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淮安名臣述评
明代淮安名臣述评[20200103161848]
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悠久的历史中有着许多的名人,其中,尤其在官场上,淮安的土地上就有着许多名垂千古的大人物,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金濂;景泰年间盐变法的户部尚书——叶淇;正德年间探花郎——蔡昂;三朝元老的状元郎——丁士美;抗倭的“武”状元——沈坤;文武双全的武进士——王鸣鹤。作为明代淮安名臣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淮安的历史上都留下极为重大的影响,为淮安的历史文化增光添彩。将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影响,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明代,淮安,名臣,叙述,评论
目 录
1 引言1
2 明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淮安名臣1
2.1 明代早期的淮安名臣1
2.1.1 永乐年间户部尚书——金濂1
2.2 明代中期的淮安名臣2
2.2.1 景泰年间盐变法的户部尚书——叶淇2
2.2.2 正德年间探花郎——蔡昂3
2.2.3 三朝元老的状元郎——丁士美4
2.2.4 抗倭的“武”状元——沈坤5
2.3 明代后期的淮安名臣6
2.3.1 文武双全的武进士——王鸣鹤6
3造就了明代淮安名臣的原因7
3.1明代的特殊时代背景8
3.2淮安的特色文化底蕴8
4明代淮安名臣的影响9
4.1对淮安城市发展的影响9
4.2对淮安地方文化的影响10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引言
淮安是著名的文化历史古城,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在每个朝代都有典型的杰出人物。明朝的统治者在位时间很长,有两百多年,在这期间,淮安出现了许多在当时和后代都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
明代淮安时期,在官场上有不少功绩流传至今的大臣们,其中有: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金濂;景泰年间盐变法的户部尚书——叶淇;正德年间探花郎——蔡昂;三朝元老的状元郎——丁士美;抗倭的“武”状元——沈坤;文武双全的武进士——王鸣鹤。他们在官场上有着不同职位,有的是文臣,有的是武将,但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极为重大的影响。
先前的学者只是挑选其中的一位进行研究,而为了传承淮安名臣的优秀品德和伟大精神,文章会对明代淮安时期,在官场上有着卓越功绩的名臣们按时期进行系统性叙述,以及这些淮安名臣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
2明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淮安名臣
2.1明代早期的淮安名臣
明朝从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建国到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国家灭亡,存在的时间有二百七十六年之久,从1368年到1644年,经历了十二个皇帝的在位统治。在明代早期,朱元璋、朱棣等皇帝在政治上都有所作为,淮安在明代早期就有一位名臣—金濂。
2.2.1永乐年间户部尚书—金濂
提到金濂,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太为熟悉,他是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字宗瀚,如今的淮安人。他从小就很聪明,性格开朗,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满怀理想。
金濂在永乐十五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
金濂被授予湖广道监察御史后,在宣德初巡按广东,以他的清廉能干而被人称颂。他才能出众,办事负责,宣宗皇帝十分器重他,后来就又被升迁为陕西按察副使,政绩十分卓著。金濂为官生涯中,做官最高到了户部尚书,还被加封太子太保。在他逝世后,明代宗朱祁钰追封其为沭阳伯,赐谥“荣襄”。
金濂晚年时诵读经史,还能够记忆成咏。金濂当官时间漫长,从成祖到代宗,可谓是五朝元老,为一代名臣。但为官过于操劳,到晚年而患有痰疾。景泰五年五月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在金濂去世的那天,满朝上下的官员都万分悲痛。明代宗也因此罢朝一天,命礼部写祭文,让官员来淮安为金濂建造墓穴。皇帝命户部为他写了传记,对他进行高度评价。
