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明的琵琶记主人公形象及作品价值分析
论高明的琵琶记主人公形象及作品价值分析[20200103161855]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是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成就的剧目,被称为“南曲之荣”。其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刻画了栩栩如生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忠孝”的男主人公蔡伯喈、“贞烈”的女主人公赵五娘。《琵琶记》无论在人物形象上,还是在其作品价值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其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这和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较高的作品价值是分不开的。通过联系其特有的时代背景,在分析人物形象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探究其在明代走红的原因以及其独特的作品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明,琵琶记,蔡伯喈,赵五娘,人物形象,成因
目 录
1引言 1
2 男女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2
2.1人物形象产生背景 3
2.2忠孝的蔡伯喈 4
2.3贞烈的赵五娘 5
3《琵琶记》作品价值分析 7
3.1悲剧价值 7
3.2艺术价值 8
3.3历史价值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琵琶记》是元末明初的戏曲家高明的代表作,在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部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曲目,被誉为“南曲之宗”。其创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他有十多年的官场生活经历,但最后却辞官归隐,而他的这段为官生活经验,对于他的戏曲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在《琵琶记》这部剧中,高明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忠全孝”的蔡伯喈,“有贞有烈”的赵五娘,“贤良淑德”的牛小姐,还有“施仁施义”的张广才等等。《琵琶记》这部剧的前身实际上是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高明将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他改变了《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负心汉、不孝子”的形象,将其定位成“全忠全孝”之人,设置了“三不从”的故事情节,即“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成功为其开脱。而赵五娘,《琵琶记》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有贞有烈”这样一个形象。
《琵琶记》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家庭婚姻观念相关的孝道伦常和忠孝节义主题思想的作品,其旨在劝导人们要尽忠尽孝,宣扬忠义孝道,但封建社会中所宣扬的孝道,有好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包含了好的和坏的两种成份。在古代的孝道中有一种绝对服从式的愚孝,像《二十四孝》故事中“割股救母”之类故事,还有“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类的愚孝。也有一种建立在个人意愿基础之上、善始善终的贤孝。真正热爱父母,侍奉父母颐养天年而尽心尽力。《琵琶记》作品中宣扬贤孝的积极一面,对当今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具有很大意义的,《琵琶记》作品所反映的积极影响一面也是其在全明迅速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
2 男女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将民间流传的早期南戏《赵贞女》中蔡伯喈的“负心汉”的形象改编成一个“忠孝书生”的形象,其实这并不仅仅是高则诚的独创,而是一种时势趋势的使然,当然这其中的创作根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作者自身的努力与探索。《琵琶记》中成功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也是其得以风靡全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剧中的男主公蔡伯喈是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封建文人。他孝养双亲,爱戴妻子,即使在后来尽享荣华富贵后,仍想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念着糟糠之妻。而女主人公赵五娘则是封建社会里典型的贞烈孝妇,丈夫走后,侍奉公婆,任劳任怨,始终对丈夫忠贞不二。哪怕公公临终前劝她改嫁,她依然秉持着“贞烈”的思想,坚决不从,赵五娘是典型的贤妻孝妇,同时也是一个无比贞烈刚毅的女子。
2.1 人物形象产生背景
