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分析以常州校区为例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分析以常州校区为例[20191212093400]
摘 要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为高等院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发展正受到社会和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良好的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全面的职业发展指导,是这一群体职业发展顺利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存在覆盖面广却没有较强的专业优势,不具备某一领域深入的专业知识等问题,这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通过对常州校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2008届至2012届共五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的问卷调查,对常州校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基于调研结果,本文从应届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应届毕业生员工职业发展三方面提出了改善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的策略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性向理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
目 录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第2章 组织中员工职业发展理论概述 3
2.1 职业生涯理论 3
2.2 职业性向理论 4
2.3 职业发展理论 7
第3章 调研方法与结果 8
3.1 调研背景 8
3.2 调研方法 9
3.3 调研结果 10
3.3.1调研结果统计 10
3.3.2调研结果分析 18
第4章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8
4.1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职业发展对策 18
4.2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职业发展建议 18
4.2.1 针对培养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高校 18
4.2.2 针对招聘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20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已经成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与此同时,获得就业工作机会的大学生,他们在开始工作之后的职业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张生妹、吕京宝等人2010年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大学等七所大学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职业发展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超过七成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并不顺利,职业规划不清晰,甚至出现了频繁跳槽,抱怨工作压力大,而自身能力却又得不到提高等问题。主要问题有: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实际行动间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自我认知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存在盲区。此外,还存在职业选择随意,大量存在“跟着感觉走”和“随波逐流”现象、缺乏科学职业价值观,职业成熟度低、过于看重短期薪酬,对可持续性雇佣能力认识不足等明显问题。
调研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理论意义:职业生涯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对于解决当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不顺利等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因此被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具体实践中,该研究领域的文献从2006年的118篇猛增至2011年的362篇,同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研究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了近几年的一个关注热点。但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大部分文献都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这就导致了学科视角不平衡,领域研究不够全面,大部分文章理论还不够深刻,结合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很少。本研究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这一独特视角出发,融入职业生涯理论、职业性向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从更加细化和专业的理论角度分析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
现实意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为应届毕业生中一个重要的就业群体,他们的职业发展现状对于研究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改进国内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综合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管理人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求职情况和职业发展情况,反映出公司企业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和高校培养模式的诸多矛盾。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覆盖面广,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是优势同时也是劣势,覆盖面广意味着没有较强的专业优势,不具备某一领域深入的专业知识,这在就业时对毕业生择业选择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目前常州校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挖掘和发现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所受到的限制,同时,针对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对常州校区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也为常州校区未来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建议。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中员工职业发展理论,包括职业生涯理论、职业性向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其次是本科工商管理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常州校区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系统调研了从2008年到2012年共5届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并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图书、期刊杂志、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文献进行收集和研究分析,获得对于组织中员工职业发展理论,包括职业生涯理论、职业性向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的科学认识;
(2)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本研究根据相关理论和被调研对象特点设计了一套共22道题目的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发放。
第2章 组织中员工职业发展理论概述
2.1 职业生涯理论
“生涯”在汉语中的本意是生活或者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涯被解释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职业的生活。英文中的Career的含义强调职业或者专业,同时也突出个人生涯及经历。
