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代的居住文化
目 录
1 引言 1
2 从汉字看古代居住文化的特点 1
2.1 从“宿”“寒”看实用性 2
2.2 从“窗”看艺术性 2
2.3 从“堂”“室”看伦理性 3
2.4 从“祖”“坛”看宗教性 4
3 从汉字看古代居住文化的发展 5
3.1 从“宀”“穴”等汉字看穴居文化 5
3.2 从“巢”看巢居文化 7
3.3 从“屋”“楼”等汉字看屋居文化 8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居宅的发明是先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进程中,最富有创造性意义的成果。先人通过对居宅的建造,有效地提高了抵御各种自然界带来的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对抗野兽等动物侵害的能力,来保障人身安全。《说文宀部》云:“宅。人所托居也。”人们的饮食起居、生产活动、婚姻家庭、世代繁衍等,都离不开居宅这一生活场所。
“文化”一词,来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植。“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指文字、文章、文采,或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文化’一词为文治教化之意,中西两个来源,对文化的明确的定义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一般都认同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1]居住文化应该就是一种人们赖以居住的地方,由各种外界环境或者个人乃至民族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居住方式中具有文化内涵,它凝聚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但居住的文化曾经被漠视,如胡塞尔(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E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著名哲学家、2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同时也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分析欧洲科学的危机时所说,“这个世界‘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性’。于是,建筑蜕变成了‘住人的机器’,而人退化为‘持存物’。这显然背离了人性的需求,没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空间也难以作为人们理想的生活栖居之地。”[2]居住并非只是一个空间的物质体现,同时还是一种精神需要。居住文化,是社会生活方式在居住上的体现,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二者并行不悖。
古文化遗址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了早在原始时代人类的居住文化就已经形成。古汉字造字取向的具体直观性和义理概括性,同样也可以再现中华先民居宅文化的源头。
2 从汉字看古代居住文化的特点
居住文化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一些汉字中我们可探知古代居住文化的特点,主要在于: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以及宗教性。
2.1 从“宿”“寒”看实用性
从汉字“宿”“寒”可以看出实用性这一特点。“宿”的甲骨文为 ,这个字字形中的“百”,可能是茵的古字 的讹变,茵在古代是一种席子,“宿”当为从宀、从人、从 的会意字,是人卧于席上止息之形。这里反映了房屋所提供给人们的安定、止息的功能。
“寒”的金文写作 ,外面是“宀”,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三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人们的感觉,这个字的创造表示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反映了房屋提供给人们避寒的功能。
民居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人工产物,它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事物一样,民居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
因为各地生活发展水平不等,在现在的社会既有高楼大厦也有窑洞草屋,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民居,作用都是供人居住,为人们生活的安全与舒适而服务,所以民居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只要存在人的足迹,这种文化产物就必然会诞生,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2 从“窗”看艺术性
汉字“窗”可以体现这一特点。“窗”的金文大篆写作 ,“窗”作为必备的建筑构造物之一不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还有着一定的艺术性。穴表示在地面上的住所,而下面囱的部分最初是开在屋顶上的,古字的形状像是带有花纹的窗格,现代意义上的“窗”古人称为“牗”,《说文片部》:“牗,穿壁以木为交意也。”也就是指凿穿墙壁,以木板做成横直相交的窗根的窗。上古没有用来糊窗的材料,只能用树枝草茎等相互交错放在凿开的孔洞上,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体现了其艺术性。
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也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在现代人的感知上多少产生了一些审美作用。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都展现出人类的创造性。例如蒙古包,它是草原上的牧民的住宅。先不谈内部布局情况如何,就单单从它的外形来看,四周圆形花纹和穹形的屋顶等,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与环境相契合,更是艺术上的享受。至于其他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拥有各种装饰点缀的房屋,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2.3 从“堂”“室”看伦理性
在伦理性上,一些代表性的汉字有“堂”“室”等。在古代汉语中,有“高堂”“令堂”这些称谓,这里的堂就指父母,但是“堂”的本义是指房屋,“从土从尚”。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尚者,尊尚之义,向慕之称。”《集韵漾韵》:“尚,贵也。”《字汇小部》:“尚,崇也,又尊也。”“堂”字从尚,该中心和崇拜在整个建筑充分表达的地方。所以古代建堂,堂的位置、地位非常高,并且正向阳。堂本身具有私密性不强和位置高显的显著特点,所以使得家庭内的一些重要活动如祭祀、议事、待客等就常在“堂”内举行,这种在建筑物中的中心地位,就与父母在整个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因此才有了后来称“父母”为“堂”“高堂”的说法。古代也常是几代人一起生活,称“四世同堂”“同堂而居”等,后来就用“堂”来表示同堂而居的兄弟间所生的子女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建筑物的“堂”来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属称谓关系的说法,正是古代社会重视血缘和伦理秩序的一种体现。
除了“堂”之外,与“堂”类似的还有“室”,同样也是反映伦理性的一个字。《释名释宫室》:“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又“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谓之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可见“室”与“堂”的地位是相同的,只是用途不同而己。“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主要的活动者是妇女,因此“室”又引申指“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3]我国古代的婚姻形态虽然是以“一夫一妻”的单偶制为主,但在贵族阶层却一直存在着“一夫多妻”的多偶制。当然,这里的“多妻”实际上更多的指的是妾,正妻只能有一个,妾却可以有多个,妾的地位低于妻。在古时,堂与后面的室之间有墙隔开,并有户相通。“户”在古代经常与“门”相对,“门”是较大的门,“户”是较小的门,“户”的甲骨文字形是 正是 (“门”)的一半。在堂的遮挡之下,室就显得如此私密和封闭。室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妇女则是室内主要的活动者,因此“室”又引申指“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
