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人的天命观
目 录
1 引言1
2 “示”偏旁字中的天命观1
2.1上帝信仰2
2.2祖先神灵信仰2
3 “心”偏旁字中的天命观4
3.1对“天”的尊崇4
3.2对“德”的追求5
4 “手”偏旁字中的天命观6
4.1对农业神的信仰6
4.2对神灵崇拜的淡化7
5 “鬼”偏旁字中的天命观7
5.1鬼神崇拜8
5.2神兽崇拜8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1 引言
在殷商以前的原始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非常简陋和匮乏,每个氏族成员只有在氏族中才能生存。限于当时生产力的程度,自然界在人们的眼中具有无穷的威力和神秘不可征服的力量。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即混沌迷茫又神秘恐怖。人类只能把自己的命运消极地、被动地地交给神秘恐怖的大自然,由此,人类就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心理,天命由此而产生。何谓“天命”?在古人心中,“天”是被用来指称一切崇高神圣的主体。《说文解字》释“天”字云:“天,颠也,至高无上。”《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释“命”字为“使”,而又释“使”字为“令”;于“令”字下则云:“发号也。”段玉裁注“命”字云:“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则‘命’字之本义,乃是主体对于自身意志的一种宣讲和传达。推而引申之,则其所传达内容,即主体之意志,亦可以‘命’称之。由此可知,‘天命’一词,就其最直接的字面意义而言,即是天作为至高的主体所具有的意志。因此先民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寄托于天。”[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天命”的含义不断地发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定含义。“帝”“鬼神”“人”是上古时期天命观演变的重要标志,从其演变的轨迹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发展过程。在孔子之前,天命中“天”的含义大致有三层内涵:一是独一的最高主宰的上帝;二是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祖先亡灵的鬼神;三是指人。对“天”的认识,具有一种从一神到多神再到无神的过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文化的载体。天命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字中有充分的体现。对和古代天命观念相关的一些典型汉字的形体及意义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到许多古人天命观方面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天命观的发生和发展历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天命观有关的汉字,是中国天命观发展与演变的活化石。天命观思想不仅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2 “示”偏旁字中的天命观
古人无事不卜,无日不祭,用占卜来寻求神灵的庇护,特别是殷商时期。商代的奴隶主贵族经常祭祀上帝、祖先神灵,以求得福佑。对和“示”字部相关的一些典型汉字的形体构造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关于天命观方面的文化信息。通过《说文示部》有关祭祀的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对“上帝”“祖先神灵”的天命信仰。
2.1 上帝信仰
示,在甲骨文中作“ ”或“ ",从二或从一。有人认为“二”或“一”都是上帝的象征,“ ”在甲骨文中代表的是垂直朝天的方向。也有人认为,“示”原是祭上帝的石制供桌,呈T形,甲骨文中除 之外其余部分像酒或血从祭坛上流淌下来、或祭品的碎末从祭坛上洒落下的样子。不论如何,从字形上分析,基本可以肯定“示”是个表示上帝的象形字。这得到了民俗学的支持,通过祭祀上帝,将上帝作为通达灵魂的渠道。上帝成为祭祀的主体,这是许多民族共有的侍奉上帝的方式。在夏朝时期的天命观念中,人们主要是对以“帝”为代表的独一上帝观念的信仰。他们在敬拜超越性独一上帝之外,同时也敬拜多种神灵。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上古时期盛行的巫觋之风,其巫已有了“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巫”的信仰特征是“民神杂揉,家为巫史”。但是,此时的古人,仍是将上帝放在群神之首,并且尚未将上帝与群神相混淆。殷商时代的天命观仍在一定程度地保留了远古时代对“上帝”的信仰,但是“鬼神”成为信仰的主体。
2.2 祖先神灵信仰
祭,在甲骨文中写作 ,《说文示部》曰:“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左边是一块滴着血的鲜肉,右边是一只手。之后又在底部加上了一个表示意符“示”字,“示”是祭祀时所供奉的上帝,突出向上帝祈祷的主题。祭,字义为用手捧着鲜肉以行祭祀之礼。殷商时代人们除了对上帝的信仰之外,“鬼神”也逐渐成为信仰的核心内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古人不仅吃生肉,喝鲜血,而且也拿鲜血来报神。因为古人始终相信,血是有灵魂的,是有力量的,所以古书中常用“血食”来代称祭祀。古人通过祭祀这种方式来实现人与祖先神灵之间的沟通。先民举行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消灾、祈福、报谢。古人相信神灵,相信神灵具有某种智慧,知道通过某种方式显示他的意愿。同时也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古人认为生活中的幸与不幸都是上天赐予的,殷人几乎是事事都要通过祭祀祈求天命的启示,所以他们通过祈福上天来获得福佑。
