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主题诗文述考
漂母主题诗文述考[20200103163219]
“漂母饭信”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关于漂母主题的诗文更是丰富多彩。从东晋到现当代,各个时期不同的学者,文学家都对“漂母饭信”这一典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揣摩着,斟酌着,创作出了漂母主题诗文。而它重在收集从东晋到现当代各个时期不同学者创作的漂母主题诗文以及不同类型的漂母诗文。毕竟,“漂母饭信”这一典故本身带有一种因缘际会的色彩。就漂母本人而言,她对韩信的进食确如自己所说,只是哀怜落魄无依的公子王孙,别无他想。但在韩信的感受中,一个水边漂洗的贫妇,不但不嫌弃他,而且更没想要他的任何回报,这与亭长夫妻相比无疑有天壤之别,她真是一位大德之人。据此研究不同时期漂母诗文的特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漂母,诗文,收集,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不同时期的漂母诗文 1
2.1 东晋 1
2.2 唐宋时期 2
2.3 元代 5
2.4 明清时期 6
2.5 现当代 10
3 不同类型的漂母诗文 11
3.1 研究古迹 11
3.2 赞美漂母 11
3.3 学习漂母 12
3.4 借古讽今 13
4 漂母诗文中的历史文化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漂母饭信”这一典故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漂母的眼中,她只是尽了点微薄之力,使当时的韩信脱离了窘境。然而却使得韩信懂得了感恩,并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英雄。这个典故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它教会我们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这本身就是快乐的。于是,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特色创作出了有关漂母的诗文。因此,“漂母主题诗文述考”这一个课题就来源于此。从古至今的漂母诗文大致有二百多篇,而“漂母主题诗文述考”重在收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漂母诗文,并对它们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漂母主题诗文述考”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收集漂母主题诗文并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而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则是充分了解漂母诗文中的“漂母”这一意象。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它的研究范围是从东晋到现当代不同类型的漂母诗文,研究方法是通过上网,去学校电子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的纸质文献资料以及和论文指导老师沟通来完成。相关材料的依据则是前人创作的漂母诗文以及对“漂母”的认识及看法。
2 不同时期的漂母诗文
从东晋到现在,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家都对“漂母饭信”的故事有独到的见解,他们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漂母主题诗文也是各具特色。东晋的主要以诗为主,唐代呈现的是律诗和绝句,宋代则是词。到了元代除了诗,还多了元曲这种形式来歌颂漂母。明清时期仍是诗和散文为主。在现当代,除了散文题材,咏漂母的歌曲也出现了。下面所呈现的就是不同时期的漂母诗文。
2. 1 东晋
东晋的漂母诗文有大诗人陶渊明的《乞食》。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话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1]
这首《乞食》诗相当地著名,诗的题目很能吸引眼球:大诗人已经穷到向别人乞讨的地步了!当时正值元嘉三年,陶渊明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常常饥寒交迫。这时又赶上了灾荒之年,不得不以乞食为生。陶渊明根据自己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了该诗。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不难发现其创作这首诗的渊源。《乞食》这首诗是他晚年的作品,人在穷困潦倒时,一饭之恩自然会感激涕零,而作为熟知文史掌故的陶渊明,在此情此景的感触下,首先联想到了西汉司马迁《太史公书》中“漂母饭信”的故事。诗中的“漂母惠”,已经不仅仅是纸上的认识,更是诗人的切身感受。陶渊明借漂母与韩信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施食者的感激之情。在大诗人陶渊明看来,漂母的贤惠,就在于她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也不是图报之举,而是作为一个母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的表现。眼前的这位进食者也如漂母一般的好心肠,因此诗人为之感动。《乞食》一诗,是古代文人创作中较早将“漂母”作为意象指称的一例。该诗说到:感谢你能像当年的漂母一样又贤惠又有仁爱之心,施恩进食于贫士。但我却没有韩信那样的雄韬伟略,日后也无法以千金酬谢。为此感到深深地惭愧,我只有在冥冥之中结草衔环相报了。诗中记叙了诗人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的状态,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则是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到“情欣”,由酣饮到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则是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感慨万千。整首诗表现了他对“漂母饭信”的理解与领悟,此时的“漂母”就是一个“仁爱”和“施舍者”的伟大形象。