《琵琶记》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的社会生活相对比较稳定,文人们进行戏曲创作的题材内容几乎将封建教化作为戏曲惟一的主题。而元末明初也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在明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急需招纳贤士人才,更需要大臣部下的忠心,统治阶层崇尚儒家思想,提倡程朱理学,要求百姓们要具有“忠君”的思想,忠诚于明朝。在统治者所提倡的“教化”思想影响下,高明在《琵琶记》中塑造出了那么一个“孝子忠臣”的蔡伯喈形象,“贞烈”的赵五娘形象,这也是《琵琶记》问世后得到统治阶层大力称赞颂扬的一个重要原因。《琵琶记》宣扬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忠孝观念,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维护风化,深受统治者的的喜爱和青睐,其所表现的“忠”、“孝”正符合统治者的心意,统治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使《琵琶记》得以风靡全明、迅速走红。
《琵琶记》其实也并不是高明的独创,他根据早期南戏《赵贞女》的故事进行了改编。高明改《赵贞女》的谴责式故事为《琵琶记》的歌颂式的大团圆结局,改变原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形象,使原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原故事里的男主人公蔡二郎在赴试考中了状元后,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最后被暴雷轰死。而高明把蔡伯喈这个人物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这么一个“全忠全孝”、“有情有义”的正面人物形象,在《琵琶记》中高明还设置了“三不从”的故事情节来为蔡伯喈的“不孝”推卸责任,使得原本应沦于“不孝”境地的蔡伯喈不再像原故事里那样令人指责唾弃,他不是不孝而是不能去尽孝,他的本心依然是想尽孝侍养父母的,只是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而已,不得不说高明的创作思想是很独到的。另外,高明在男主人公身上注入了更多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男主人公蔡伯喈在一定层面上是作者的一个缩影,他的身上凝聚了作者的志向和意趣。当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知识分子,其作品其实也反映元末明初文士阶层的一种审美趋向,这也是《琵琶记》得以迅速走红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琵琶记》红遍全明与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以及统治者的推崇,社会主题思想的转变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其创作者自身的努力追求,契合文学审美阶层的审美趣味。许建平在《道德与情欲的双重奏》中说“高明产生创作《琵琶记》动机的原因,不单单源于对自尊的渴望,他所以为蔡邕翻案最深层的原因,是他与蔡邕在情感上的呼应和共鸣—对事业成就的渴望。”[1]也就是说男主人公蔡伯喈身上所体现的诸多品格和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作者高明思想的一种集中体现。而作为高明封建知识分子的高明,他在《琵琶记》中的诸多思想和情感的表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其所处时代下读书人志向和情感的集中反映,也就是说高明站在文人的立场上,进行了《琵琶记》的创作。
《琵琶记》所表述的是“忠孝”书生蔡伯喈忠孝两难全的故事,揭示了时代背景科举考试制度下的忠与孝之间的矛盾。其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是符合当时社会知识阶层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他的身上其实凝聚着文士们一种汲汲功名富贵的心愿“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是真真切切的孝子,同时也是忠君的。男主人公的形象其实是当时文士阶层的一种缩影。而高明所刻画的女主人公赵五娘,贤孝贞烈,勤劳善良,完全符合文士阶层对贤德妇女的审美观,在丈夫进京应试后,独立支撑一个家庭,孝养年迈的公婆,勤俭持家,始终秉持着“一女不嫁二夫”的思想,保持对丈夫蔡伯喈的忠贞。女主人公赵五娘这个人物形象符合封建社会知识阶层对完美女性的审美要求。其实在《琵琶记》盛行之前,男子负心题材是宋元南戏最常见的一种题材。而在元代中后期,那种负心婚变故事的谴责性主题已日渐向歌颂性主题转化,文士阶层的戏剧创作审美主流也已从“谴责式”转向“歌颂式”。在元末明初,那种“书生负心”的题材已不再那么流行,人们对这类题材的热情和关注度变少,因此也就产生了在社会主题思想发生转变的特定背景下,作者顺应社会的主流塑造出来的“忠孝蔡伯喈”、“贞烈赵五娘”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2.2 忠孝蔡伯喈
蔡伯喈作为《琵琶记》中的男主人公,一直是以全忠全孝的形象展现的。剧中蔡伯喈的目标是尽孝终养父母,其实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蔡伯喈是有一颗想要追求功名利禄的心。但是因父母年事已高,家中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再加上自己新婚才两个月,夫妻情谊正是浓蜜时,所以蔡伯喈放弃了谋求功名腾达的想法。在第二出中,蔡伯喈这样说道“且尽心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由于蔡伯喈满腹才学,所以当朝廷贴皇榜招贤纳士时,他的名字便被当地官员给报了上去,虽然他本愿在家事双亲守娇妻,但他年迈的父亲却并不认同,蔡伯喈的父亲和封建社会的大多数家长一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够取得功名,光耀门楣。在第四出中,蔡公这样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顺从长辈的心愿,不忤逆也是孝的一种表现,所以蔡伯喈最终只得顺从老父的心愿,取功名以显父母,立身扬名亦是“孝”的一种表现。