祝,会意字,甲骨字形为 ,从字形上看,好像一个人跪在地上,面向祖先神主祷告。《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口从兌省。《易》曰:‘兌为口为巫。’”本义指男巫,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为向神祈福、祝福。“祝”字在卜辞多作动词的祝祷意义,其所祝祷的对象也以祖先的神灵为主。《汉书郊祀志》:“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颜注:“祝谓主祭之赞词者。”“赞”,报告。“赞词”,就是把祈祷的话语转达给神灵。“福”与“祝”基本同义,都表示向祖先神主祷告。福的甲骨字形为 。其中 (手)表示巫师的动作,巫师就是人、神交流的媒介,“祝”和“福”的对象都是以祖先的神灵为主。人们跪于祖先神位之前,向神灵祷告,祈求平安长寿。殷人用频繁的祭祀来寻求各种神灵的辅佑。这成为殷商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从卜辞中记载的殷人信仰上看,殷人的信仰可分三类:一是天帝崇拜,二是自然崇拜,三是祖先崇拜。在古书中记载,殷人具有‘先公先王宾帝’的观念。”[2]他们认为,先公先王死后,亡灵就会升天位于上帝的左右,于是便能够直接与上帝交流,从而充当人与上帝沟通的媒介。这样,人间的子孙便可通过祭祀祖先的亡灵而获得保佑。虽然在这一观念中所表达的赐福主体仍然是上帝,但人们祈求的对象却由上帝转向了祖先的亡灵。
神,在甲骨文 中是“申”,像闪电形,古人不解天象变化,以为那就是神,神变幻莫测、威力无穷。如《周易系辞》说:“阴阳不测为之神。”而且古人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上天所创造的。因此,他们敬天、畏天,极其迷信,尤其是殷商时期。商代是个奴隶社会,奴隶主掌握很大的权威,这权威来自于祖先神灵,这就是天命。天命的表现就是祖先神灵的启示,所以所有人的行为都要听命于神,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征得神的意见。征战、祭祀、风雨、收成、疾病、做梦等都要进行占卜,预测吉凶,揣摩神的启示。由于殷人非常相信天命,他们认为天命总是眷顾殷商的,因而就淡化了上帝“惟德是辅”的道德因素。如《尚书西伯戡黎》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商纣王在西伯戡黎、情况非常紧急的情况下还有恃无恐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可以看出,殷人对天命观是多么的迷信。“换言之,在殷人思想观念中,先公先王,乃至帝与诸神,只是具有某种‘令雨’‘足年’‘降孽’‘受佑’的功能性的人格品性,而从没有显现某种道德的人格品性。也就是说,殷商时代更盛行的是在上帝之外,对无道德内涵的‘天地鬼神’泛神的信仰。”[3]
1 引言1
2 “示”偏旁字中的天命观1
2.1上帝信仰2
2.2祖先神灵信仰2
3 “心”偏旁字中的天命观4
3.1对“天”的尊崇4
3.2对“德”的追求5
4 “手”偏旁字中的天命观6
4.1对农业神的信仰6
4.2对神灵崇拜的淡化7
5 “鬼”偏旁字中的天命观7
5.1鬼神崇拜8
5.2神兽崇拜8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1 引言
在殷商以前的原始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非常简陋和匮乏,每个氏族成员只有在氏族中才能生存。限于当时生产力的程度,自然界在人们的眼中具有无穷的威力和神秘不可征服的力量。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即混沌迷茫又神秘恐怖。人类只能把自己的命运消极地、被动地地交给神秘恐怖的大自然,由此,人类就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心理,天命由此而产生。何谓“天命”?在古人心中,“天”是被用来指称一切崇高神圣的主体。《说文解字》释“天”字云:“天,颠也,至高无上。”《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释“命”字为“使”,而又释“使”字为“令”;于“令”字下则云:“发号也。”段玉裁注“命”字云:“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则‘命’字之本义,乃是主体对于自身意志的一种宣讲和传达。推而引申之,则其所传达内容,即主体之意志,亦可以‘命’称之。由此可知,‘天命’一词,就其最直接的字面意义而言,即是天作为至高的主体所具有的意志。因此先民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寄托于天。”[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天命”的含义不断地发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定含义。“帝”“鬼神”“人”是上古时期天命观演变的重要标志,从其演变的轨迹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发展过程。在孔子之前,天命中“天”的含义大致有三层内涵:一是独一的最高主宰的上帝;二是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祖先亡灵的鬼神;三是指人。对“天”的认识,具有一种从一神到多神再到无神的过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文化的载体。天命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字中有充分的体现。对和古代天命观念相关的一些典型汉字的形体及意义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到许多古人天命观方面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天命观的发生和发展历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天命观有关的汉字,是中国天命观发展与演变的活化石。天命观思想不仅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2 “示”偏旁字中的天命观