1 引言 1
2 从汉字看古代居住文化的特点 1
2.1 从“宿”“寒”看实用性 2
2.2 从“窗”看艺术性 2
2.3 从“堂”“室”看伦理性 3
2.4 从“祖”“坛”看宗教性 4
3 从汉字看古代居住文化的发展 5
3.1 从“宀”“穴”等汉字看穴居文化 5
3.2 从“巢”看巢居文化 7
3.3 从“屋”“楼”等汉字看屋居文化 8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居宅的发明是先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进程中,最富有创造性意义的成果。先人通过对居宅的建造,有效地提高了抵御各种自然界带来的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对抗野兽等动物侵害的能力,来保障人身安全。《说文宀部》云:“宅。人所托居也。”人们的饮食起居、生产活动、婚姻家庭、世代繁衍等,都离不开居宅这一生活场所。
“文化”一词,来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植。“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指文字、文章、文采,或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文化’一词为文治教化之意,中西两个来源,对文化的明确的定义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一般都认同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1]居住文化应该就是一种人们赖以居住的地方,由各种外界环境或者个人乃至民族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居住方式中具有文化内涵,它凝聚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但居住的文化曾经被漠视,如胡塞尔(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E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著名哲学家、2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纪现象学
古文化遗址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了早在原始时代人类的居住文化就已经形成。古汉字造字取向的具体直观性和义理概括性,同样也可以再现中华先民居宅文化的源头。
2 从汉字看古代居住文化的特点
居住文化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一些汉字中我们可探知古代居住文化的特点,主要在于: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以及宗教性。
2.1 从“宿”“寒”看实用性
从汉字“宿”“寒”可以看出实用性这一特点。“宿”的甲骨文为 ,这个字字形中的“百”,可能是茵的古字 的讹变,茵在古代是一种席子,“宿”当为从宀、从人、从 的会意字,是人卧于席上止息之形。这里反映了房屋所提供给人们的安定、止息的功能。
“寒”的金文写作 ,外面是“宀”,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三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人们的感觉,这个字的创造表示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反映了房屋提供给人们避寒的功能。
民居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人工产物,它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事物一样,民居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
因为各地生活发展水平不等,在现在的社会既有高楼大厦也有窑洞草屋,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民居,作用都是供人居住,为人们生活的安全与舒适而服务,所以民居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只要存在人的足迹,这种文化产物就必然会诞生,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2 从“窗”看艺术性
汉字“窗”可以体现这一特点。“窗”的金文大篆写作 ,“窗”作为必备的建筑构造物之一不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还有着一定的艺术性。穴表示在地面上的住所,而下面囱的部分最初是开在屋顶上的,古字的形状像是带有花纹的窗格,现代意义上的“窗”古人称为“牗”,《说文片部》:“牗,穿壁以木为交意也。”也就是指凿穿墙壁,以木板做成横直相交的窗根的窗。上古没有用来糊窗的材料,只能用树枝草茎等相互交错放在凿开的孔洞上,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体现了其艺术性。
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也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在现代人的感知上多少产生了一些审美作用。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都展现出人类的创造性。例如蒙古包,它是草原上的牧民的住宅。先不谈内部布局情况如何,就单单从它的外形来看,四周圆形花纹和穹形的屋顶等,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与环境相契合,更是艺术上的享受。至于其他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拥有各种装饰点缀的房屋,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2.3 从“堂”“室”看伦理性
在伦理性上,一些代表性的汉字有“堂”“室”等。在古代汉语中,有“高堂”“令堂”这些称谓,这里的堂就指父母,但是“堂”的本义是指房屋,“从土从尚”。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尚者,尊尚之义,向慕之称。”《集韵漾韵》:“尚,贵也。”《字汇小部》:“尚,崇也,又尊也。”“堂”字从尚,该中心和崇拜在整个建筑充分表达的地方。所以古代建堂,堂的位置、地位非常高,并且正向阳。堂本身具有私密性不强和位置高显的显著特点,所以使得家庭内的一些重要活动如祭祀、议事、待客等就常在“堂”内举行,这种在建筑物中的中心地位,就与父母在整个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因此才有了后来称“父母”为“堂”“高堂”的说法。古代也常是几代人一起生活,称“四世同堂”“同堂而居”等,后来就用“堂”来表示同堂而居的兄弟间所生的子女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建筑物的“堂”来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属称谓关系的说法,正是古代社会重视血缘和伦理秩序的一种体现。
除了“堂”之外,与“堂”类似的还有“室”,同样也是反映伦理性的一个字。《释名释宫室》:“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又“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谓之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可见“室”与“堂”的地位是相同的,只是用途不同而己。“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主要的活动者是妇女,因此“室”又引申指“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3]我国古代的婚姻形态虽然是以“一夫一妻”的单偶制为主,但在贵族阶层却一直存在着“一夫多妻”的多偶制。当然,这里的“多妻”实际上更多的指的是妾,正妻只能有一个,妾却可以有多个,妾的地位低于妻。在古时,堂与后面的室之间有墙隔开,并有户相通。“户”在古代经常与“门”相对,“门”是较大的门,“户”是较小的门,“户”的甲骨文字形是 正是 (“门”)的一半。在堂的遮挡之下,室就显得如此私密和封闭。室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妇女则是室内主要的活动者,因此“室”又引申指“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