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是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成就的剧目,被称为“南曲之荣”。其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刻画了栩栩如生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忠孝”的男主人公蔡伯喈、“贞烈”的女主人公赵五娘。《琵琶记》无论在人物形象上,还是在其作品价值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其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这和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较高的作品价值是分不开的。通过联系其特有的时代背景,在分析人物形象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探究其在明代走红的原因以及其独特的作品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明,琵琶记,蔡伯喈,赵五娘,人物形象,成因
目 录
1引言 1
2 男女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2
2.1人物形象产生背景 3
2.2忠孝的蔡伯喈 4
2.3贞烈的赵五娘 5
3《琵琶记》作品价值分析 7
3.1悲剧价值 7
3.2艺术价值 8
3.3历史价值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琵琶记》是元末明初的戏曲家高明的代表作,在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部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曲目,被誉为“南曲之宗”。其创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他有十多年的官场生活经历,但最后却辞官归隐,而他的这段为官生活经验,对于他的戏曲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在《琵琶记》这部剧中,高明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忠全孝”的蔡伯喈,“有贞有烈”的赵五娘,“贤良淑德”的牛小姐,还有“施仁施义”的张广才等等。《琵琶记》这部剧的前身实际上是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高明将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他改变了《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负心汉、不孝子”的形象,将其定位成“全忠全孝”之人,设置了“三不从”的故事情节,即“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成功为其开脱。而赵五娘,《琵琶记》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有贞有烈”这样一个形象。
《琵琶记》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家庭婚姻观念相关的孝道伦常和忠孝节义主题思想的作品,其旨在劝导人们要尽忠尽孝,宣扬忠义孝道,但封建社会中所宣扬的孝道,有好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包含了好的和坏的两种成份。在古代的孝道中有一种绝对服从式的愚孝,像《二十四孝》故事中“割股救母”之类故事,还有“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类的愚孝。也有一种建立在个人意愿基础之上、善始善终的贤孝。真正热爱父母,侍奉父母颐养天年而尽心尽力。《琵琶记》作品中宣扬贤孝的积极一面,对当今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具有很大意义的,《琵琶记》作品所反映的积极影响一面也是其在全明迅速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
2 男女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将民间流传的早期南戏《赵贞女》中蔡伯喈的“负心汉”的形象改编成一个“忠孝书生”的形象,其实这并不仅仅是高则诚的独创,而是一种时势趋势的使然,当然这其中的创作根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作者自身的努力与探索。《琵琶记》中成功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也是其得以风靡全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剧中的男主公蔡伯喈是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封建文人。他孝养双亲,爱戴妻子,即使在后来尽享荣华富贵后,仍想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念着糟糠之妻。而女主人公赵五娘则是封建社会里典型的贞烈孝妇,丈夫走后,侍奉公婆,任劳任怨,始终对丈夫忠贞不二。哪怕公公临终前劝她改嫁,她依然秉持着“贞烈”的思想,坚决不从,赵五娘是典型的贤妻孝妇,同时也是一个无比贞烈刚毅的女子。
2.1 人物形象产生背景