金濂在明代所作的丰功伟绩受到世人的推崇,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濂虽然在官场上很有作为,但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在对待下属时,都太过严厉,但这也无法掩盖他的美名流传至今。
2.2明代中期的淮安名臣
明代中期的皇帝们大多不理朝政,就算是嘉靖皇帝,也是早期还比较开明而有所作为,到后期也和其他皇帝一样,不理朝政,但这样也不影响有为大臣的出现,淮安在这一时期就有较多的名臣,如叶淇、蔡昂、丁士美、沈坤等。
2.2.1景泰年间盐变法的户部尚书—叶淇
叶淇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就是他推行了盐变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字本清,是今天的淮安人。
叶淇在景泰五年考取进士,被授予御史。正统初年,因为得罪了石亨,被命离京担任武陟的知县。到了明孝宗时期,又被召回任命为户部侍郎。弘治四年时,又被任命担任户部尚书,取代了当时的户部尚书李敏,加太子太保。叶淇在弘治五年时,推行了盐变法,将纳粮开中变为直接用白银换盐引。因为他的这一做法,在两淮之地,徽商的优势渐渐发展起来了。
作为淮安人的叶淇,因为对两淮盐运的利弊都十分了解,而且他也懂得盐商的经济运筹,因此,为了改革盐业中的弊端,把“粮中盐”变为“银中盐”,也就是将麻烦的改成简便的,在两淮境地,允许盐商用现钱换取盐使用权。在那之后,陕商、晋商都来到淮安、扬州,继而拉开了明清淮安、扬州盐商的历史序幕。因此,也真正标志着明代两淮盐商集团的形成,在叶淇变法中得益匪浅的就非淮安莫属,原因有两个,一是西北盐商大多搬到淮安、扬州来居住;二是两淮本地到外地屯盐的的盐商都回到淮安。因为这两股力量,两淮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因此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获得了更多。
对于明代盐法政策来说,叶淇的盐变法为整个盐业带来了新的血液。但是,在这之前,许多贩盐的权贵们因为旧的盐法,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叶淇的改革可谓阻挡了他们赚钱的道路。所以,叶淇在为国家创造经济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权贵们的极力反对。但是叶淇依然推行新的盐法,为国库带来丰厚的收入,也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在叶淇的变法下,淮安成为两淮之地的关塞要地,迅速跻身为运河沿线的重要都市,城市发展非常迅速,百姓的生活因此富裕了很多,为淮安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使淮安的经济发展到空前的顶峰,为淮安成为全国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前后六年,叶淇都在户部担任官员,他精心计算国库的出入,十分珍惜使用国家的资财。叶淇在弘治九年四月退休,去世于弘治十四年。在逝世后,孝宗皇帝赠予他太子太保。李东阳为他的墓碑撰写墓志铭。淮安当地为了纪念他,也建有尚书坊。
2.2.2正德年间探花郎—蔡昂
蔡昂的名声或许不是太为人所知,但他学生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由此可见,蔡昂也是一代名士,他字衡仲,号鹤江,祖籍是上海嘉定,生于1480年,明朝初年随着军队迁到淮安,而随后就定居淮安。
蔡昂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取得甲戌科进士第三,进入官场。在正德十五年闰八月,蔡昂因为生病告假回家。当官后,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回家,在家设宴款待家乡的亲朋好友,来的都是当地的有名之人。当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才十五岁,根本不认识蔡昂,却登门求见,蔡昂盛情接待了他。吴承恩将自己当做蔡昂的门人,当蔡昂去世后,吴承恩还为他作诔词,在他写的词中,大力表彰蔡昂的优秀道德。他还将自己受到蔡昂的礼遇比作 “登龙识李”。由此可见,蔡昂慧眼识才,也更体现他才识过人。同年八月二十三日,蔡昂在北京因病去世,被赠予礼部尚书,第二年,他的灵柩被运回淮安,下葬在淮安城南的包家围。吴承恩作为他的门生,为他作了一篇《鹤江先生诔》,里面写道:“于是天子兴当宁之哀,群公申同朝之恸,士林起望门之慕,国人钟罢市之恸;伤贤感德,遍于朝野焉。”吴承恩在词中对蔡昂的才德大加表彰。吴承恩词中还写道,“以布衣登甲科,官禁近,终践台省,清华之名,遍满四海。逮其亡也,龙章在门,鸾仪次野,百余年来一人而已。”并将他与唐代的陆贽,宋代的苏东坡、欧阳修相提并论。
