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对南宋诗歌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 2
2 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 2
2.1治心养气,得之心地 2
2.2 熟参前作,自为主出 3
2.3 经由法度,到达自由 4
3 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对南宋诗歌的影响 5
3.1 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对南宋诗歌创作观念的影响 6
3.1.1以格论诗,诗写性情 6
3.1.2师承前人,力主创新 8
3.2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对南宋诗歌艺术特征的影响 9
3.2.1 结构奇崛,章法谨严 9
3.2.2 语言精炼,音节拗峭 10
3.3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对南宋诗歌审美追求的影响 11
3.3.1诗歌追求意象的形象美 11
3.3.2诗歌追求诗韵的兀拗美 12
结 论 14
致 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洪州分宁人。他生性耿介,对官场的趋附逢迎有拒斥之心。在太和任职期间,黄庭坚深入穷僻山区,亲身体验贫民的苦处。元祐时期,虽然山谷仕途顺利,但他厌恶官场的情感也未改变,他视当官为养家糊口的途径。后来政治出现动荡的局势,新旧党争局面激烈,黄庭坚被贬职,但他坦然面对被贬的现实,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惆怅之感。如莫砺锋先生所说,黄庭坚“不是一个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政治主张的人” [1]。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派的鼻祖,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为该诗派中的诗人,并取名为“江西诗派”。黄庭坚以杜甫为学习对象,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理论,成为江西诗派诗人追随和效仿的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象,且诗派中的大多成员都受黄庭坚的影响,如陈师道、山谷四甥等等,作诗都注重以吟咏性情为主,重视句法字法的锤炼,形成生新瘦硬的诗歌风格,南宋其他诗人也曾受其诗歌创作的熏陶。
2 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
黄庭坚以诗名世,他终生潜心于诗歌的研讨和创作,他以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开创出属于他自己的、又具有典范意义的全新诗学境界,故成为宋代诗歌史上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在诗歌创作上,他勉励后学力稳根本、熟参古人、力主创新。他的诗学思想则反映在对后学的谆谆教诲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学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创作经验。
2.1治心养气,得之心地
北宋后期新旧党争政治形势激烈,黄庭坚虽然保持中立的态度,但晚期因“文字狱”之祸被惩,可能因自身不愿再陷入此境地,所以黄庭坚的诗歌注重抒写人之性情。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一文中,他更明确提出:“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中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以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千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 [2]。在此文中,他认为诸如“争于廷”、“诟于道”、“怒邻”、“骂坐”之类的性情是不适合用诗来表现的。在黄庭坚看来,诗人的情性是诗歌的创作动力,诗歌所表现的情性内容,应该是具有涵养的,诗人可以“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或者具有一定的美学观念:“比律吕而可歌,列千羽而可舞”。而 “以快一朝之忿者”的诗歌是不符合上述内容的,故是“失诗之旨”。
由诗写性情出发,黄庭坚认为,“治心养性”的人格修养是治诗之本,在此基础上要得之心地。在前期,他对儒家道德的坚定信仰,是山谷思想的根基。儒家的修养,便成为他对诗人之心的基本规范。他在《与洪驹父》中强调指出:“然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 [3]。“孝友忠信”是诗人的内心修养,是学问文章的根本。他认为,文章之学要深其渊源,修养心性是必须的途径。他希望后学不要误入玩弄辞藻的歧途。到了后期,黄庭坚认识到:要想写出好诗,就要养性绝俗,而此境界,只有禅悟的境地与它相近。这一时期,他教导后学要“识取自己”、“得之心地”。亲近佛教、参禅而得的心法启迪便成为黄庭坚人生根基重建的关键。佛学修养伴随着他的人生体验,对他而言,佛学是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在禅悟基础上,他用佛家心法重读儒家经典,他的思想重心从“治、平”转变到“修、齐”之上。而修身、齐家,应当以“养心治性”为根本。对道家经典,他好读《庄子》,采取了心性论的解读方式。在“养心治性”的基础上,黄庭坚把佛、儒、道结合起来,将学问化为实际的心性修养,得之心地,对人生的进退泰然处之,进入高尚的人格境界。从前期到后期,黄庭坚要求诗人以心地修养为治诗的根本,故在此基础上的诗文创作,呈现出“格高”的独特风貌。
2.2 熟参前作,自为主出
作为宋初的三大诗歌流派,白体、晚唐体、西昆体都是对唐诗的余绪,后来欧阳修又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到了元祐年间,苏、黄、陈等诗人活跃于诗坛,开始推崇学杜诗韩文。这些诗人都有相似之处:好读书、好模仿古人。上述中黄庭坚认为,治心养性是文章之根底,那么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4],只有广泛的学习借鉴前人,并且学会融会贯通,做到不傍他人门户,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才能开辟出自为主出的新境。故师承和创新成为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的宗旨和核心。对于学古而不能创新的人,黄庭坚提出了批评:“予友生王观复作诗有古人态度,虽气格已超俗,但未能从容中玉佩之音,左准绳右规矩尔。意者读书未破万卷,观古人之文章未能尽得其规摹及所总览笼络,但知玩其山龙黼黻成章耶”[5]。黄庭坚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熟参前作的必要性:“若欲作楚词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词,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文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成锦尔”[6]。这说明,织女要想作锦就必须要得到锦机,作诗必须要充分了解、熟悉和把握前人的作诗技巧,才能成文。
黄庭坚在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上深有体会。在学习古人上,他劝勉后学读杜甫、韩愈诗。他喜欢以杜诗为韵,引用杜诗的典故,发展韩愈的“以文为诗”。关于如何学习前作,《潜溪诗眼》中强调:“山谷言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7]。黄庭坚认为,学习前作要识出古人的“用意之处”,发现其“不到处”,而并非是其皮毛,这就是熟参前作的途径。
熟参前作,自为主出,就是要对其章法、句法、字法、境界等进行继承和创新。黄庭坚影响最大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也是为人们提供的一种创新途径。山谷《答洪驹父书》云:“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8]。“点铁成金”,即化古人陈言为我所用。山谷此论的高妙之处在于以己意为主,他认为,“运用古人之陈言”必须经过“陶冶”,才能达到创新的境界,使诗歌焕发神采。这也是对苏轼“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理论的贯彻。关于“夺胎换骨”说,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9]。“夺胎”即参习古人的诗意,对其进行扩展,换用另一种语言加以形容,从而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换骨”即在不改变诗歌原意的基础上,换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故二者都是在对前作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