《琵琶记》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的社会生活相对比较稳定,文人们进行戏曲创作的题材内容几乎将封建教化作为戏曲惟一的主题。而元末明初也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在明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急需招纳贤士人才,更需要大臣部下的忠心,统治阶层崇尚儒家思想,提倡程朱理学,要求百姓们要具有“忠君”的思想,忠诚于明朝。在统治者所提倡的“教化”思想影响下,高明在《琵琶记》中塑造出了那么一个“孝子忠臣”的蔡伯喈形象,“贞烈”的赵五娘形象,这也是《琵琶记》问世后得到统治阶层大力称赞颂扬的一个重要原因。《琵琶记》宣扬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忠孝观念,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维护风化,深受统治者的的喜爱和青睐,其所表现的“忠”、“孝”正符合统治者的心意,统治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使《琵琶记》得以风靡全明、迅速走红。
《琵琶记》其实也并不是高明的独创,他根据早期南戏《赵贞女》的故事进行了改编。高明改《赵贞女》的谴责式故事为《琵琶记》的歌颂式的大团圆结局,改变原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形象,使原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原故事里的男主人公蔡二郎在赴试考中了状元后,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最后被暴雷轰死。而高明把蔡伯喈这个人物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这么一个“全忠全孝”、“有情有义”的正面人物形象,在《琵琶记》中高明还设置了“三不从”的故事情节来为蔡伯喈的“不孝”推卸责任,使得原本应沦于“不孝”境地的蔡伯喈不再像原故事里那样令人指责唾弃,他不是不孝而是不能去尽孝,他的本心依然是想尽孝侍养父母的,只是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而已,不得不说高明的创作思想是很独到的。另外,高明在男主人公身上注入了更多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男主人公蔡伯喈在一定层面上是作者的一个缩影,他的身上凝聚了作者的志向和意趣。当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知识分子,其作品其实也反映元末明初文士阶层的一种审美趋向,这也是《琵琶记》得以迅速走红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琵琶记》红遍全明与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以及统治者的推崇,社会主题思想的转变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其创作者自身的努力追求,契合文学审美阶层的审美趣味。许建平在《道德与情欲的双重奏》中说“高明产生创作《琵琶记》动机的原因,不单单源于对自尊的渴望,他所以为蔡邕翻案最深层的原因,是他与蔡邕在情感上的呼应和共鸣—对事业成就的渴望。”[1]也就是说男主人公蔡伯喈身上所体现的诸多品格和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作者高明思想的一种集中体现。而作为高明封建知识分子的高明,他在《琵琶记》中的诸多思想和情感的表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其所处时代下读书人志向和情感的集中反映,也就是说高明站在文人的立场上,进行了《琵琶记》的创作。
《琵琶记》所表述的是“忠孝”书生蔡伯喈忠孝两难全的故事,揭示了时代背景科举考试制度下的忠与孝之间的矛盾。其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是符合当时社会知识阶层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他的身上其实凝聚着文士们一种汲汲功名富贵的心愿“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是真真切切的孝子,同时也是忠君的。男主人公的形象其实是当时文士阶层的一种缩影。而高明所刻画的女主人公赵五娘,贤孝贞烈,勤劳善良,完全符合文士阶层对贤德妇女的审美观,在丈夫进京应试后,独立支撑一个家庭,孝养年迈的公婆,勤俭持家,始终秉持着“一女不嫁二夫”的思想,保持对丈夫蔡伯喈的忠贞。女主人公赵五娘这个人物形象符合封建社会知识阶层对完美女性的审美要求。其实在《琵琶记》盛行之前,男子负心题材是宋元南戏最常见的一种题材。而在元代中后期,那种负心婚变故事的谴责性主题已日渐向歌颂性主题转化,文士阶层的戏剧创作审美主流也已从“谴责式”转向“歌颂式”。在元末明初,那种“书生负心”的题材已不再那么流行,人们对这类题材的热情和关注度变少,因此也就产生了在社会主题思想发生转变的特定背景下,作者顺应社会的主流塑造出来的“忠孝蔡伯喈”、“贞烈赵五娘”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2.2 忠孝蔡伯喈
蔡伯喈作为《琵琶记》中的男主人公,一直是以全忠全孝的形象展现的。剧中蔡伯喈的目标是尽孝终养父母,其实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蔡伯喈是有一颗想要追求功名利禄的心。但是因父母年事已高,家中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再加上自己新婚才两个月,夫妻情谊正是浓蜜时,所以蔡伯喈放弃了谋求功名腾达的想法。在第二出中,蔡伯喈这样说道“且尽心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由于蔡伯喈满腹才学,所以当朝廷贴皇榜招贤纳士时,他的名字便被当地官员给报了上去,虽然他本愿在家事双亲守娇妻,但他年迈的父亲却并不认同,蔡伯喈的父亲和封建社会的大多数家长一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够取得功名,光耀门楣。在第四出中,蔡公这样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顺从长辈的心愿,不忤逆也是孝的一种表现,所以蔡伯喈最终只得顺从老父的心愿,取功名以显父母,立身扬名亦是“孝”的一种表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