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20191230170647]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语文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
2.1 提高工科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2
2.2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3
2.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2.4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世界4
3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以为例 4
3.1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 4
3.2 学生主体方面5
3.2 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6
3.3 大学语文教材 7
3.4 大学语文资源 8
4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8
4.1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8
4.2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0
5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对策 11
5.1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1
5.2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12
5.3 完善课程设置 13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1 引言
大学语文教学在我国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在1938年,大学语文以“大一国文”的名称在不少大学里开设,然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这门课程从1952年陆续停开,到1953年则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取消。大学语文教学中断近30年,直到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如今,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令人未曾预想的是,大学语文却再次“遇冷”,很多大学陆续取消这门课程,没有取消的学校也逐渐把这门课程边缘化,从必修变为选修。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大学语文不再位列必修课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首创,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很多高校就将其改为选修课。[1]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将大学语文由必修改为选修,是从课程安排乃至制度设计上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弱化与看轻。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本所学的知识与自己专业无关,更与就业无关,专业课、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成绩才是关系自己前途的“硬指标”。
在1978年,全国刚恢复大学语文课程时,其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2]在今天看来, 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理科生在高中的时候语文的课时会相对比较少,学生花在数理上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没有太多精力去学习语文知识,所以语文基础会相对比较薄弱。学习大学语文可以帮助文学水平相对比较弱的理科生提高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如果一味的让理科生重理轻文,会导致其本身的理科知识也学不好,不把基础打好就无法很好地学习其它专业知识。
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具有工科院校鲜明特点,通过对的调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借鉴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学习大学语文不仅对大学生外在的行为举止有教化意义,对于学生的内在精神也有教育意义。大学语文的教育意义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是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提高工科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2年3月,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秦和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切实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提案》。提案中指出,“提高语文素养,应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可以不作诗,不写小说,但不能丧失对文字的应用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秦和认为,“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国家政策层面予以考虑和应对”。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体现出一个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而表现出来的内在精神。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和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深刻性对于工科院校学生学好数学中的几何和专业中的逻辑有很大的帮助。灵活性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敏捷。独创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科院校的学生需要的就是一种创新能力,让他们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批判性能够认识主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敏捷性让学生快速地思考。系统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的精神财富,品位是指对事物有分辨和鉴赏的能力。文化品位就是一个人对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分辨和鉴赏能力。大学语文是对学生授之以一种精神上的正能量。语文课本里先哲们伟大的情操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学生追求真、善、美。让学生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其它任何教育。[3]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的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使学生热爱真善美,厌恶假恶丑,陶冶情操,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真善美,学会辨别是非。学生对作家和作品中优秀历史人物的美好气质和品德容易产生敬佩仰慕之情。这对引导学生培养和树立自己美好品格,可以起到启蒙、激励以及潜移默化的作用。
(4)扩大工科院校学生的知识视野。工科院校学生课外阅读相对较少,知识面不广阔,主要通过语文的教学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大学语文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的、丰富的世界,可以无限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5)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听、说、读、写。语文课程最基本的任务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课堂听讲来吸收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能表达清楚的自己意思,这是与人交流的基本要求。阅读是对知识的积累,只有知识丰富了才能提高听说能力。工科院校的学生一般主要在做习题,很少有时间阅读。写作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对积累的知识的再创造。写作水平的提高可以弥补工科院校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缺陷。听、说、读、写能力都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自身的素质涵养也会得到提高。
2.2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进一步的是要使学生更深刻地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的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日前,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详细阐述从小学到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大学阶段,其中对大学阶段的要求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大学语文课本的学习,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语文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
2.1 提高工科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2
2.2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3
2.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2.4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世界4
3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以为例 4
3.1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 4
3.2 学生主体方面5
3.2 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6
3.3 大学语文教材 7
3.4 大学语文资源 8
4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8
4.1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8
4.2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0
5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对策 11
5.1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1
5.2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12
5.3 完善课程设置 13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1 引言
大学语文教学在我国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在1938年,大学语文以“大一国文”的名称在不少大学里开设,然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这门课程从1952年陆续停开,到1953年则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取消。大学语文教学中断近30年,直到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如今,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令人未曾预想的是,大学语文却再次“遇冷”,很多大学陆续取消这门课程,没有取消的学校也逐渐把这门课程边缘化,从必修变为选修。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大学语文不再位列必修课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首创,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很多高校就将其改为选修课。[1]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将大学语文由必修改为选修,是从课程安排乃至制度设计上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弱化与看轻。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本所学的知识与自己专业无关,更与就业无关,专业课、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成绩才是关系自己前途的“硬指标”。
在1978年,全国刚恢复大学语文课程时,其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2]在今天看来, 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理科生在高中的时候语文的课时会相对比较少,学生花在数理上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没有太多精力去学习语文知识,所以语文基础会相对比较薄弱。学习大学语文可以帮助文学水平相对比较弱的理科生提高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如果一味的让理科生重理轻文,会导致其本身的理科知识也学不好,不把基础打好就无法很好地学习其它专业知识。
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具有工科院校鲜明特点,通过对的调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借鉴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 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学习大学语文不仅对大学生外在的行为举止有教化意义,对于学生的内在精神也有教育意义。大学语文的教育意义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是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提高工科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2年3月,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秦和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切实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提案》。提案中指出,“提高语文素养,应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可以不作诗,不写小说,但不能丧失对文字的应用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秦和认为,“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国家政策层面予以考虑和应对”。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体现出一个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而表现出来的内在精神。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和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深刻性对于工科院校学生学好数学中的几何和专业中的逻辑有很大的帮助。灵活性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敏捷。独创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科院校的学生需要的就是一种创新能力,让他们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批判性能够认识主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敏捷性让学生快速地思考。系统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的精神财富,品位是指对事物有分辨和鉴赏的能力。文化品位就是一个人对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分辨和鉴赏能力。大学语文是对学生授之以一种精神上的正能量。语文课本里先哲们伟大的情操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学生追求真、善、美。让学生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其它任何教育。[3]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的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使学生热爱真善美,厌恶假恶丑,陶冶情操,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真善美,学会辨别是非。学生对作家和作品中优秀历史人物的美好气质和品德容易产生敬佩仰慕之情。这对引导学生培养和树立自己美好品格,可以起到启蒙、激励以及潜移默化的作用。
(4)扩大工科院校学生的知识视野。工科院校学生课外阅读相对较少,知识面不广阔,主要通过语文的教学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大学语文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的、丰富的世界,可以无限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5)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听、说、读、写。语文课程最基本的任务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课堂听讲来吸收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能表达清楚的自己意思,这是与人交流的基本要求。阅读是对知识的积累,只有知识丰富了才能提高听说能力。工科院校的学生一般主要在做习题,很少有时间阅读。写作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对积累的知识的再创造。写作水平的提高可以弥补工科院校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缺陷。听、说、读、写能力都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自身的素质涵养也会得到提高。
2.2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进一步的是要使学生更深刻地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的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日前,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详细阐述从小学到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大学阶段,其中对大学阶段的要求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大学语文课本的学习,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