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形象的文学阐释
目 录
1 引言 1
2 淮安古典形象的文学素描 1
2.1 淮安学者眼中的淮安古典形象 1
2.2 途经淮安的学者眼中的淮安古典形象 2
3 文学作品中淮安古典形象的三个套话 3
3.1 “历史名城”套话 3
3.2 “运河之都”套话 4
3.3 “西游之源”套话 5
4 文学作品中淮安古典形象的变迁 6
4.1 “历史名城”形象的变迁 6
4.2 “运河之都”形象的变迁 7
4.3 “西游之源”形象的变迁 8
5 淮安古典文学形象与现代生活 9
5.1 现代生活中的淮安古典文学形象 9
5.2 淮安文学形象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0
结论 12
注释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淮安,即淮水安澜之意,得名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根据史书记载:“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割直渎、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隶属于东平郡,淮安之名始见。”淮安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老城。明清时期,朝廷还在这里设立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漕运最高管理机构——漕运总督署,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淮安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历史上先后诞生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爱国将领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本文通过对“历史名城”、“运河之都”以及“西游之源”这三个套话的研究,分析、归纳出文学中的淮安古典形象,从这方面来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淮安古典形象的文学素描
2.1 淮安学者眼中的淮安古典形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br /> 明朝淮安探花蔡昂在《淮阴曲》一诗中也写道:“淮浦高楼高入天,楼前贾客常纷然。”“贾客常纷然”是商人在淮安市集奔走的真实再现,表明了淮安市集的热闹以及当时经济的发达程度。
淮安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淮盐资源十分丰富。史称:“司农叶公奏改开中之法,盐策富商咸挟资而来,家于河下,河下乃称极盛。”因淮盐的资源较为丰富,不但当地赴边屯垦的商人各自返回家乡,而且外地的商人也纷纷迁到淮安。它的经济繁荣的程度曾经超过了一些著名的商业都市,例如扬州。
淮安的交通稍显便利,运河漕运十分便利。正因为漕运的便利,使得淮安这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著名的小说有《牡丹亭》、《桃花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大都以淮安为背景。
淮安自古人文荟萃。汉代有名满天下的辞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时期有陈琳,南北朝时期有著名的诗人鲍照,唐有“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宋代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宋元之际有著名的画家龚开,等等。明清以后,由于淮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淮安成为名震一时的文化之邦。如古典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女才子邱心如(弹词《笔生花》的作者)等,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给淮安古城增添了无限的风采。
2.2 途经淮安的学者眼中的古典形象
淮安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文人雅士或短期逗留或者长期落户淮安。古语云:“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一直到南宋中叶(即公元十二世纪末),淮安算是较为富庶的城市,所谓“淮流顺轨,畅出云梯,南北支川,纲纪井然。”司马迁曾经赞美这里的人民,是“饭稻羹鱼,无饥馑之患 ”短期逗留的文人墨客以及许多当地人给淮安的文学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顺治初年,淮安成立了著名的文学社团———望社,这是在阎修龄(经学家阎若璩的父亲)等人的带领下所建立的,这一文学社团在淮安城享誉盛名,并且一度带动了淮安古典文学的发展。参加望社的有许多文人墨客,其中当地的文人很多,当然也不乏有客居淮安的文人。在客居淮安的文人中,其中有徐州的阎尔梅,浙江萧山的毛奇龄、钱塘的潘问奇等,他们长期在淮安寄居。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和淮安当地文人共同掀起了淮安文学的小高潮。顺治十三年(1656年),邱象随感觉到淮安诗歌文学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经过多年的精心编纂,专门写了《淮安诗城》一书。在书中,他将“淮安”比喻成“诗城”,由此可见当时淮安诗歌文学发展的盛况,淮安不仅仅是明清两代诗歌创作的重镇,甚至在全国都具有特殊的影响力。[1]
唐代李绅的《入泗口》中写“淮河一派清淮接,蔓草芦花万里秋。” 刘禹锡的《淮阴行五首并序》中写“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由于风浪较大,坐在小舟里难以前行被迫滞留于淮阴。刘禹锡沉醉于淮安美丽的夜色中,一时兴起作了五首诗,供乐府吟唱之用。诗中流露出对淮安景色的痴迷,配上歌曲,更是叫人流连忘返。通过作者的描述,可见唐时淮安夜色的美丽以及其水上盛况。康熙皇帝的《晚经淮阴》“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写出了人们庆祝水患奔走相告的喜悦之情,其中红灯的描述也凸现出了淮河的气派和魅力。
