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舟小说犯罪叙事的社会警示意义分析
弋舟小说犯罪叙事的社会警示意义分析[20191230170642]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弋舟小说,犯罪叙事,警示,捍卫,拯救,基督教
目 录
1引言 1
2弋舟小说的犯罪叙事类型 1
2.1身体叙事 1
2.2内心叙事 2
2.3宗教叙事 3
3警示意义的社会分析 5
3.1犯罪问题透视 5
3.1.1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5
3.1.2经济发展导致人性扭曲 7
3.2.犯罪发生原因 9
3.3社会层面思考 9
3.3.1改变老百姓哪些价值观 9
3.3.2给从商者带来哪些优劣势 10
3.3.3管理者者还需完善相关政策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在这当今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的朋友圈也有所不同,生活的理念和态度也大所不同。我们身边的很多犯罪例子证明了为何这些人会犯罪,为何国家会立法根据不同的犯罪形式定不同的罪,之所以出现这些犯罪的人的原因是什么。在弋舟笔下描绘的犯罪是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目的是想借此引起大家的注意,警示一些人,让很多的人从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不管犯什么样的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好好改造自己。不然终究要待的地方是监狱。
弋舟犯罪叙事小说是以犯罪叙事切入社会人生,这些犯罪叙事往往隐含着他的双重文化立场:一方面从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出发,以自觉的社会参与意识对专制主义、痞子文化等予以尖锐批判;另一方面以宗教文化的超越视野,怀抱清醒的宿命意识和深切的悲悯情怀,俯瞰芸芸众生。弋舟写的叙事小说主要描写了人的身体欲望和心灵深处的孤独。在弋舟看来,人的生理欲望与灵魂抚慰的渴求是与生俱来的,合情合理的。无论写哪种题材,他总在努力着,给挫伤与麻木涂上一层暖色。对于他的创作来讲,“在轻浮中写出悲怆,在猥琐中写出庄严。”[1]
我选弋舟犯罪叙事小说对社会的警示意义分析来自自身生活的体会,在这生活节奏较快的社会当中,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犯罪实例发生,为何会发生这些,作为我们普通人名群众怎样呼吁和号召将这社会中不好的氛围给改善。弋舟小说犯罪叙事的有利于构建犯罪自我改造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犯罪自我教育。叙事多以教育自己为目的,通过犯罪叙事来体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一个反思,同时从中获得相关教益。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以弋舟犯罪叙事对当今社会有着怎样的警示意义,难点就在于现当代作者对弋舟犯罪叙事小说持怎样的态度,其次是他的犯罪叙事小说与社会现实的相符度。研究的创新点从弋舟犯罪叙事小说中警示了社会中的我们存在哪些问题。
2 弋舟小说的犯罪叙事类型
2.1身体叙事
首先,弋舟在作品中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表现人的欲望是普遍存在的。如在他的短篇小说《我主持圆通寺的一个下午》中,徐未因为自己令人恐怖的长脖子被人嘲笑,在三十岁还没有出嫁。 “我”由于父母外出,被送到徐未家里暂时寄宿,在不断得到了徐未的关心后,我渐渐地对这个女人萌发了一个少年朦胧的欲望和幻想,甚至觉得她的长脖子都是美丽的。我夜夜思慕徐未,所以倍加留心她的一举一动,因而无意发现了她与另外一个男人偷情的事实。最终徐未也因此被抓去劳教了。小说里的“我”既是一个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所以同一个“我”其实是承载了两种表达功能的。作为参与者,“我”对于徐未的性幻想真实地表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身体的“苏醒”,这是符合人最基本的属性的;作为叙述者,当我发现徐未偷情并眼睁睁看着她上了警车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充满愧疚和同情的。由于根本不算是缺陷的“长脖子”而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只能和一个地瓜似的男人消磨着残余的青春,满足强烈的本能欲望。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互相印证,不仅表现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而且表达对于扼杀人性的错误的年代的控诉。
