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生命中的诗与爱情

论徐志摩生命中的诗与爱情[20191230170525]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爱情,诗歌,徐志摩,生活
目 录
1 引言 1
2 徐志摩诗歌与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2
2.1 对婚姻的愤懑 2
2.2 对爱情的向往 3
2.3 爱情的归宿与终结 4
3 徐志摩所追求的爱情观 5
4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6
4.1 崇尚唯美 6
4.2 情感真挚 7
4.3 追求浪漫 8
5 徐志摩诗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中国有一位现代诗人被世人成为“中国的雪莱”,其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之高,曾风靡一时,他就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的徐志摩。出生于1897年的徐志摩是浙江海宁人。父亲为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申如,徐家世代经商,继承祖业于早年,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光绪23年合股创办了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1]徐志摩作为徐家的长子独孙,自小过着富足舒适的生活,不知贫穷苦果的日子为何物。
成年后的徐志摩在文学上的成就得从他十四岁离家求学说起,独自前往杭州上学的他对文学的兴趣就是在这时开始,多次在校刊上发表过论文,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来自其第一篇作品。而后,徐志摩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同年听从父母安排与上海宝山巨富之女张幼仪结婚,开始了其的人夫生活。1917年前往北京大学就读,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再次燃起了他的文学兴趣。这段时间内他广交友人,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介绍,拜梁启超为师,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在徐志摩的一生当中影响之大,在徐志摩的心中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入经济系。徐志摩也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2]1921年在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下,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了康桥大学皇家学院,这时,他结识了影响他婚姻与写作世界的第二个女人——林徽因。在得不到开花结果的碰壁后,他回到了祖国,认识了他一生当中的最后一个影响他婚姻观的女子——陆小曼。1931年,徐志摩英年早逝,死于偶然的航空事故,一生的是是非非便截止于此,我们带着可惜之心怜悯其一生风流往事,也许这也是幸事,借用蔡元培为其写的挽联:淡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经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3]
徐志摩的一生在富足的青少年开始,在蹉跎写作教书的壮年遭遇意外的结束。其在人世间的日子虽不长久,却在如全封闭鸟笼似的旧社会中啄了一个细微的裂缝,他的人生并不是同普通人般平淡无奇,而是在风雨中前行,三十年中他遇见了三个影响他感情生活的女人,她们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封建时期那是一个压迫“吃人”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在封建礼制下慢慢生锈,腐蚀着新鲜迸发的萌发,徐志摩的一生都是与这样的旧思想做斗争,却无能为力,只能把所有的情绪投入于诗歌的创作之中,从他的作品集可看出,当时阴暗的社会下越加增加了他的压力,不仅是对生活,更多的是追求爱情的自由。虽然他对社会的种种控诉与不公未能将旧思想解放,却在解放思想的道路上留下了一笔惊艳的痕迹,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
2 徐志摩诗歌与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徐志摩的一生很短暂,只有区区三十四年,却在这几十年中遇见了影响他文学创作与生活价值的三个女人:门当户对却无爱情实质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萌发出激烈的爱情火花之才女林徽因,终结他爱情给予他归宿的名媛陆小曼。性格迥异的三个女人造成了徐志摩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结局也各有不同。
2.1 对婚姻的愤懑
对于徐志摩来说,他出生的年代与家庭造就了他的婚姻。他出生在经商大富之家,还是长子嫡孙,在旧社会那是家族的宠儿,全家人给予厚望的儿子,继承香火的不二人选。他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听从家族安排,在那个年纪,还未完全脱离家庭保护,花着家里的钱读着国内国外首屈一指的名门大学,根本无法追求自己心爱的人,更何况那时的徐志摩还没有遇见能让他至死不渝的女人。于是按照父母的安排,他娶了门当户对、家境殷实的上海宝山巨富次女张幼仪。即使徐家在商圈内有着不小的名气,但是也需要互利互助的亲家,就这样,有着庞大政治地位的张家便入了徐家眼帘。这是一段没有爱情果实的婚姻,软弱无助的徐志摩穿着大红袍子走进礼堂,麻木的走完了全部应做的流程,没有一丝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没有爱到深沉的情节,没有幸福的微笑。
徐志摩对于这段婚姻的态度只有九个字“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4]作为家里年事已高的父母当然会有想抱孙子,含饴弄孙的想法,可是他们的想法却是带着浓重的强迫性,不能违背父母之命的徐志摩只能对自己的妻子发泄心中的不满。当徐志摩远赴重洋,结婚四年在一起时日只有四个月的妻子张幼仪随后出国与丈夫团聚,幸福等待的结局只是徐志摩不耐烦、甚至要求她打掉养育健康的胎儿的残忍对待,他的冷漠深深的伤害了她的心。徐志摩是个崇尚西方开放思想的大文人,张幼仪虽然家庭上与他门当户对,善良、聪明、贤惠,但思想上却是两个极端,如果徐志摩没有去剑桥学习,没有接受英国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也许他可以麻木的接受这位贤妻良母,现实总是残酷的,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如果。
徐志摩在《夜半松风》中写道:“这是冬夜的山坡,坡下一座冷落的僧庐,庐内一个孤独的梦魂,在忏悔中祈祷,在绝望中沉沦。”这是在徐志摩与张幼仪正式离婚后所写,梦虚幻、魂飘渺,一个孤独者渴望从宗教中得到解脱。[5]却还是陷于绝望的深渊,梦魂几经挣扎,寻求解脱,在绝望中焦灼的近乎癫狂。这是对感情失落的暗示,婚姻的失败,渴望浪漫的爱情却得不到的哀愁。
正如上述诗歌所说,他渴望浪漫的爱情,也因为这种渴望让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申请离婚并成功离婚的人。在一直被动接受家族安排的他也开始有了反抗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大,新思想的教育,他更是盼望有一个女人能让他怦然心动,当然,这样的女人也让他碰到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所追求的爱情观在当时是一种不归路。
2.2 对爱情的向往
徐志摩去了欧洲留学,在剑桥以特殊生的身份在校学习,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遇见了使他文学思想再次升华的女人——林徽因。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由此诞生。徐志摩在偶然的朋友聚会上认识了林徽因,被她独特的气质与带着点书卷气的魅力所吸引,徐志摩疯狂的追求着林徽因。有人会问,林徽因有没有爱过他,这一直是研究学家执着的课题,无论事实如何,林徽因在徐志摩心中有着一种特殊的存在。
身为浪漫主义墨客的徐志摩重视自由与美,他在林徽因身上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他想象过和她生活在一起,那么创造力也许能到达文学的巅峰,与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相对比,就是天与地的差别。徐志摩追求的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他需要歌吟,他需要抒发,这一切构成了这期间内诗歌的内容特点。[6]在他接触的文学艺术中,雪莱、哈代、拜伦的作品让他着迷,他寻着他们的路,借助于诗歌将情感抒发、思想表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