明清时期,许多富商涌入淮安,越来越多的人花重金聘请文人墨客教书。淮安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书院,人们也想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驻守在淮安的官员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个办法,那便是成立私塾。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书院建于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创办的地点在翁公家祠与淮关前监督党古礼的爱莲亭。士民倾戴,共建书院祀之。”清嘉庆三年(1798年),淮关榷使阿厚安将私塾取名为“文津书院”,由此正式揭开了书院建设的序幕。嘉庆十年,淮关榷使李如枚将旧“文津书院”搬迁到新的地址。最终新的“文津书院”建成,李如枚写下《文津书院落成,题示诸生》五律四首。仅仅在《文津唱和诗》一卷中,竟然有将近五十多个文人为之写下了和诗,以此为庆祝文津学院的诞生。也正是由于淮安人民的重视,文津书院获得一致好评,造访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经典的诗句来赞美文津书院。
3文学作品中淮安古典形象的三个套话
套话原指印刷用的“铅板”,后作为名词,指具有公式化、模式化、大众化的话语。即人们的想象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普通象征意味和鲜明识别功能的形象。纵观源远流长的淮安古典形象史,大体而言,淮安的古典形象套话有三个:“历史名城”、“运河之都”、“西游之源”。
3.1“历史名城”套话
提到淮安,人们就会自然的联想到新石器时期。《中国史稿》记载“解放初期,在距淮安城不到30里的地方有一个村落叫青莲岗,这是个极具诗意的地名,更因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而书写了一卷令人瞩目的神奇。”后来经过大量文史学家的仔细研究,正式将这里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出现充分的说明了,人们从在这儿生活开始估计有6000多年了。这也是从侧面凸显了淮安历史的悠久,从而值得我们慢慢品位其悠久的文化。[2]
春秋战国时,淮安一直是各国争抢的对象。公元前416年,吴王夫差一心想称霸中原,于是下令开凿邗沟,以此来获取交通的便利,这个邗沟被后人称为“末口”。后来,隋炀帝流连于江南的美景,多次来淮扬各地游玩,为了旅途的方便,大兴开凿古运河。也正因为如此,运河的开通带动了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使得淮安成为运河线上的重要都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立36郡县,这里被设为淮阴县,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因这里地处淮河之南,故称其为淮阴,后来改名为淮安。
1 引言 1
2 淮安古典形象的文学素描 1
2.1 淮安学者眼中的淮安古典形象 1
2.2 途经淮安的学者眼中的淮安古典形象 2
3 文学作品中淮安古典形象的三个套话 3
3.1 “历史名城”套话 3
3.2 “运河之都”套话 4
3.3 “西游之源”套话 5
4 文学作品中淮安古典形象的变迁 6
4.1 “历史名城”形象的变迁 6
4.2 “运河之都”形象的变迁 7
4.3 “西游之源”形象的变迁 8
5 淮安古典文学形象与现代生活 9
5.1 现代生活中的淮安古典文学形象 9
5.2 淮安文学形象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0
结论 12
注释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淮安,即淮水安澜之意,得名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根据史书记载:“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割直渎、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隶属于东平郡,淮安之名始见。”淮安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老城。明清时期,朝廷还在这里设立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漕运最高管理机构——漕运总督署,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淮安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历史上先后诞生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爱国将领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本文通过对“历史名城”、“运河之都”以及“西游之源”这三个套话的研究,分析、归纳出文学中的淮安古典形象,从这方面来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淮安古典形象的文学素描
2.1 淮安学者眼中的淮安古典形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br /> 明朝淮安探花蔡昂在《淮阴曲》一诗中也写道:“淮浦高楼高入天,楼前贾客常纷然。”“贾客常纷然”是商人在淮安市集奔走的真实再现,表明了淮安市集的热闹以及当时经济的发达程度。
淮安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淮盐资源十分丰富。史称:“司农叶公奏改开中之法,盐策富商咸挟资而来,家于河下,河下乃称极盛。”因淮盐的资源较为丰富,不但当地赴边屯垦的商人各自返回家乡,而且外地的商人也纷纷迁到淮安。它的经济繁荣的程度曾经超过了一些著名的商业都市,例如扬州。
淮安的交通稍显便利,运河漕运十分便利。正因为漕运的便利,使得淮安这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著名的小说有《牡丹亭》、《桃花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大都以淮安为背景。