古人无事不卜,无日不祭,用占卜来寻求神灵的庇护,特别是殷商时期。商代的奴隶主贵族经常祭祀上帝、祖先神灵,以求得福佑。对和“示”字部相关的一些典型汉字的形体构造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关于天命观方面的文化信息。通过《说文示部》有关祭祀的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对“上帝”“祖先神灵”的天命信仰。
2.1 上帝信仰
示,在甲骨文中作“ ”或“ ",从二或从一。有人认为“二”或“一”都是上帝的象征,“ ”在甲骨文中代表的是垂直朝天的方向。也有人认为,“示”原是祭上帝的石制供桌,呈T形,甲骨文中除 之外其余部分像酒或血从祭坛上流淌下来、或祭品的碎末从祭坛上洒落下的样子。不论如何,从字形上分析,基本可以肯定“示”是个表示上帝的象形字。这得到了民俗学的支持,通过祭祀上帝,将上帝作为通达灵魂的渠道。上帝成为祭祀的主体,这是许多民族共有的侍奉上帝的方式。在夏朝时期的天命观念中,人们主要是对以“帝”为代表的独一上帝观念的信仰。他们在敬拜超越性独一上帝之外,同时也敬拜多种神灵。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上古时期盛行的巫觋之风,其巫已有了“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巫”的信仰特征是“民神杂揉,家为巫史”。但是,此时的古人,仍是将上帝放在群神之首,并且尚未将上帝与群神相混淆。殷商时代的天命观仍在一定程度地保留了远古时代对“上帝”的信仰,但是“鬼神”成为信仰的主体。
2.2 祖先神灵信仰
祭,在甲骨文中写作 ,《说文示部》曰:“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左边是一块滴着血的鲜肉,右边是一只手。之后又在底部加上了一个表示意符“示”字,“示”是祭祀时所供奉的上帝,突出向上帝祈祷的主题。祭,字义为用手捧着鲜肉以行祭祀之礼。殷商时代人们除了对上帝的信仰之外,“鬼神”也逐渐成为信仰的核心内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古人不仅吃生肉,喝鲜血,而且也拿鲜血来报神。因为古人始终相信,血是有灵魂的,是有力量的,所以古书中常用“血食”来代称祭祀。古人通过祭祀这种方式来实现人与祖先神灵之间的沟通。先民举行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消灾、祈福、报谢。古人相信神灵,相信神灵具有某种智慧,知道通过某种方式显示他的意愿。同时也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古人认为生活中的幸与不幸都是上天赐予的,殷人几乎是事事都要通过祭祀祈求天命的启示,所以他们通过祈福上天来获得福佑。
祝,会意字,甲骨字形为 ,从字形上看,好像一个人跪在地上,面向祖先神主祷告。《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口从兌省。《易》曰:‘兌为口为巫。’”本义指男巫,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为向神祈福、祝福。“祝”字在卜辞多作动词的祝祷意义,其所祝祷的对象也以祖先的神灵为主。《汉书郊祀志》:“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颜注:“祝谓主祭之赞词者。”“赞”,报告。“赞词”,就是把祈祷的话语转达给神灵。“福”与“祝”基本同义,都表示向祖先神主祷告。福的甲骨字形为 。其中 (手)表示巫师的动作,巫师就是人、神交流的媒介,“祝”和“福”的对象都是以祖先的神灵为主。人们跪于祖先神位之前,向神灵祷告,祈求平安长寿。殷人用频繁的祭祀来寻求各种神灵的辅佑。这成为殷商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从卜辞中记载的殷人信仰上看,殷人的信仰可分三类:一是天帝崇拜,二是自然崇拜,三是祖先崇拜。在古书中记载,殷人具有‘先公先王宾帝’的观念。”[2]他们认为,先公先王死后,亡灵就会升天位于上帝的左右,于是便能够直接与上帝交流,从而充当人与上帝沟通的媒介。这样,人间的子孙便可通过祭祀祖先的亡灵而获得保佑。虽然在这一观念中所表达的赐福主体仍然是上帝,但人们祈求的对象却由上帝转向了祖先的亡灵。
神,在甲骨文 中是“申”,像闪电形,古人不解天象变化,以为那就是神,神变幻莫测、威力无穷。如《周易系辞》说:“阴阳不测为之神。”而且古人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上天所创造的。因此,他们敬天、畏天,极其迷信,尤其是殷商时期。商代是个奴隶社会,奴隶主掌握很大的权威,这权威来自于祖先神灵,这就是天命。天命的表现就是祖先神灵的启示,所以所有人的行为都要听命于神,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征得神的意见。征战、祭祀、风雨、收成、疾病、做梦等都要进行占卜,预测吉凶,揣摩神的启示。由于殷人非常相信天命,他们认为天命总是眷顾殷商的,因而就淡化了上帝“惟德是辅”的道德因素。如《尚书西伯戡黎》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商纣王在西伯戡黎、情况非常紧急的情况下还有恃无恐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可以看出,殷人对天命观是多么的迷信。“换言之,在殷人思想观念中,先公先王,乃至帝与诸神,只是具有某种‘令雨’‘足年’‘降孽’‘受佑’的功能性的人格品性,而从没有显现某种道德的人格品性。也就是说,殷商时代更盛行的是在上帝之外,对无道德内涵的‘天地鬼神’泛神的信仰。”[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