但是弋舟的性描写和郁达夫的性爱叙事是有很大不同的弋舟的小说表现极左年代里人的情欲被肆意压抑和妖魔化,他用一种低婉回旋的笔调轻轻诉说着身体的声音,真实并且有力,从而为人的欲望争得了生存权并且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他的小说并没有郁达夫式的压抑以及压抑过后的突兀,只有舒缓的诗意描写。在写作指向上,郁达夫的爱欲描写大多停留在性欲层面,指向灵魂的力度不够深刻,而弋舟的小说在描写情欲的时候总是和心灵紧密相联的。正如苏格拉底说“灵魂在肉体中的时候是生命之源,提供了呼吸和再生的力量,如果这种力量失败了,那么肉体就会衰亡”[2]所以弋舟的情欲描述实质上是诗意人生、自由人生的坦白表达。
2.2内心叙事
人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的本能欲望一样无处不在,无法摆脱。弋舟对人心灵深处孤独世界的探索,表现了他对人生更进一步的人道主义关怀。但是这种孤独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时刻紧随我们的。这在弋舟的作品中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爱的缺失。
《金农军》描写了一个“弱阳性”[3]的男子金农军,自身敏感阴郁的性格以及小时候被“侮辱”却不被父母理解的事情,让他倍加孤独,他第一次自己出门远行就感觉到这种孤独的可怕,最后也由于失去老婆失去儿子再一次任由孤独无情地折磨。第二类是由于内心与现实的冲突。弋舟小说里的主人公多是具有真善美行为准则的真性情的人,当他们的准则与世俗的功利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无法被理解,自己更无法被认可。他们就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无法被认同的孤独之感。如《天上的眼睛》中,“我”谋得了保安的工作,管理菜市场的安全秩序,“我”觉得为了对得起自己拿的那五百块钱工资,“我”就应该把抓小偷当作自己的重大使命。可是菜市场领导却与小偷们勾结,让“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的老婆与别人偷情被我捉住,可是所有的人都说“我”应该闭上眼睛当作没看见,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的日子破坏了。 “我”的女儿在外面和别人混事并且早恋,由于被我抓住而辍学,她的老师说“我”当时就应该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 “我”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更无法找到知心人尽情倾诉,因而在精神上感觉到自己强烈的孤苦无依。这种无悲剧性的人生悲剧正表现了弋舟对人生的独特体悟和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弋舟就用小说方式艺术地表达这种孤独的人性内涵及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俗生活貌似平庸寻常,却囊着本质上的激烈与尖锐,它给了我创作上的依据。它们存在着,但似乎没有惟妙惟肖地迫近你,于是你便有了虚构的余地。而虚构,正是小说这门艺术最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虚构性的意义是随虚构事物而产生的,它比日常生活中普通事物的意义更加明确和清晰,虚构事物的非现实和非功利性质,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被现实掩盖的方面,而不是像在实际生活中那样,仅注意现实对于我们有利的和暴露的方面。”[4]
2.3宗教叙事
弋舟的小说把人的本能欲望和人心灵的孤独无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有使命感的作家,他并没有仅仅限于把问题如实展现出来就完事,他在小说中一直都在企图寻找一种途径,将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从种种困境中拯救出来。这是弋舟寻找到的第二条途径,因此弋舟的小说,尤其是后期的小说,含有许多《圣经》的因子,隐含了他的创作思想倾向的转变。在他的小说《有时》里,作品的开头就引用《圣经》里的话语:“爱有时,恨有时”这就为作品笼罩上了一种宗教的色彩,也如作者所说“这些句子使我非常有效地找到写小说时需要的那种根本性焦虑”[5]这无疑是一种指引。作品的主人公王努是一个处级领导,在游西线的时候接到初恋情人的电话,于是就陷入了对于以前时光的回忆和即将见面时的近乎赤裸的幻想,但是当他见到自己前女友杜颖时,她却是一副神圣不容亵渎的样子,她送给王努一本精装版的《圣经》,并对他说“原谅我当年的罪,我们都需要被拯救。”[6]在这里,弋舟的小说出现了传达上帝福音的传教士形象。像所有的传教士一样,他们的目的都是规劝世人信奉上帝,悔改自己所犯下的罪,这样才能够得永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也可以推测出弋舟所试图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拯救”:用上帝的爱来引领我们这些罪人脱离现实“苦海”。