淮安自古人文荟萃。汉代有名满天下的辞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时期有陈琳,南北朝时期有著名的诗人鲍照,唐有“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宋代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宋元之际有著名的画家龚开,等等。明清以后,由于淮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淮安成为名震一时的文化之邦。如古典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女才子邱心如(弹词《笔生花》的作者)等,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给淮安古城增添了无限的风采。
2.2 途经淮安的学者眼中的古典形象
淮安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文人雅士或短期逗留或者长期落户淮安。古语云:“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一直到南宋中叶(即公元十二世纪末),淮安算是较为富庶的城市,所谓“淮流顺轨,畅出云梯,南北支川,纲纪井然。”司马迁曾经赞美这里的人民,是“饭稻羹鱼,无饥馑之患 ”短期逗留的文人墨客以及许多当地人给淮安的文学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顺治初年,淮安成立了著名的文学社团———望社,这是在阎修龄(经学家阎若璩的父亲)等人的带领下所建立的,这一文学社团在淮安城享誉盛名,并且一度带动了淮安古典文学的发展。参加望社的有许多文人墨客,其中当地的文人很多,当然也不乏有客居淮安的文人。在客居淮安的文人中,其中有徐州的阎尔梅,浙江萧山的毛奇龄、钱塘的潘问奇等,他们长期在淮安寄居。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和淮安当地文人共同掀起了淮安文学的小高潮。顺治十三年(1656年),邱象随感觉到淮安诗歌文学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经过多年的精心编纂,专门写了《淮安诗城》一书。在书中,他将“淮安”比喻成“诗城”,由此可见当时淮安诗歌文学发展的盛况,淮安不仅仅是明清两代诗歌创作的重镇,甚至在全国都具有特殊的影响力。[1]
唐代李绅的《入泗口》中写“淮河一派清淮接,蔓草芦花万里秋。” 刘禹锡的《淮阴行五首并序》中写“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由于风浪较大,坐在小舟里难以前行被迫滞留于淮阴。刘禹锡沉醉于淮安美丽的夜色中,一时兴起作了五首诗,供乐府吟唱之用。诗中流露出对淮安景色的痴迷,配上歌曲,更是叫人流连忘返。通过作者的描述,可见唐时淮安夜色的美丽以及其水上盛况。康熙皇帝的《晚经淮阴》“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写出了人们庆祝水患奔走相告的喜悦之情,其中红灯的描述也凸现出了淮河的气派和魅力。
明清时期,许多富商涌入淮安,越来越多的人花重金聘请文人墨客教书。淮安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书院,人们也想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驻守在淮安的官员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个办法,那便是成立私塾。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书院建于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创办的地点在翁公家祠与淮关前监督党古礼的爱莲亭。士民倾戴,共建书院祀之。”清嘉庆三年(1798年),淮关榷使阿厚安将私塾取名为“文津书院”,由此正式揭开了书院建设的序幕。嘉庆十年,淮关榷使李如枚将旧“文津书院”搬迁到新的地址。最终新的“文津书院”建成,李如枚写下《文津书院落成,题示诸生》五律四首。仅仅在《文津唱和诗》一卷中,竟然有将近五十多个文人为之写下了和诗,以此为庆祝文津学院的诞生。也正是由于淮安人民的重视,文津书院获得一致好评,造访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经典的诗句来赞美文津书院。
3文学作品中淮安古典形象的三个套话
套话原指印刷用的“铅板”,后作为名词,指具有公式化、模式化、大众化的话语。即人们的想象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普通象征意味和鲜明识别功能的形象。纵观源远流长的淮安古典形象史,大体而言,淮安的古典形象套话有三个:“历史名城”、“运河之都”、“西游之源”。
3.1“历史名城”套话
提到淮安,人们就会自然的联想到新石器时期。《中国史稿》记载“解放初期,在距淮安城不到30里的地方有一个村落叫青莲岗,这是个极具诗意的地名,更因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而书写了一卷令人瞩目的神奇。”后来经过大量文史学家的仔细研究,正式将这里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出现充分的说明了,人们从在这儿生活开始估计有6000多年了。这也是从侧面凸显了淮安历史的悠久,从而值得我们慢慢品位其悠久的文化。[2]
春秋战国时,淮安一直是各国争抢的对象。公元前416年,吴王夫差一心想称霸中原,于是下令开凿邗沟,以此来获取交通的便利,这个邗沟被后人称为“末口”。后来,隋炀帝流连于江南的美景,多次来淮扬各地游玩,为了旅途的方便,大兴开凿古运河。也正因为如此,运河的开通带动了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使得淮安成为运河线上的重要都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立36郡县,这里被设为淮阴县,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因这里地处淮河之南,故称其为淮阴,后来改名为淮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