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汉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20200103162135]
中国古代汉字与祭祀文化有着深远而密切的关系,通过汉字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说文解字》根据汉字与祭祀文化的密切相关性,可以分别从“示部”“牛部”“肉部”“玉部”“皿部”字来反映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规律。通过以《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与祭祀有关的汉字为分析对象,结合其他文学作品的解释与研究,打破传统以侧重《说文?示部》来考察祭祀文化的内容,使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了解的更为透彻,探寻出我国古代汉字所蕴含的祭祀文化的规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汉字文化祭祀《说文解字》规律
目 录
1 引言5
2 《说文解字》反映出的祭祀文化5
2.1 从“示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5
2.2 从“牛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6
2.3 从“肉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7
2.4 从“玉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8
2.5 从“皿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10
3 从汉字看古代祭祀文化的规律10
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记号。中国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祭礼是所有礼中最重要的。在我国先民的心目中,祭祀是一种神圣而又严肃的仪式,所以古人对祭祀的各个环节都非常注重。《礼记?祭义》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代传统的说法是把礼分为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位居五礼之首。而祭祀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就有了不同的祭祀形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祭祀的种种习俗就对我国汉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中。《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按照部首所编排的字典,它不仅系统地保存了经过秦代所规范的小篆、大篆和古文,还对汉字形体意义进行分析,早期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因此而得到证实,最后确立了新的据形索义词义分析法。作为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首创意义的一部著作,对汉字的解释一定包含着对于文化的展示与阐发。
2 《说文解字》反映出的祭祀文化
在《说文解字》的“示部”“牛部”“肉部”“玉部”“皿部”这些部首中,与祭祀文化相关的字有许多,这些部首的字根据与祭祀文化的相关密切性的顺序排列,来展现祭祀文化的规律。
2.1 从“示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说文解字》这部字典反映的情况来看,示部字基本上都与神和祖有关。这些字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节日祭祀活动与祭祀礼俗,这些祭祀活动有些流传至今,有些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许慎依据小篆字形对“示”进行解释,他认为,上面的两横是代表天,下垂的三笔分别代表日月星,上天用日月星所形成的不同天象,映射人间的祸福,提示人们遵照行事;人们则通过对天象自然的变化,了解神的旨意。从甲骨文来看“示部”字,形状如“T”,也就是说,先民们通过以祭祀该物体来达到祭祀神灵的目的。由此我们得知,古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并且将吉凶与天象相连,同时也可知“观天文以察时变”成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国先民们取悦神的行为就是围绕祭祀展开。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而“示部”字则集中表现了古民们对天、地、人的崇拜与敬奉。
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意义类别,它们分别是:神祇类、祭祀类、祈祷类、人对神祇态度类、其他类。祭祀类示部字是“示、神、祇、社、祭、祖、祀、禁、祝、礼、祥、祉、祠、崇、福、祐、禔、祕、祔、褀、祯、禧、祏、禛、祅、禄、祅、祜、祚、礿、祼、禋、祖”。其中比较常见的,神,本天上之电。(因为神字本申,如天上雷电弯曲。)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祇,地神也。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天神曰灵,地神曰祇。(《尸子》)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说“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提到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社为土地之神的神主。社伯(城隍)故祀以为社(《国语?鲁语上》)其中对社的注释是“社,后土也。”祭祀一定要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说文解字》中,“祖,始庙也。”《说文义证》“《考工记?匠人》中解‘营国左祖右社’。”《说文解字注》说“祖宗庙也。祔,死后合食于先祖。”即把刚死的人祭放在宗庙之中,与先人放在一起。祭,《说文》解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段注“通言则祭、祀不也。”古人认为用鲜肉是对先祖的敬意,祭则是用左手持滴血的鲜肉。“祀,祭不已。从示,从巳”即为不停的祭祀。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可见祭祀极其重要。三代时期,尤其是商朝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去请示天神。从时间看来,后世的封建社会逐渐将近义词合用,祭祀就成为所有祭祀活动的统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祭祀这样重大的活动,都一定要有专门的人物来主持。“祝”就是古代祭祀的专门祭祀者。《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祭主赞词者”。所以祝指的就是“祭祀时主赞词的人”。《诗经?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祝事孔明。”仲长统《昌言?论天道》就说“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1]
