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2
(二)相关文献综述2
1.相关激励理论研究综述2
2.相关激励机制研究综述2
(三)研究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3
1.研究目标3
2.研究方法3
3.技术路线3
二、研究型大学的相关概念3
(一)研究型大学概念3
(三)本研究的关键点5
1.理论假设5
2.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6
(1)问卷设计 6
(2)数据分析 6
(三)实证分析结果 13
四、主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13
(一)研究结论 13
(二)政策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一 16
引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文献综述
1.相关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激励理论的研究早于我国,也是我国理论研究的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为五大类,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ERG理论把人的需要归为三类:基本的生理需要是生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需要、个人的发展是成长需要。理论认为需要是并存的,不是递进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权力、友谊和成就是人的高层次需要。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两种:激励因素能激励员,带来热情和满意感;保健因素缺少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包括规章制度、人际关系、薪酬福利等。期望理论认为人对目标的期望值越高,且他判断他能够成功的概率越高时,目标的激励作用越大。公平理论侧重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性对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将劳动投入和报酬进行比较,如果两者比值相当,个体就会产生公平感;若比值不相等,个体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归因理论认为,对于成功和失败,人们会分析其原因,从而会产生情绪从而形成对以后的期待,决定以后的行为。归因一般分为四种,如表1所示:
表1 归因类别
内因
外因
相对稳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相对不稳定
相对稳定
相对不稳定
个体能力
努力程度
工作任务难易度
运气和机会
如果失败或成功归因于相对稳定的内(外)因素,人们就会觉得外界因素强大,难易动摇以至于放弃;如果归因于相对不稳定的内(外)因素,人们会充满信心而继续努力。
2.相关激励机制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目标
2.研究方法
(1)从定性的角度,了解激励理论的内容、整理相关研究综述从而了解研究型大学激励机制的现状。此外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来确定研究的范围。根据以上内容,把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分析研究的关键问题,设计出研究框架,为问卷调查的设计奠定基础。(2)通过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搜集的数据运用相关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并且将激励因素进行分类,提炼出关键因素,为优化激励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因素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理论假设。主要统计工具为SPSS16。
3.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
二、相关理论和概念综述
(一)研究型大学概念
(1)激励机制概述
(三)本研究的关键点
1.理论假设
(2)激励因素假设
2.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
(1)问卷设计
根据我们的激励因素假设,设计出了研究型大学激励机制研究的初始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激励因素调查和激励状况调查。
第二部分为20个激励因素,分别为成就感、同事的认可、晋升、自我实现、责任感、薪酬福利、工作稳定、尊重、公平、生活质量、挑战、兴趣、工作弹性、培训机会、组织发展前景、办公环境、人际关系、决策影响、组织环境、上级魅力。每一项激励因素分为5个维度,采用5级量表式,被调查者从“1不重要”到“5很重要”,根据他们对这20个激励因素对自我产生的激励程度大小进行选择。“不重要”为1分依次到“很重要”为5分,根据被调查者的认知程度再进行统计分析。这部分主要分析哪些激励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也包含20个因素,同第二部分一样,根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符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填写。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这一部分主要用于分析激励因素的现实感知情况。
(2)描述性统计分析
参与本次研究型大学激励机制研究的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基本信息
项目
类别
人数(百分比)
项目
类别
人数(百分比)
项目
类比
人数(百分比)
性别
男
122(61.93%)
最高学位
学士
43(21.83%)
正高级
41(20.81%)
女
75(38.07%)
硕士
100(50.76%)
副高级
80(40.61%)
年龄
30岁以下
36(18.27%)
博士
54(27.41%)
中级
44(22.34%)
31~40岁
48(24.37%)
职称
教授
56(28.61%)
初级
42(16.2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