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苏小说乡村伦理叙事的价值取向研究
晓苏小说乡村伦理叙事的价值取向研究[20191230170344]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晓苏小说,乡村伦理叙事,叙事模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目 录
1 引言 1
2 晓苏乡村伦理叙事模式的选择 1
2.1 苦难叙事 1
2.2 荒诞叙事 3
2.3 道德叙事 4
3 伦理叙事价值取向的定位 5
3.1 修复与救赎边缘化的乡村精神 6
3.2 指引并重建人性化的价值体系 7
4 晓苏创作的审美追求 8
4.1 伦理秩序的建构 8
4.2 社会伦理的审视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被称为“故事高手”的湖北作家晓苏,近年来愈发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晓苏是一位有独特生活体验与审美领悟,并由此贡献出别开生面的写作成果的作家。晓苏文学起步很早,1985年开始创作,酷爱写短篇小说,认为自身的气质与短篇小说这种文体相契合。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它的内容必然无法与伦理撇清关系,晓苏的乡村伦理系列小说中,他对于乡土生活的描写,对于婚恋伦理和孝悌伦理等主题的描写,都为乡土文学的批评储藏了丰富的道德材料,丰富、广泛而又典型、集中地提供了可以进行伦理分析的生活内容。晓苏有着自己个人化的艺术园地和精神领空,那就是他心目中永远的“油菜坡”,晓苏曾说过油菜坡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地方,一提起油菜坡他就会情绪异常,产生说话的欲望。可以说,油菜坡对于晓苏本人及其小说来讲,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品质。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伦理观念渗透到人们的骨髓,特别是处于半启蒙状态的乡土世界,伦理观念更是举足轻重,成为乡土人们衡量日常生活的重要标准。“20世纪以来,社会的变迁给乡村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由此引发的人们精神层面上的变化引起了作家们的关注”[1],但是,当他们把目光聚焦乡土世界时,却发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农耕文明消褪去昔日的光彩,走向边缘。晓苏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如《麦芽糖》、《为光棍说话》、《金米》、《侯己的汇款单》等,以一种非常细腻的、包容性的、反思性的、能够洞悉世界和人心复杂性的写作和文体形式,表述了一个推崇人性、救赎伦理与重建价值体系的伦理核心。论文主要从叙事模式、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这三大视域来分析晓苏的乡村伦理小说。通过细读、分析晓苏的小说文本,进入其小说内部,结合晓苏本人的经历、创作及评价,去挖掘晓苏创作中对于乡村伦理现状的思考以及其底层关怀倾向的真正价值所在。
2 晓苏乡村伦理叙事模式的选择
关于晓苏乡村小说创作的叙事模式,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苦难叙事、荒诞叙事、道德叙事。
2.1 苦难叙事
苦难是生命的常态,也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因此,对苦难的书写也就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无法规避的主题。20世纪动荡的中国充满挫折和焦虑,但同时也为文学的苦难叙事孕育了丰沃的土壤,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苦难的书写,我们可以将源头追溯到鲁迅、茅盾的那些关于千千万万农民的苦难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因描写了人类的苦难而震撼人心。晓苏不喜欢跟风,不管文坛如何的千变万化,晓苏始终在自己的一方园地里辛勤耕耘,毫不在意自己将会被纳入到“底层书写”、“苦难叙事”的文学潮流之中,他只是老实而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对现实生活敏锐的嗅觉让晓苏将目光锁定在乡村农民的苦难生活上,并对此倾注了自己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侯己的汇款单》可以说是晓苏作品中书写农民苦难的代表,这篇小说也曾斩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得到各界的赞赏与认同。