2.2从“牛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
牛在祭祀场合,尤其是比较庄重的祭祀场合是不可或缺的祭品,是祭品的重中之重。夏商周时期,把牛当作祭品(用牛作牺牲)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周礼?地官?牧人》曰:“凡祭祀,共其牺牲。”最早是在甲骨文卜辞里面有这样的记载:“祭祀祖先的牛羊多达三百头,而有时在非常隆重的祭祀超过一千头。”从“牺牲”二字的形旁也可以看出,古代祭祀时最初用的牲畜是牛,而且较为普遍。
牛作为牺牲,不是随意的。在古人看来,用来祭祀的牛是非常要注重毛色的状况的,有时甚至会注意到牛某个部位的颜色。在《说文》的牛部字当中,体现祭祀用牛的具体标准是“犠”和“牷”二字,即必须用纯色的牛。犠,宗庙之牲也。《上书?微子》孔传:“色纯曰犠。”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也提到:“《鲁颂》‘享以新犠’。《毛传》‘犠,纯毛也。牧人祭祀,共其犠牲。犠牲,毛羽完具也’。”牷,牛纯色也。《说文解字注》说:“《牧人注》郑司农曰:‘牷,纯也。’”
其次,祭祀所用的牛非常注重躯体的完整状况。在《说文解字》牛部字中,“牲”字,体现出祭祀用牛的所需的具体标准,即祭祀用牛必须完整。牲,牛完全也。
古人祭祀所用的牛必须要是肥壮的雄性牛。在《说文》牛部中表示雄性的牛有“牡、特、犅”三个字,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出人们对公牛的重视与关注。《礼记?月令?孟春》中有“牺牲勿用牝”的规定,即祭祀不能用雌性的牲畜。
作为祭祀时高档用品的牛,不可用作一般寻常之用。《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牛,士无故不杀犬豕。”郑玄注:“故谓祭礼之属。”如此看来,只有天子及诸侯才有资格在祭祀时将牛用作祭品使用。
2.3从“肉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
祭祀祖先神灵这一传统礼俗在史前时代就已经确立。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自然崇拜,都一定要有礼拜仪式来进行规范,献祭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最主要就是供奉食物。《左传?成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的就是关于祭品的问题。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先人用芹藻之类的菜来祭祀。《说文?示部》:“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的本义就是敬奉肉食给神灵祖先,依字形看出,最初的祭祀就与肉有关。许慎对“豚”字古文形体的解释也说明了这点:“小豕也。从古文豕,从又持肉,以给祠祀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凡祭宗庙之礼豕曰刚鬣,豚曰腯肥。”好像人们养猪就是用于祭祀似的。大猪和小猪都是可以用于祭祀的。“祭”字和“豚”俩字皆从“肉”。在《说文?肉部》中关于祭祀的条目就更丰富了,或者说是祭祀的名称,或者是解释用于祭祀的肉食。
中国古代汉字与祭祀文化有着深远而密切的关系,通过汉字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说文解字》根据汉字与祭祀文化的密切相关性,可以分别从“示部”“牛部”“肉部”“玉部”“皿部”字来反映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规律。通过以《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与祭祀有关的汉字为分析对象,结合其他文学作品的解释与研究,打破传统以侧重《说文?示部》来考察祭祀文化的内容,使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了解的更为透彻,探寻出我国古代汉字所蕴含的祭祀文化的规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汉字文化祭祀《说文解字》规律
目 录
1 引言5
2 《说文解字》反映出的祭祀文化5
2.1 从“示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5
2.2 从“牛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6
2.3 从“肉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7
2.4 从“玉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8
2.5 从“皿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10
3 从汉字看古代祭祀文化的规律10
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记号。中国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祭礼是所有礼中最重要的。在我国先民的心目中,祭祀是一种神圣而又严肃的仪式,所以古人对祭祀的各个环节都非常注重。《礼记?祭义》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代传统的说法是把礼分为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位居五礼之首。而祭祀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就有了不同的祭祀形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祭祀的种种习俗就对我国汉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中。《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按照部首所编排的字典,它不仅系统地保存了经过秦代所规范的小篆、大篆和古文,还对汉字形体意义进行分析,早期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因此而得到证实,最后确立了新的据形索义词义分析法。作为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首创意义的一部著作,对汉字的解释一定包含着对于文化的展示与阐发。
2 《说文解字》反映出的祭祀文化
在《说文解字》的“示部”“牛部”“肉部”“玉部”“皿部”这些部首中,与祭祀文化相关的字有许多,这些部首的字根据与祭祀文化的相关密切性的顺序排列,来展现祭祀文化的规律。