首先,在弋舟的小说里,我们看到神教会了世人如何去爱。 《马太福音》有这样一段被称为“法律总纲”的话:“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就是说“爱”包括两层涵义:一层就是要爱神,因为神就是爱”。第二层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包括爱家人,爱邻人,爱众人。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世俗的性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这种欲望似乎也不是令“神”恼怒的事情。最初神由于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而把人赶出了伊甸园。但是“上帝降罪于人类,将其逐出了伊甸园,并非在于人类为了满足本能的食欲和性欲,因为这两种欲望在创世纪之初已在上帝旨意之中,尘土是世俗之物,所以人身自然难以免俗。”[7]所以人的这种本来的身体欲望其实也是在神的默许之下的。既然在神的默许之下,那么这种欲望就具备两层含义,其一是它的不可逃脱性,神给予的就是与生俱来的,永远无法摆脱的。其二是它的合情合理性,神的意思就是所信者的准则,无可厚非。所以他的小说《锦瑟》并不是在讨论老年人的性欲何时才能摆脱的问题,而是为了说明,作为身体的一种本能其实是合情合理的,就算到了老年也无法摆脱。这么看来,弋舟小说里的身体欲望的书写其实都是可以按照圣经里神的旨意去理解的。把这种欲望归于一种宗教之下,它的一切就有了解释的依据,所以也成为了一种正途。这在另一种层面上又说明了弋舟的小说创作是暗含了基督教的理论的。只是基督教里“爱”的含义比这种男女之爱要宽泛得多。其次,在基督教里,上帝的爱是伟大而广博的。“神爱世人”。“世人”有世界、宇宙的涵义。神爱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神创造的一切,正如诗人所言:“神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所以在宇宙的范围内,我们这些众人都是被爱着的,这样的话,我们所谓的孤独恐惧其实就是有所依托的。这与生俱来的情感是上帝所赐予的,所以必须从上帝那里寻找到安慰和战胜一切的信心。而神对于我们的孤独恐惧又是那么的体贴入微:“你伤心的时候,我靠近你”,“如同牧人怀抱羊羔,我怀抱你在我胸前”,“有一天,我要擦去你一切的眼泪”,“并带走你在世上的一切苦楚”,“我是你的父,我爱你如同我爱我的儿子——耶稣一样”。如此一个全知全能、体恤怜悯一切的神,如果真地信奉,并且是有信心地信奉,那一定是可以驱除内心的魔鬼的,驱除内心无休止的孤独之感。这一切的基础在基督教看来就是凭借着信心而得。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弋舟小说,犯罪叙事,警示,捍卫,拯救,基督教
目 录
1引言 1
2弋舟小说的犯罪叙事类型 1
2.1身体叙事 1
2.2内心叙事 2
2.3宗教叙事 3
3警示意义的社会分析 5
3.1犯罪问题透视 5
3.1.1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5
3.1.2经济发展导致人性扭曲 7
3.2.犯罪发生原因 9
3.3社会层面思考 9
3.3.1改变老百姓哪些价值观 9
3.3.2给从商者带来哪些优劣势 10
3.3.3管理者者还需完善相关政策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在这当今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的朋友圈也有所不同,生活的理念和态度也大所不同。我们身边的很多犯罪例子证明了为何这些人会犯罪,为何国家会立法根据不同的犯罪形式定不同的罪,之所以出现这些犯罪的人的原因是什么。在弋舟笔下描绘的犯罪是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目的是想借此引起大家的注意,警示一些人,让很多的人从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不管犯什么样的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好好改造自己。不然终究要待的地方是监狱。
弋舟犯罪叙事小说是以犯罪叙事切入社会人生,这些犯罪叙事往往隐含着他的双重文化立场:一方面从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出发,以自觉的社会参与意识对专制主义、痞子文化等予以尖锐批判;另一方面以宗教文化的超越视野,怀抱清醒的宿命意识和深切的悲悯情怀,俯瞰芸芸众生。弋舟写的叙事小说主要描写了人的身体欲望和心灵深处的孤独。在弋舟看来,人的生理欲望与灵魂抚慰的渴求是与生俱来的,合情合理的。无论写哪种题材,他总在努力着,给挫伤与麻木涂上一层暖色。对于他的创作来讲,“在轻浮中写出悲怆,在猥琐中写出庄严。”[1]