2. 2 唐宋时期
从唐代开始,“漂母”及其相关条目,如“漂母餐”、“漂母食”等,已成为了“仁爱之人”和“得人施舍”的一种熟典被收入各种书籍和启蒙课本中,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漂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唐代的漂母诗文有崔国辅的《漂母岸》,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刘长卿的《经漂母墓》,耿湋的《春日即事》,张祜的《宿水馆》,汪遵的《》以及罗隐的《漂母冢》。唐代诗人崔国辅在他的诗《漂母岸》中写道:
漂母岸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
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
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
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
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
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
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
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
古地多堙圮,时哉不敢言。
向夕泪沾裳,只宿芦洲村。[2]
这首诗先从漂母岸的景色落笔,突出渲染泗水的苍茫以及古地的荒凉景象,形成了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然后便是他对“漂母饭信”的感悟。在诗人崔国辅的眼中,《漂母岸》这首诗让他对先贤韩信有恩必报的赞颂之意与敬仰之情都尽寓其中。再之后,便有了汪遵的《》这首诗。
秦季贤愚混不分,只应漂母识王孙。
归荣便累千金赠,为报当时一饭恩。[3]
这是一首咏史七言绝句诗,诗人用韩信“一饭千金”的典故作为题材,既表明了自己对韩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可贵精神的肯定,又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及时地任人唯贤。诗人通过运用秦朝“贤愚不分”的大背景,来凸出漂母慧眼识英杰的难能可贵。
总而言之,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文人,充满了风云际会、功名人生的理想,因此他们心目中的漂母,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式的人物。漂母的大仁大爱,亦是他们深情歌颂的人间最爱。
宋代的漂母诗文有田锡的《千金答漂母行》,梅尧臣的《》和《持国遗食》,王安石的《答许秀才》,苏轼的《石塔寺》,唐庚的《贤母墓铭》,陆游的《读穷
居五字慨然有感复作一首自解》,《书幸》,《舍南杂兴》和《梅村野人家小憩》。韩淲
的《庵邻王家两送酒来》,王迈的《西征舣舟肖洲投宿野漏下数刻主媼为作粥》,陈郁的《读唐子西漂母传》,袁说友的《绝粮》,王阮的《和陶诗六首?和乞食》以及金朋说的《漂母堂》。宋代诗人田锡在他的诗《千金答漂母行》中说到:
千金答漂母行
止水明沉沉,鉴貌未鉴心。
丹凤舞跄跄,知声未知音。
“漂母饭信”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关于漂母主题的诗文更是丰富多彩。从东晋到现当代,各个时期不同的学者,文学家都对“漂母饭信”这一典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揣摩着,斟酌着,创作出了漂母主题诗文。而它重在收集从东晋到现当代各个时期不同学者创作的漂母主题诗文以及不同类型的漂母诗文。毕竟,“漂母饭信”这一典故本身带有一种因缘际会的色彩。就漂母本人而言,她对韩信的进食确如自己所说,只是哀怜落魄无依的公子王孙,别无他想。但在韩信的感受中,一个水边漂洗的贫妇,不但不嫌弃他,而且更没想要他的任何回报,这与亭长夫妻相比无疑有天壤之别,她真是一位大德之人。据此研究不同时期漂母诗文的特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漂母,诗文,收集,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不同时期的漂母诗文 1
2.1 东晋 1
2.2 唐宋时期 2
2.3 元代 5
2.4 明清时期 6
2.5 现当代 10
3 不同类型的漂母诗文 11
3.1 研究古迹 11
3.2 赞美漂母 11
3.3 学习漂母 12
3.4 借古讽今 13
4 漂母诗文中的历史文化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漂母饭信”这一典故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漂母的眼中,她只是尽了点微薄之力,使当时的韩信脱离了窘境。然而却使得韩信懂得了感恩,并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英雄。这个典故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它教会我们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这本身就是快乐的。于是,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特色创作出了有关漂母的诗文。因此,“漂母主题诗文述考”这一个课题就来源于此。从古至今的漂母诗文大致有二百多篇,而“漂母主题诗文述考”重在收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漂母诗文,并对它们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漂母主题诗文述考”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收集漂母主题诗文并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而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则是充分了解漂母诗文中的“漂母”这一意象。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它的研究范围是从东晋到现当代不同类型的漂母诗文,研究方法是通过上网,去学校电子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的纸质文献资料以及和论文指导老师沟通来完成。相关材料的依据则是前人创作的漂母诗文以及对“漂母”的认识及看法。