《侯己的汇款单》中侯己的原型是晓苏的一位舅舅,这是晓苏创作的一个特点——写实,因此,晓苏的小说有着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真实感,字里行间透出的底层农民的苦难现状也更让人唏嘘不已。这篇小说较为显著地给我们呈现了乡村生活灰暗苦涩的一面,是篇有着浓重批判色彩的精品。小说中愚昧而心狠手辣的儿媳无疑是造成主人公侯己苦难生活的最大推手。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仿佛能看见一群自私贪婪,泯灭人性的人对一个老实可怜的老鳏夫的压榨,面对无情蛮横的“母夜叉”儿媳和多病惧妻的儿子,侯己只能无奈地选择顺从,继续用着煮饭会渗水的破锅,睡着只剩三条腿的木床,用硬邦邦的老南瓜当枕头,凄凉的处境让人心生愤怒与悲悯。在这个“良心被狗吃光了”的故事里,寄托着作者对人性中良知的殷切期望。
晓苏忧思原生态般淳朴善良、重义轻利的乡村精神的荒漠化,呼唤渴望着传统的乡村精神。晓苏对故乡的底层叙事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即生活在油菜坡的一群乡村女性,这群女性是晓苏心中传统乡村精神的象征。这一群人在新世纪巨变中的乡村依旧有情有义地活着,她们孝顺、知恩、充满爱意与善心。如《甘草》中勤劳孝顺的甘草,《坦白书》中善良诚实的唐水,《前夫开着轿车来》中宽容大度的西红柿,《麦子黄了》里充满爱心的徐瓜等,对于这样一群女性,作者显然倾注了肯定乃至深情。同时,乡村女性的不幸命运也丰富了晓苏的苦难叙述,乡村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她们的命运往往跟自己纯良的性情背道而驰,充满坎坷。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浸润了自己深深的忧思与怜悯之情。但正如吴义勤先生所说:“晓苏本质上不是一个冷漠的现实主义作家。”[2]所以,那些女人们
虽然背负着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苦难与不幸,但她们仍旧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在坦荡地生活着,实现对自身不幸命运的救赎。“那些点缀在她们伤痕累累生命中的美犹如绽放在废墟上的花朵,让人看到希望,并为之感动与欣慰。”[3]晓苏在书写苦难的同时又力图超越苦难。
晓苏的苦难叙事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就是农村的“光棍”们。晓苏笔下的光棍汉身上总是笼罩着一般人所没有的勤劳、善良和纯洁的人性光辉,对于这样一个群体,作者给予了足够的同情与关怀。晓苏总是塑造一个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来解救这些处于尴尬窘困境地的光棍们。像《光棍们的太阳》里婀娜多情的黄娘,理解光棍、解救光棍;《送一个光棍上天堂》中善良体贴的胡妞,勇于奉献、成全他人;《麦子黄了》里美丽贤惠的徐瓜,待人真诚、心地柔软;以及《坦白书》中温柔感性的唐水,不慕权势、主动献身。油菜坡有太多诸如此类的女性存在,她们与光棍之间情与欲的纠缠并非被逼迫的,而是出于本身的主动、自愿,一种人性的理解。并且晓苏在描写这些男女之间的原始冲动时偏向于表现一种纯粹的美感,正如王先霈先生所说:“晓苏目光所注、笔力所注,不在性的本身,不在性的诱惑力,而在善的感化力。”[4]他希望以一种理想性的光辉来驱散底层苦难的阴霾。晓苏对于农村光棍汉苦难生活的人道主义关怀,极大的体现了晓苏以审美和人性的角度对待乡村男女婚恋伦理的态度,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作者的乡村情怀。
2.2 荒诞叙事
荒诞叙事虽然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在可能性,正是这种内在的可能性造成了荒诞叙事的艺术魅力。“荒诞叙事在揭露外部世界的反常与病态,揭示精神世界的扭曲与贫乏方面,具有独到的审美功能。”[5]
晓苏被学者认为是湖北作家群中以描写“底层荒诞形态”见长的。晓苏刻画的油菜坡充满心酸苦楚,社会问题盘根错节,当“苦难无法宣泄的时候,荒诞便成了苦难的延伸,成了包裹苦难的外衣” [6],而这件外衣往往是具有戏剧张力的。如《金米》这篇小说,写的是主人公九女为了守住金米种植地,与各种势力作斗争,最后为了保护米筛大小的金米,被麻雀群活活啄死的荒诞、悲壮的故事。作品以墓中“我”的口吻来写九女,突出表现了九女酸楚悲壮的一生。在油菜坡,金米之所以被村民抛弃,是因为它不如烟叶值钱,在经济利益面前,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的金米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当经济思维统治了村人的头脑,人情和伦理,成为发家致富的拖累,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晓苏小说,乡村伦理叙事,叙事模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目 录