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悠久的历史中有着许多的名人,其中,尤其在官场上,淮安的土地上就有着许多名垂千古的大人物,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金濂;景泰年间盐变法的户部尚书——叶淇;正德年间探花郎——蔡昂;三朝元老的状元郎——丁士美;抗倭的“武”状元——沈坤;文武双全的武进士——王鸣鹤。作为明代淮安名臣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淮安的历史上都留下极为重大的影响,为淮安的历史文化增光添彩。将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影响,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明代,淮安,名臣,叙述,评论
目 录
1 引言1
2 明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淮安名臣1
2.1 明代早期的淮安名臣1
2.1.1 永乐年间户部尚书——金濂1
2.2 明代中期的淮安名臣2
2.2.1 景泰年间盐变法的户部尚书——叶淇2
2.2.2 正德年间探花郎——蔡昂3
2.2.3 三朝元老的状元郎——丁士美4
2.2.4 抗倭的“武”状元——沈坤5
2.3 明代后期的淮安名臣6
2.3.1 文武双全的武进士——王鸣鹤6
3造就了明代淮安名臣的原因7
3.1明代的特殊时代背景8
3.2淮安的特色文化底蕴8
4明代淮安名臣的影响9
4.1对淮安城市发展的影响9
4.2对淮安地方文化的影响10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引言
淮安是著名的文化历史古城,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在每个朝代都有典型的杰出人物。明朝的统治者在位时间很长,有两百多年,在这期间,淮安出现了许多在当时和后代都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
明代淮安时期,在官场上有不少功绩流传至今的大臣们,其中有: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金濂;景泰年间盐变法的户部尚书——叶淇;正德年间探花郎——蔡昂;三朝元老的状元郎——丁士美;抗倭的“武”状元——沈坤;文武双全的武进士——王鸣鹤。他们在官场上有着不同职位,有的是文臣,有的是武将,但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极为重大的影响。
先前的学者只是挑选其中的一位进行研究,而为了传承淮安名臣的优秀品德和伟大精神,文章会对明代淮安时期,在官场上有着卓越功绩的名臣们按时期进行系统性叙述,以及这些淮安名臣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
2明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淮安名臣
2.1明代早期的淮安名臣
明朝从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建国到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国家灭亡,存在的时间有二百七十六年之久,从1368年到1644年,经历了十二个皇帝的在位统治。在明代早期,朱元璋、朱棣等皇帝在政治上都有所作为,淮安在明代早期就有一位名臣—金濂。
2.2.1永乐年间户部尚书—金濂
提到金濂,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太为熟悉,他是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字宗瀚,如今的淮安人。他从小就很聪明,性格开朗,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满怀理想。
金濂在永乐十五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
金濂被授予湖广道监察御史后,在宣德初巡按广东,以他的清廉能干而被人称颂。他才能出众,办事负责,宣宗皇帝十分器重他,后来就又被升迁为陕西按察副使,政绩十分卓著。金濂为官生涯中,做官最高到了户部尚书,还被加封太子太保。在他逝世后,明代宗朱祁钰追封其为沭阳伯,赐谥“荣襄”。
金濂晚年时诵读经史,还能够记忆成咏。金濂当官时间漫长,从成祖到代宗,可谓是五朝元老,为一代名臣。但为官过于操劳,到晚年而患有痰疾。景泰五年五月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在金濂去世的那天,满朝上下的官员都万分悲痛。明代宗也因此罢朝一天,命礼部写祭文,让官员来淮安为金濂建造墓穴。皇帝命户部为他写了传记,对他进行高度评价。
