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淮安市为例[20191230170237]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乡村旅游文化;现状;问题;提升策略
目 录
1 引言 1
2 淮安市乡村旅游文化开发的现状 1
2.1大力开发红色旅游 2
2.2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3
2.3 打造淮扬美食之乡 4
3 淮安市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5
3.1 乡村民俗旅游文化开发不足 6
3.2 政府对乡村旅游缺乏整体开发规划 6
3.3 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形式单一 7
3.4 生态旅游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 8
4 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与提升对策的建议 8
4.1 塑造高品质民俗旅游文化品牌 8
4.2 政府对乡村旅游进行整体的开发规划 9
4.3 乡村旅游文化朝着多样化和自助化的方向发展 9
4.4 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保护性开发乡村文化旅游 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更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风俗、历史、传统习惯、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而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产生了旅游文化。随着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性,这些多样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1]。
旅游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文化最佳的载体[1]。两者之间的涵义包括两方面:一是旅游需要文化来进行包装和提升品质;二是文化能通过旅游进行更好地传承。旅游文化的范畴既包含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旅游文化自身也是人类特有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概括和体现。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场地,主要以乡村田野风光、农林畜牧生产经营项目、花草丛林景观、社会文化习俗和乡村天然生态环境为吸引物,把都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庄稼生产劳作过程,领略农村乡野风景,了解风土民俗,让他们真正地回归自然,拥抱这美好的大自然。
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它的国际竞争力,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了响应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就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因此,本课题通过对淮安市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淮安市乡村旅游文化开发的现状
虽然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大,资源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水平也相对地不平衡。此外,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只有少部分民族地区的发展较为成熟,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的管理水平来看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现代旅游 发展的潮流要求我们必须深度开发乡村旅游 文化资源,这样它才能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乡村地区具有很有利的开发条件,它不仅风景优美、资源丰富,而且地域特色鲜明,一些农耕文明、江南民俗、古都风情都保存得相当完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 业已经在初步发展中,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区域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入,资金投入机制也相对规范,客源市场逐渐扩大,营利水平也有所提高。在相关政策方面,我国通过交通共建、市场共拓、规划共绘、产业共兴等手段整合优化配置旅游 资源在“西进政策”中取得重大发展,同时构筑交通圈、旅游 圈和经济 圈,为发展乡村旅游 提供了政策保障。很多地区积极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田园度假等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产品。这些乡村旅游 文化品牌集体投资的份额相对来说很小,绝大部分是私人个体投资,政府投资方面主要是将基础的设施进行改良。在相关管理模式上,有一些是个体经营户经营农家乐项目,也有的是一个企业公司的运作,同时还有一些是行业协会来进行管理的,它不仅注重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开采深度也相当程度地取决于农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它在很多领域从乡村景观结合当地的文化发展状况,开发出很多受游客欢迎的旅游 路线。?
淮安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肯定是落后于一二线城市,而且当前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提高收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迫在眉睫。所以乡村凭借其特有的资源以及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就成为重中之重。
2.1 大力开发红色旅游
淮安的乡村旅游资源既有历史积淀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都为淮安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红色旅游为淮安的发展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
刘老庄烈士陵园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淮海区刘老庄牺牲的82名烈士,烈士陵园在淮安市县刘老乡,它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市委、县委党委教育基地。在1943年3月18日,3千余名日军从出发,企图突击位于六塘河一带的中共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就在这个时候,驻扎在刘老庄的82名红军战士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毙敌2百余人,伤敌3百余人,最后因弹尽援绝,全部战士壮烈牺牲。人民将烈士的的遗骸举行公共葬礼,作为新四军八十二烈士墓。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将烈士陵园炸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将八十二烈士陵园进行了重修。烈士陵园的烈士塔高15米,它高高的耸立在翠柏青松之间,塔的正面还刻着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的题词,塔下安放着82名烈士的忠骸。在陵园内还有烈士碑亭以及烈士祠堂。祠堂内存着许多烈士的遗物显得那么的庄严,还有朱德、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领导人敬献的题词和挽联。县陵园管理处在1956年成立,陵园内先后建立起壮志亭、烈士纪念馆、烈士墓、纪念碑等纪念建筑设施[4]陵园的总面积有147亩(98309平方米)。八十二烈士陵园,让我们体会到抗日烈士的爱国革命精神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浴血抗战的风光历史。因此它将永远感召着革命事业的后来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