网+”首次写入国家战略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2017年有4074万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增长率为5.6%,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2亿,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学生群体占比为25.4%,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为20.3%[1]。与其他地方相比,大学校园内的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学生们利用智能手机便可上网,方便易操作,互联网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动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校大学生,重点探讨在“互联网+”情境下,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情况,通过阅读大学生创业相关文献资料,及设计调查问卷和社会调查等情况,探究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想法,找出有哪些因素会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指导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创业观念,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进行创业。本文采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1)理论文献研究。首先理解大学生创业的含义,特点,及其现实意义,然后对“互联网+”进行剖析,了解其内涵和创业的关系。
2)多种资料收集方法。通过结合理论研究和相关专家访谈法,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调查问卷,再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想法。
3)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围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实际调研,探究大学生创业想法及影响因素,将研究思路归纳整理,如图所示:
/
图1研究路线图
2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基础
2.1 创业及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
创业的研究历程比较久远,定义也是丰富多样。杰弗里A蒂蒙斯(1989)提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领导平衡[3]。霍华德H史蒂文森(2001)指出:创业是指独立或者在组织内部的个人,寻找和打造创业机会的过程[3]。陈广华(2011)认为创业是对机会的发现,资源获取,价值创造的过程[4]。王恒(2013)认为组合生产要素,创立新事业并获得成功即为创业[5]。本文认为创业是一些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为了实现一定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创造组织,新事物的过程和状态。大学生创业指高校在校生或者毕业两年内的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行为。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了研究。李楠(2016)将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为创业行动倾向和创业意识倾向[6]。郭桂贤(2016)将大学生创业倾向定义为实际参与到组织创造新组织,新事物的过程和状态的可能性和倾向性[7]。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到底想不想创业的可能性。
2.2 “互联网+”情境与大学生创业关系研究
现阶段,“互联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对“互联网+”进行了定义。
陈慧(2013)认为,未来“互联网+”是我们目前所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未来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公式[8]。李晓玲(2014)认为“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9]。
因此,本文认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打造网络化组织,对互联网充分挖掘,帮助产业和行业进行高效率的商业活动。
同时,大学生创业利用互联网可以选择的方向更多了。互联网+各种行业应运而生,例如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业;互联网+教育培训等,多样化的创业选择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同时还有更多的领域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探索和挖掘,而这也给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机遇和挑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