金濂在明代所作的丰功伟绩受到世人的推崇,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濂虽然在官场上很有作为,但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在对待下属时,都太过严厉,但这也无法掩盖他的美名流传至今。
2.2明代中期的淮安名臣
明代中期的皇帝们大多不理朝政,就算是嘉靖皇帝,也是早期还比较开明而有所作为,到后期也和其他皇帝一样,不理朝政,但这样也不影响有为大臣的出现,淮安在这一时期就有较多的名臣,如叶淇、蔡昂、丁士美、沈坤等。
2.2.1景泰年间盐变法的户部尚书—叶淇
叶淇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就是他推行了盐变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字本清,是今天的淮安人。
叶淇在景泰五年考取进士,被授予御史。正统初年,因为得罪了石亨,被命离京担任武陟的知县。到了明孝宗时期,又被召回任命为户部侍郎。弘治四年时,又被任命担任户部尚书,取代了当时的户部尚书李敏,加太子太保。叶淇在弘治五年时,推行了盐变法,将纳粮开中变为直接用白银换盐引。因为他的这一做法,在两淮之地,徽商的优势渐渐发展起来了。
作为淮安人的叶淇,因为对两淮盐运的利弊都十分了解,而且他也懂得盐商的经济运筹,因此,为了改革盐业中的弊端,把“粮中盐”变为“银中盐”,也就是将麻烦的改成简便的,在两淮境地,允许盐商用现钱换取盐使用权。在那之后,陕商、晋商都来到淮安、扬州,继而拉开了明清淮安、扬州盐商的历史序幕。因此,也真正标志着明代两淮盐商集团的形成,在叶淇变法中得益匪浅的就非淮安莫属,原因有两个,一是西北盐商大多搬到淮安、扬州来居住;二是两淮本地到外地屯盐的的盐商都回到淮安。因为这两股力量,两淮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因此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获得了更多。
对于明代盐法政策来说,叶淇的盐变法为整个盐业带来了新的血液。但是,在这之前,许多贩盐的权贵们因为旧的盐法,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叶淇的改革可谓阻挡了他们赚钱的道路。所以,叶淇在为国家创造经济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权贵们的极力反对。但是叶淇依然推行新的盐法,为国库带来丰厚的收入,也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在叶淇的变法下,淮安成为两淮之地的关塞要地,迅速跻身为运河沿线的重要都市,城市发展非常迅速,百姓的生活因此富裕了很多,为淮安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使淮安的经济发展到空前的顶峰,为淮安成为全国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前后六年,叶淇都在户部担任官员,他精心计算国库的出入,十分珍惜使用国家的资财。叶淇在弘治九年四月退休,去世于弘治十四年。在逝世后,孝宗皇帝赠予他太子太保。李东阳为他的墓碑撰写墓志铭。淮安当地为了纪念他,也建有尚书坊。
2.2.2正德年间探花郎—蔡昂
蔡昂的名声或许不是太为人所知,但他学生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由此可见,蔡昂也是一代名士,他字衡仲,号鹤江,祖籍是上海嘉定,生于1480年,明朝初年随着军队迁到淮安,而随后就定居淮安。
蔡昂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取得甲戌科进士第三,进入官场。在正德十五年闰八月,蔡昂因为生病告假回家。当官后,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回家,在家设宴款待家乡的亲朋好友,来的都是当地的有名之人。当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才十五岁,根本不认识蔡昂,却登门求见,蔡昂盛情接待了他。吴承恩将自己当做蔡昂的门人,当蔡昂去世后,吴承恩还为他作诔词,在他写的词中,大力表彰蔡昂的优秀道德。他还将自己受到蔡昂的礼遇比作 “登龙识李”。由此可见,蔡昂慧眼识才,也更体现他才识过人。同年八月二十三日,蔡昂在北京因病去世,被赠予礼部尚书,第二年,他的灵柩被运回淮安,下葬在淮安城南的包家围。吴承恩作为他的门生,为他作了一篇《鹤江先生诔》,里面写道:“于是天子兴当宁之哀,群公申同朝之恸,士林起望门之慕,国人钟罢市之恸;伤贤感德,遍于朝野焉。”吴承恩在词中对蔡昂的才德大加表彰。吴承恩词中还写道,“以布衣登甲科,官禁近,终践台省,清华之名,遍满四海。逮其亡也,龙章在门,鸾仪次野,百余年来一人而已。”并将他与唐代的陆贽,宋代的苏东坡、欧阳修相提并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75.html