我选弋舟犯罪叙事小说对社会的警示意义分析来自自身生活的体会,在这生活节奏较快的社会当中,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犯罪实例发生,为何会发生这些,作为我们普通人名群众怎样呼吁和号召将这社会中不好的氛围给改善。弋舟小说犯罪叙事的有利于构建犯罪自我改造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犯罪自我教育。叙事多以教育自己为目的,通过犯罪叙事来体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一个反思,同时从中获得相关教益。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以弋舟犯罪叙事对当今社会有着怎样的警示意义,难点就在于现当代作者对弋舟犯罪叙事小说持怎样的态度,其次是他的犯罪叙事小说与社会现实的相符度。研究的创新点从弋舟犯罪叙事小说中警示了社会中的我们存在哪些问题。
2 弋舟小说的犯罪叙事类型
2.1身体叙事
首先,弋舟在作品中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表现人的欲望是普遍存在的。如在他的短篇小说《我主持圆通寺的一个下午》中,徐未因为自己令人恐怖的长脖子被人嘲笑,在三十岁还没有出嫁。 “我”由于父母外出,被送到徐未家里暂时寄宿,在不断得到了徐未的关心后,我渐渐地对这个女人萌发了一个少年朦胧的欲望和幻想,甚至觉得她的长脖子都是美丽的。我夜夜思慕徐未,所以倍加留心她的一举一动,因而无意发现了她与另外一个男人偷情的事实。最终徐未也因此被抓去劳教了。小说里的“我”既是一个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所以同一个“我”其实是承载了两种表达功能的。作为参与者,“我”对于徐未的性幻想真实地表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身体的“苏醒”,这是符合人最基本的属性的;作为叙述者,当我发现徐未偷情并眼睁睁看着她上了警车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充满愧疚和同情的。由于根本不算是缺陷的“长脖子”而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只能和一个地瓜似的男人消磨着残余的青春,满足强烈的本能欲望。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互相印证,不仅表现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而且表达对于扼杀人性的错误的年代的控诉。
但是弋舟的性描写和郁达夫的性爱叙事是有很大不同的弋舟的小说表现极左年代里人的情欲被肆意压抑和妖魔化,他用一种低婉回旋的笔调轻轻诉说着身体的声音,真实并且有力,从而为人的欲望争得了生存权并且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他的小说并没有郁达夫式的压抑以及压抑过后的突兀,只有舒缓的诗意描写。在写作指向上,郁达夫的爱欲描写大多停留在性欲层面,指向灵魂的力度不够深刻,而弋舟的小说在描写情欲的时候总是和心灵紧密相联的。正如苏格拉底说“灵魂在肉体中的时候是生命之源,提供了呼吸和再生的力量,如果这种力量失败了,那么肉体就会衰亡”[2]所以弋舟的情欲描述实质上是诗意人生、自由人生的坦白表达。
2.2内心叙事
人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的本能欲望一样无处不在,无法摆脱。弋舟对人心灵深处孤独世界的探索,表现了他对人生更进一步的人道主义关怀。但是这种孤独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时刻紧随我们的。这在弋舟的作品中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爱的缺失。
《金农军》描写了一个“弱阳性”[3]的男子金农军,自身敏感阴郁的性格以及小时候被“侮辱”却不被父母理解的事情,让他倍加孤独,他第一次自己出门远行就感觉到这种孤独的可怕,最后也由于失去老婆失去儿子再一次任由孤独无情地折磨。第二类是由于内心与现实的冲突。弋舟小说里的主人公多是具有真善美行为准则的真性情的人,当他们的准则与世俗的功利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无法被理解,自己更无法被认可。他们就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无法被认同的孤独之感。如《天上的眼睛》中,“我”谋得了保安的工作,管理菜市场的安全秩序,“我”觉得为了对得起自己拿的那五百块钱工资,“我”就应该把抓小偷当作自己的重大使命。可是菜市场领导却与小偷们勾结,让“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的老婆与别人偷情被我捉住,可是所有的人都说“我”应该闭上眼睛当作没看见,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的日子破坏了。 “我”的女儿在外面和别人混事并且早恋,由于被我抓住而辍学,她的老师说“我”当时就应该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 “我”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更无法找到知心人尽情倾诉,因而在精神上感觉到自己强烈的孤苦无依。