1 引言 1
2 晓苏乡村伦理叙事模式的选择 1
2.1 苦难叙事 1
2.2 荒诞叙事 3
2.3 道德叙事 4
3 伦理叙事价值取向的定位 5
3.1 修复与救赎边缘化的乡村精神 6
3.2 指引并重建人性化的价值体系 7
4 晓苏创作的审美追求 8
4.1 伦理秩序的建构 8
4.2 社会伦理的审视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被称为“故事高手”的湖北作家晓苏,近年来愈发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晓苏是一位有独特生活体验与审美领悟,并由此贡献出别开生面的写作成果的作家。晓苏文学起步很早,1985年开始创作,酷爱写短篇小说,认为自身的气质与短篇小说这种文体相契合。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它的内容必然无法与伦理撇清关系,晓苏的乡村伦理系列小说中,他对于乡土生活的描写,对于婚恋伦理和孝悌伦理等主题的描写,都为乡土文学的批评储藏了丰富的道德材料,丰富、广泛而又典型、集中地提供了可以进行伦理分析的生活内容。晓苏有着自己个人化的艺术园地和精神领空,那就是他心目中永远的“油菜坡”,晓苏曾说过油菜坡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地方,一提起油菜坡他就会情绪异常,产生说话的欲望。可以说,油菜坡对于晓苏本人及其小说来讲,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品质。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伦理观念渗透到人们的骨髓,特别是处于半启蒙状态的乡土世界,伦理观念更是举足轻重,成为乡土人们衡量日常生活的重要标准。“20世纪以来,社会的变迁给乡村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由此引发的人们精神层面上的变化引起了作家们的关注”[1],但是,当他们把目光聚焦乡土世界时,却发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农耕文明消褪去昔日的光彩,走向边缘。晓苏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如《麦芽糖》、《为光棍说话》、《金米》、《侯己的汇款单》等,以一种非常细腻的、包容性的、反思性的、能够洞悉世界和人心复杂性的写作和文体形式,表述了一个推崇人性、救赎伦理与重建价值体系的伦理核心。论文主要从叙事模式、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这三大视域来分析晓苏的乡村伦理小说。通过细读、分析晓苏的小说文本,进入其小说内部,结合晓苏本人的经历、创作及评价,去挖掘晓苏创作中对于乡村伦理现状的思考以及其底层关怀倾向的真正价值所在。
2 晓苏乡村伦理叙事模式的选择
关于晓苏乡村小说创作的叙事模式,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苦难叙事、荒诞叙事、道德叙事。
2.1 苦难叙事
苦难是生命的常态,也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因此,对苦难的书写也就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无法规避的主题。20世纪动荡的中国充满挫折和焦虑,但同时也为文学的苦难叙事孕育了丰沃的土壤,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苦难的书写,我们可以将源头追溯到鲁迅、茅盾的那些关于千千万万农民的苦难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因描写了人类的苦难而震撼人心。晓苏不喜欢跟风,不管文坛如何的千变万化,晓苏始终在自己的一方园地里辛勤耕耘,毫不在意自己将会被纳入到“底层书写”、“苦难叙事”的文学潮流之中,他只是老实而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对现实生活敏锐的嗅觉让晓苏将目光锁定在乡村农民的苦难生活上,并对此倾注了自己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侯己的汇款单》可以说是晓苏作品中书写农民苦难的代表,这篇小说也曾斩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得到各界的赞赏与认同。