2 不同时期的漂母诗文
从东晋到现在,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家都对“漂母饭信”的故事有独到的见解,他们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漂母主题诗文也是各具特色。东晋的主要以诗为主,唐代呈现的是律诗和绝句,宋代则是词。到了元代除了诗,还多了元曲这种形式来歌颂漂母。明清时期仍是诗和散文为主。在现当代,除了散文题材,咏漂母的歌曲也出现了。下面所呈现的就是不同时期的漂母诗文。
2. 1 东晋
东晋的漂母诗文有大诗人陶渊明的《乞食》。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话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1]
这首《乞食》诗相当地著名,诗的题目很能吸引眼球:大诗人已经穷到向别人乞讨的地步了!当时正值元嘉三年,陶渊明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常常饥寒交迫。这时又赶上了灾荒之年,不得不以乞食为生。陶渊明根据自己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了该诗。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不难发现其创作这首诗的渊源。《乞食》这首诗是他晚年的作品,人在穷困潦倒时,一饭之恩自然会感激涕零,而作为熟知文史掌故的陶渊明,在此情此景的感触下,首先联想到了西汉司马迁《太史公书》中“漂母饭信”的故事。诗中的“漂母惠”,已经不仅仅是纸上的认识,更是诗人的切身感受。陶渊明借漂母与韩信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施食者的感激之情。在大诗人陶渊明看来,漂母的贤惠,就在于她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也不是图报之举,而是作为一个母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的表现。眼前的这位进食者也如漂母一般的好心肠,因此诗人为之感动。《乞食》一诗,是古代文人创作中较早将“漂母”作为意象指称的一例。该诗说到:感谢你能像当年的漂母一样又贤惠又有仁爱之心,施恩进食于贫士。但我却没有韩信那样的雄韬伟略,日后也无法以千金酬谢。为此感到深深地惭愧,我只有在冥冥之中结草衔环相报了。诗中记叙了诗人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的状态,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则是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到“情欣”,由酣饮到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则是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感慨万千。整首诗表现了他对“漂母饭信”的理解与领悟,此时的“漂母”就是一个“仁爱”和“施舍者”的伟大形象。
2. 2 唐宋时期
从唐代开始,“漂母”及其相关条目,如“漂母餐”、“漂母食”等,已成为了“仁爱之人”和“得人施舍”的一种熟典被收入各种书籍和启蒙课本中,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漂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唐代的漂母诗文有崔国辅的《漂母岸》,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刘长卿的《经漂母墓》,耿湋的《春日即事》,张祜的《宿水馆》,汪遵的《》以及罗隐的《漂母冢》。唐代诗人崔国辅在他的诗《漂母岸》中写道:
漂母岸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
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
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
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
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
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
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
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
古地多堙圮,时哉不敢言。
向夕泪沾裳,只宿芦洲村。[2]
这首诗先从漂母岸的景色落笔,突出渲染泗水的苍茫以及古地的荒凉景象,形成了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然后便是他对“漂母饭信”的感悟。在诗人崔国辅的眼中,《漂母岸》这首诗让他对先贤韩信有恩必报的赞颂之意与敬仰之情都尽寓其中。再之后,便有了汪遵的《》这首诗。
秦季贤愚混不分,只应漂母识王孙。
归荣便累千金赠,为报当时一饭恩。[3]
这是一首咏史七言绝句诗,诗人用韩信“一饭千金”的典故作为题材,既表明了自己对韩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可贵精神的肯定,又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及时地任人唯贤。诗人通过运用秦朝“贤愚不分”的大背景,来凸出漂母慧眼识英杰的难能可贵。
总而言之,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文人,充满了风云际会、功名人生的理想,因此他们心目中的漂母,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式的人物。漂母的大仁大爱,亦是他们深情歌颂的人间最爱。
宋代的漂母诗文有田锡的《千金答漂母行》,梅尧臣的《》和《持国遗食》,王安石的《答许秀才》,苏轼的《石塔寺》,唐庚的《贤母墓铭》,陆游的《读穷
居五字慨然有感复作一首自解》,《书幸》,《舍南杂兴》和《梅村野人家小憩》。韩淲
的《庵邻王家两送酒来》,王迈的《西征舣舟肖洲投宿野漏下数刻主媼为作粥》,陈郁的《读唐子西漂母传》,袁说友的《绝粮》,王阮的《和陶诗六首?和乞食》以及金朋说的《漂母堂》。宋代诗人田锡在他的诗《千金答漂母行》中说到:
千金答漂母行
止水明沉沉,鉴貌未鉴心。
丹凤舞跄跄,知声未知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