学者们对于职业生涯存在不同的认识。萨帕认为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演进方向和历程,是统合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脉络;它也是人自青春期乃至退休之后,一连串有报酬或者无报酬职位的综合,甚至包括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格林豪斯强调“职业生涯是指与工作相关的整个人生经历”。他认为与工作有关的经历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客观事件或情境,如工作岗位、工作职责或行为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各种决策,而且包含了对于工作有关的事件的主管解释,如工作志向、期望、价值观、各种需求以及对特殊工作经历的感受。
张德认为职业生涯就是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的一生中所有的工作活动与工作经历按编年顺序串接组成的整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
综合以上观点,给出职业生涯的的定义: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调整,直到退出职业活动的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此定义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职业生涯只表示个人的职业经历,不包含成功与失败的含义;
第二,职业生涯由行为活动与态度两方面组成;
第三,职业生涯是一种过程,是一个与工作相关的连续的经历,而不仅仅是指一个工作阶段;
第四,职业生涯受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生涯极为丰富,既包含了个人主观条件,即个人的素质、价值观、成就感、满足感和收入等,又包括与工作有关的组织状况,职业活动以及社会的客观环境等。
职业生涯主要包括独特性、动态性、交互性和整合性四大特征,具体见表2.1。
特点 说明
独特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动力和个人需求,受个人条件的限制有着不同的职业选择,借助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寻求个人成长和发展,因此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往往具有独特性;
动态性 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发展过程,从青年期直到老年期,持续不断。通过不断的职业经历积累,人们在不断地转换职业或角色,努力寻求个人能力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以做出更大的贡献,并获得更好的收益;
交互性 从狭义观点而言,职业生涯单指个人,强调个人的职业经历。然而,个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家庭、组织和社会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相互影响,是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组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结果。因此,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无法脱离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存在非常强的交互作用;
整合性 由于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往往会决定其生活形态,与其家庭和生活的各个阶段紧密相连,因此职业与生活两者之间很难区别,从而职业生涯具有整合性,涵盖人生整体发展个各个层面,而非仅仅局限于工作或职位;
表2.1 职业生涯的特征
2.2 职业性向理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L. Holland)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这一理论的精髓是“适合”,在于择业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霍兰德认为,一个人做出职业选择的依据就是寻找那些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环境,个人职业是否稳定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类型和职业所需条件之间的适应情况。只有当个体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时,他的才能与积极性才可以得到最好发挥。
霍兰德的理论主要建立在以下4个基本假设之上:
第一个基本假设是,职业性向是描述个体个性类型、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人的职业性向大致可以划分为6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一种职业性向说明和适合职业详见表2.2。
第二个基本假设是,对应以上6中职业性向类型,环境也可以划分为相应的六种基本类型,任何一种环境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类型的组合。
第三个基本假设是,人们一般都倾向于寻找与其个性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从而运用自己的技巧和能力,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且承担令人愉快的工作与角色。
第四个基本假设是,个人的行为是由其个性与所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如果了解一个人的个性类型及其所处的环境类型,就可以对其进行预测,包括职业选择、工作轮换、工作绩效提升等。
表2.2 霍兰德职业性向的六大基本类型
职业性向类型 职业性向说明 适合职业
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喜欢制作并使用工具、实物、机器或与物有关的工作。他们动手能力强,动作协调,但不善言辞和交际,缺乏社交能力。 适合从事手工、机械、农业、电子方面的技能和爱好的工作,或者与建筑、维修有关的职业,主要职业包括工程师、程序员、技术员、机械操作、维修安装、电工和司机等。
研究型 这类人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和独立的定向任务,爱好开展独立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知识渊博,抽象思维能力强,生性好奇,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但缺乏领导力。 适合工作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主要职业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化学、电子、无线电、飞机制造等方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艺术型 这类人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他们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创造性强,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具有语言、美术、音乐、戏剧、写作等方面的技能,喜欢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对艺术创作充满兴趣,但缺乏办事能力。 主要职业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方面的演员,艺术编导,文学评论员,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编辑和作家等。
社会型 这类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入社交场所,积极参加咨询、培训、教学和社会慈善工作,关心社会问题,愿意为社会服务,喜欢帮助他人,渴望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但缺乏机械能力。 主要职业包括各类学校的教师、行政人员、医护人员、服务行业的经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社会机构的工作人员、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等。
企业型 这类人性格外向,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喜欢竞争,敢冒风险。他们善交际,喜爱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喜欢领导和左右他人,具有领导能力和及很强的人际交往技能,缺乏的是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职业包括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人等。
常规型 这类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讲究实际,喜欢有秩序的生活,习惯按照固定的规程、计划办事。他们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不敢冒险和竞争,尽职尽责,忠实可靠,善于做系统地整理信息资料一类的事情,具有办公室工作和数字方面的能力。 主要职业包括会计、出纳、统计人员、秘书、外贸职员、审计员、人事职员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1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