2.1 从“示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说文解字》这部字典反映的情况来看,示部字基本上都与神和祖有关。这些字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节日祭祀活动与祭祀礼俗,这些祭祀活动有些流传至今,有些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许慎依据小篆字形对“示”进行解释,他认为,上面的两横是代表天,下垂的三笔分别代表日月星,上天用日月星所形成的不同天象,映射人间的祸福,提示人们遵照行事;人们则通过对天象自然的变化,了解神的旨意。从甲骨文来看“示部”字,形状如“T”,也就是说,先民们通过以祭祀该物体来达到祭祀神灵的目的。由此我们得知,古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并且将吉凶与天象相连,同时也可知“观天文以察时变”成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国先民们取悦神的行为就是围绕祭祀展开。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而“示部”字则集中表现了古民们对天、地、人的崇拜与敬奉。
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意义类别,它们分别是:神祇类、祭祀类、祈祷类、人对神祇态度类、其他类。祭祀类示部字是“示、神、祇、社、祭、祖、祀、禁、祝、礼、祥、祉、祠、崇、福、祐、禔、祕、祔、褀、祯、禧、祏、禛、祅、禄、祅、祜、祚、礿、祼、禋、祖”。其中比较常见的,神,本天上之电。(因为神字本申,如天上雷电弯曲。)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祇,地神也。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天神曰灵,地神曰祇。(《尸子》)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说“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提到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社为土地之神的神主。社伯(城隍)故祀以为社(《国语?鲁语上》)其中对社的注释是“社,后土也。”祭祀一定要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说文解字》中,“祖,始庙也。”《说文义证》“《考工记?匠人》中解‘营国左祖右社’。”《说文解字注》说“祖宗庙也。祔,死后合食于先祖。”即把刚死的人祭放在宗庙之中,与先人放在一起。祭,《说文》解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段注“通言则祭、祀不也。”古人认为用鲜肉是对先祖的敬意,祭则是用左手持滴血的鲜肉。“祀,祭不已。从示,从巳”即为不停的祭祀。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可见祭祀极其重要。三代时期,尤其是商朝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去请示天神。从时间看来,后世的封建社会逐渐将近义词合用,祭祀就成为所有祭祀活动的统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祭祀这样重大的活动,都一定要有专门的人物来主持。“祝”就是古代祭祀的专门祭祀者。《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祭主赞词者”。所以祝指的就是“祭祀时主赞词的人”。《诗经?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祝事孔明。”仲长统《昌言?论天道》就说“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1]
2.2从“牛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
牛在祭祀场合,尤其是比较庄重的祭祀场合是不可或缺的祭品,是祭品的重中之重。夏商周时期,把牛当作祭品(用牛作牺牲)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周礼?地官?牧人》曰:“凡祭祀,共其牺牲。”最早是在甲骨文卜辞里面有这样的记载:“祭祀祖先的牛羊多达三百头,而有时在非常隆重的祭祀超过一千头。”从“牺牲”二字的形旁也可以看出,古代祭祀时最初用的牲畜是牛,而且较为普遍。
牛作为牺牲,不是随意的。在古人看来,用来祭祀的牛是非常要注重毛色的状况的,有时甚至会注意到牛某个部位的颜色。在《说文》的牛部字当中,体现祭祀用牛的具体标准是“犠”和“牷”二字,即必须用纯色的牛。犠,宗庙之牲也。《上书?微子》孔传:“色纯曰犠。”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也提到:“《鲁颂》‘享以新犠’。《毛传》‘犠,纯毛也。牧人祭祀,共其犠牲。犠牲,毛羽完具也’。”牷,牛纯色也。《说文解字注》说:“《牧人注》郑司农曰:‘牷,纯也。’”
其次,祭祀所用的牛非常注重躯体的完整状况。在《说文解字》牛部字中,“牲”字,体现出祭祀用牛的所需的具体标准,即祭祀用牛必须完整。牲,牛完全也。
古人祭祀所用的牛必须要是肥壮的雄性牛。在《说文》牛部中表示雄性的牛有“牡、特、犅”三个字,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出人们对公牛的重视与关注。《礼记?月令?孟春》中有“牺牲勿用牝”的规定,即祭祀不能用雌性的牲畜。
作为祭祀时高档用品的牛,不可用作一般寻常之用。《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牛,士无故不杀犬豕。”郑玄注:“故谓祭礼之属。”如此看来,只有天子及诸侯才有资格在祭祀时将牛用作祭品使用。
2.3从“肉部”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
祭祀祖先神灵这一传统礼俗在史前时代就已经确立。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自然崇拜,都一定要有礼拜仪式来进行规范,献祭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最主要就是供奉食物。《左传?成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的就是关于祭品的问题。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先人用芹藻之类的菜来祭祀。《说文?示部》:“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的本义就是敬奉肉食给神灵祖先,依字形看出,最初的祭祀就与肉有关。许慎对“豚”字古文形体的解释也说明了这点:“小豕也。从古文豕,从又持肉,以给祠祀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凡祭宗庙之礼豕曰刚鬣,豚曰腯肥。”好像人们养猪就是用于祭祀似的。大猪和小猪都是可以用于祭祀的。“祭”字和“豚”俩字皆从“肉”。在《说文?肉部》中关于祭祀的条目就更丰富了,或者说是祭祀的名称,或者是解释用于祭祀的肉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