《侯己的汇款单》中侯己的原型是晓苏的一位舅舅,这是晓苏创作的一个特点——写实,因此,晓苏的小说有着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真实感,字里行间透出的底层农民的苦难现状也更让人唏嘘不已。这篇小说较为显著地给我们呈现了乡村生活灰暗苦涩的一面,是篇有着浓重批判色彩的精品。小说中愚昧而心狠手辣的儿媳无疑是造成主人公侯己苦难生活的最大推手。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仿佛能看见一群自私贪婪,泯灭人性的人对一个老实可怜的老鳏夫的压榨,面对无情蛮横的“母夜叉”儿媳和多病惧妻的儿子,侯己只能无奈地选择顺从,继续用着煮饭会渗水的破锅,睡着只剩三条腿的木床,用硬邦邦的老南瓜当枕头,凄凉的处境让人心生愤怒与悲悯。在这个“良心被狗吃光了”的故事里,寄托着作者对人性中良知的殷切期望。
晓苏忧思原生态般淳朴善良、重义轻利的乡村精神的荒漠化,呼唤渴望着传统的乡村精神。晓苏对故乡的底层叙事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即生活在油菜坡的一群乡村女性,这群女性是晓苏心中传统乡村精神的象征。这一群人在新世纪巨变中的乡村依旧有情有义地活着,她们孝顺、知恩、充满爱意与善心。如《甘草》中勤劳孝顺的甘草,《坦白书》中善良诚实的唐水,《前夫开着轿车来》中宽容大度的西红柿,《麦子黄了》里充满爱心的徐瓜等,对于这样一群女性,作者显然倾注了肯定乃至深情。同时,乡村女性的不幸命运也丰富了晓苏的苦难叙述,乡村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她们的命运往往跟自己纯良的性情背道而驰,充满坎坷。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浸润了自己深深的忧思与怜悯之情。但正如吴义勤先生所说:“晓苏本质上不是一个冷漠的现实主义作家。”[2]所以,那些女人们
虽然背负着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苦难与不幸,但她们仍旧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在坦荡地生活着,实现对自身不幸命运的救赎。“那些点缀在她们伤痕累累生命中的美犹如绽放在废墟上的花朵,让人看到希望,并为之感动与欣慰。”[3]晓苏在书写苦难的同时又力图超越苦难。
晓苏的苦难叙事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就是农村的“光棍”们。晓苏笔下的光棍汉身上总是笼罩着一般人所没有的勤劳、善良和纯洁的人性光辉,对于这样一个群体,作者给予了足够的同情与关怀。晓苏总是塑造一个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来解救这些处于尴尬窘困境地的光棍们。像《光棍们的太阳》里婀娜多情的黄娘,理解光棍、解救光棍;《送一个光棍上天堂》中善良体贴的胡妞,勇于奉献、成全他人;《麦子黄了》里美丽贤惠的徐瓜,待人真诚、心地柔软;以及《坦白书》中温柔感性的唐水,不慕权势、主动献身。油菜坡有太多诸如此类的女性存在,她们与光棍之间情与欲的纠缠并非被逼迫的,而是出于本身的主动、自愿,一种人性的理解。并且晓苏在描写这些男女之间的原始冲动时偏向于表现一种纯粹的美感,正如王先霈先生所说:“晓苏目光所注、笔力所注,不在性的本身,不在性的诱惑力,而在善的感化力。”[4]他希望以一种理想性的光辉来驱散底层苦难的阴霾。晓苏对于农村光棍汉苦难生活的人道主义关怀,极大的体现了晓苏以审美和人性的角度对待乡村男女婚恋伦理的态度,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作者的乡村情怀。
2.2 荒诞叙事
荒诞叙事虽然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在可能性,正是这种内在的可能性造成了荒诞叙事的艺术魅力。“荒诞叙事在揭露外部世界的反常与病态,揭示精神世界的扭曲与贫乏方面,具有独到的审美功能。”[5]
晓苏被学者认为是湖北作家群中以描写“底层荒诞形态”见长的。晓苏刻画的油菜坡充满心酸苦楚,社会问题盘根错节,当“苦难无法宣泄的时候,荒诞便成了苦难的延伸,成了包裹苦难的外衣” [6],而这件外衣往往是具有戏剧张力的。如《金米》这篇小说,写的是主人公九女为了守住金米种植地,与各种势力作斗争,最后为了保护米筛大小的金米,被麻雀群活活啄死的荒诞、悲壮的故事。作品以墓中“我”的口吻来写九女,突出表现了九女酸楚悲壮的一生。在油菜坡,金米之所以被村民抛弃,是因为它不如烟叶值钱,在经济利益面前,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的金米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当经济思维统治了村人的头脑,人情和伦理,成为发家致富的拖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