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附件)【字数:9191】

自实施 “走出去” 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存量规模仍远不及发达国家。本文首先介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及其对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接着分析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分析了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却非常低。本文重点研究了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建议。关键词制造业;一带一路;海外直接投资
目录
0引言 1
1海外直接投资概述 1
1.1海外直接投资定义 2
1.2海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2
2“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 3
2.1“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及其战略意义 3
2.2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6
2.3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0
3“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 13
3.1缺乏竞争优势,当前新常态下企业走出去缺乏人才和经验 13
3.2产业结构不合理 14
3.3产品附加价值不高 14
3.4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15
4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措施 16
4.1政府策略 16
4.2 企业策略 18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0 引言
全球范围内的海外直接投资兴盛于 20 世纪 40年代,到2015 年它的规模已高达 1.7 万亿美元,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海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的比较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才开始,取得快速发展是在21世纪初期,在那个时期国家提出“走出去” 战略[1]。近些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了资本输出大国,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战略,也就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一伟大构想的提出能够帮助我国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新形势解决各种新问题。随着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在2011年得到了巨大发展,2012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更是近年最高峰,发展一直稳中有升。但是,在我国直接对外投资总额构成中,制造业的对外投资比重低。中国虽然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具备劳动力廉价等优势,但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能源消耗巨大和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这种粗放模式最终会使中国制造业无法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除了产能过剩等问题外,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诸多风险,自身方面也面临着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品牌信誉度不高等内部挑战。从国际来看,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困难。对此,我国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积极引导我国企业利用“一带一路”、自贸区协定等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为制造业走向世界提供助力。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研究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也有助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1 海外直接投资概述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技术的巨大进步,全球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与革新,海外直接投资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海默第一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接下来的学者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并逐步发展及深化,对当今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全球各国进行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2]55。
1.1海外直接投资定义
海外直接投资,也可以表示为国际直接投资、或者对外直接投资等。一般来讲海外直接投资就是以一国的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为主体,由其单个或者一起合作出资从事投资行为,行为主要包括在其他国家境内投资创立新企业,或在原来的企业追加资本进行扩展,或者收购现有企业,并拥有其合理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3]24。广义上说,海外直接投资包括“收购和兼并、建立新设施、由海外分支机构和公司内部贷款的利润再投资”。一般狭义上讲,海外直接投资就是指“建立新设施”。
1.2海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1.2.1 COSO的内部控制理论
1911年,泰勒在其书《科学管理原理》中主张从内部制约角度来考虑减低企业风险、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绩效。西方企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以后,一律都开始将程序和法律作为财务会计控制、加强企业经济活动的工具,逐步完善了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的理念提出较早,是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1994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修订版即COSO报告规范系统化地提出了内部控制理论,现在成为认同度高的关于企业内部体系方面和控制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框架。这个理论明确地提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核心环节是风险评估,表明了风险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COSO报告认为,随着现在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大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多,必须搞清楚面临着什么风险,才能找出应对措施。风险评估目的是在发生风险事件之前,最晚在结束之前,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辨认、分析、评估,来确定影响企业运营目标时吸引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可能的损失大小,该要素主要包括几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目标设立以及风险应对等。
1.2.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在1978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The Theory of Marginal Industry Expansion)。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张的投资理论不同的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国应该重点考虑投资本国产业中的即将没落产业或边缘产业,这种类型产业恰好是东道国希望有进一步发展的产业,或者即将受到东道国重视关注的产业[4]。这种理论在国际上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同采纳,发达国家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时一般将其作为经典指导理论,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海外投资的实现也有了指引的方向。日本在一般发展水平国家行列中表现出色离不开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使它一举成为了世界高度发达国家。在投资主体方面,重点依赖中小型企业是小岛清的观点。同时,在技术让渡方面,小岛清主张要保持投资企业过渡的技术要与东道国生产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相一致,这样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的发展将会更加容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