这种无悲剧性的人生悲剧正表现了弋舟对人生的独特体悟和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弋舟就用小说方式艺术地表达这种孤独的人性内涵及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俗生活貌似平庸寻常,却囊着本质上的激烈与尖锐,它给了我创作上的依据。它们存在着,但似乎没有惟妙惟肖地迫近你,于是你便有了虚构的余地。而虚构,正是小说这门艺术最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虚构性的意义是随虚构事物而产生的,它比日常生活中普通事物的意义更加明确和清晰,虚构事物的非现实和非功利性质,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被现实掩盖的方面,而不是像在实际生活中那样,仅注意现实对于我们有利的和暴露的方面。”[4]
2.3宗教叙事
弋舟的小说把人的本能欲望和人心灵的孤独无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有使命感的作家,他并没有仅仅限于把问题如实展现出来就完事,他在小说中一直都在企图寻找一种途径,将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从种种困境中拯救出来。这是弋舟寻找到的第二条途径,因此弋舟的小说,尤其是后期的小说,含有许多《圣经》的因子,隐含了他的创作思想倾向的转变。在他的小说《有时》里,作品的开头就引用《圣经》里的话语:“爱有时,恨有时”这就为作品笼罩上了一种宗教的色彩,也如作者所说“这些句子使我非常有效地找到写小说时需要的那种根本性焦虑”[5]这无疑是一种指引。作品的主人公王努是一个处级领导,在游西线的时候接到初恋情人的电话,于是就陷入了对于以前时光的回忆和即将见面时的近乎赤裸的幻想,但是当他见到自己前女友杜颖时,她却是一副神圣不容亵渎的样子,她送给王努一本精装版的《圣经》,并对他说“原谅我当年的罪,我们都需要被拯救。”[6]在这里,弋舟的小说出现了传达上帝福音的传教士形象。像所有的传教士一样,他们的目的都是规劝世人信奉上帝,悔改自己所犯下的罪,这样才能够得永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也可以推测出弋舟所试图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拯救”:用上帝的爱来引领我们这些罪人脱离现实“苦海”。首先,在弋舟的小说里,我们看到神教会了世人如何去爱。 《马太福音》有这样一段被称为“法律总纲”的话:“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就是说“爱”包括两层涵义:一层就是要爱神,因为神就是爱”。第二层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包括爱家人,爱邻人,爱众人。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世俗的性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这种欲望似乎也不是令“神”恼怒的事情。最初神由于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而把人赶出了伊甸园。但是“上帝降罪于人类,将其逐出了伊甸园,并非在于人类为了满足本能的食欲和性欲,因为这两种欲望在创世纪之初已在上帝旨意之中,尘土是世俗之物,所以人身自然难以免俗。”[7]所以人的这种本来的身体欲望其实也是在神的默许之下的。既然在神的默许之下,那么这种欲望就具备两层含义,其一是它的不可逃脱性,神给予的就是与生俱来的,永远无法摆脱的。其二是它的合情合理性,神的意思就是所信者的准则,无可厚非。所以他的小说《锦瑟》并不是在讨论老年人的性欲何时才能摆脱的问题,而是为了说明,作为身体的一种本能其实是合情合理的,就算到了老年也无法摆脱。这么看来,弋舟小说里的身体欲望的书写其实都是可以按照圣经里神的旨意去理解的。把这种欲望归于一种宗教之下,它的一切就有了解释的依据,所以也成为了一种正途。这在另一种层面上又说明了弋舟的小说创作是暗含了基督教的理论的。只是基督教里“爱”的含义比这种男女之爱要宽泛得多。其次,在基督教里,上帝的爱是伟大而广博的。“神爱世人”。“世人”有世界、宇宙的涵义。神爱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神创造的一切,正如诗人所言:“神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所以在宇宙的范围内,我们这些众人都是被爱着的,这样的话,我们所谓的孤独恐惧其实就是有所依托的。这与生俱来的情感是上帝所赐予的,所以必须从上帝那里寻找到安慰和战胜一切的信心。而神对于我们的孤独恐惧又是那么的体贴入微:“你伤心的时候,我靠近你”,“如同牧人怀抱羊羔,我怀抱你在我胸前”,“有一天,我要擦去你一切的眼泪”,“并带走你在世上的一切苦楚”,“我是你的父,我爱你如同我爱我的儿子——耶稣一样”。如此一个全知全能、体恤怜悯一切的神,如果真地信奉,并且是有信心地信奉,那一定是可以驱除内心的魔鬼的,驱除内心无休止的孤独之感。这一切的基础在基督教看来就是凭借着信心而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